汉语里的乱七八糟 雨斤 汉语里有个表达方式:说什么事情或地方很乱,不整洁,没有头绪时,就说那事/那里“乱七八糟”的。我小时候喜欢刨根问底的瞎胡想:为什么不说“乱五六糟”,或是“乱八九糟”呢?后来读史,才明白了这个乱七八糟的出处。
原来“乱七八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著名的事件。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宰相(也是他当太子时的老师)晁错“削藩”的意见,削弱了皇亲贵族和重臣们的封地,收归中央管理。淮南王刘濞不甘心失去强大的权势,串通、勾结另外六个诸侯国,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汉景帝为了避免战乱,使七王退兵,只好杀了晁错,但七王仍不肯退兵,汉景帝又派周亚夫领兵,在弟弟梁王刘武的协助下,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由来。 另外一件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晉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以来,把皇室弟子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他死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有一年,西晋全国大饥荒,灾民饿死无数。大臣们给晋惠帝禀报,晋惠帝听后反问道:“饥饿之人何不食肉粥充饥?” 晋惠帝无能,根本不会治理朝政,大权落在他外公杨骏的手里。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不满杨骏大权独揽,便设计杀死了杨骏,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惠帝。 但是,司马亮也实行专政。贾后不放心,密诏司马玮去除了司马亮。这样,接二连三地杀下去,宫廷里人心惶惶。当时负责戍守中央王朝的赵王司马伦,趁机发动政变,杀了贾后,又废了惠帝,然后自立为帝。司马伦的所为,引起了齐王司马祝、成都王司马颖、河涧王司马颙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司马伦,帮助惠帝恢复了帝位。后来,司马咨又一举把司马颖、司马颙都杀了,并毒死了惠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朝中大权。这便是历史上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比“七国之乱”时间长更、规模更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深重,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西晋政权的统治力量,所以把它称为“八糟”。 后来,人们便将历史上的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称之为“乱七八糟”,并作为成语流传下来。 顺便提一句,我们常说的“七零八落”,也是出自这两个历史事件。 海外原创,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雨斤同意, 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