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否特倒楣? 一般来说,“上山下乡”当过“知青”,以后再返城谋生者总比周围没“上山下乡”过的人们生活艰难些。这是可以想象的。当“知青”多年,返城后年龄偏大,没有任何技术特长,书本知识实际上学得很少。这在日后经济改革后都是不足之处,在处处竞争的环境中往往成为弱者。 同我曾在一个分场的一位哈尔滨女“知青”,1970年代末返城后一直找不到正式工作。后来她在工厂里干活的老父亲贿赂人事部门,花钱买了个职工子女“顶替”的正式工作(全民所有制的工厂)。这是什么意思呢?工厂里有的老职工没有子女,或子女已经有正式工作。他们退休后就不会有子女“顶替”他们工作名额。这位女“知青”的父亲花钱,让他女儿冒充那位退休职工的女儿。这样就这位女“知青”好歹有个谋生的工作。 什么工作呢?工厂里分配她去幼儿园当老师;也就是看职工的小孩子们。这种工作工资高不了;咳,不管怎么说也是个饭碗呀。有了工作便找对象。最终找了铁路局工作的工人。结婚后很快就有了个男孩儿,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好在两口子都工作,生活虽然不富裕,也还算平稳。不成想九十年代后,国家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城市孩子越来越少。在她不到50岁的时候,工厂的幼儿园因没多少孩子就取消了。她这个幼师被买断了工龄提前退休。 想想吧,这个小家本来日子就很一般,她提前退休后家里日子拮据起来。她到外边点临时工的活干干,勉强维持生计。她对儿子还是寄托很大希望的;但那小子学校功课不是很好。他们两口子拼着全力让儿子上各种补习班,最终勉勉强强上个大学。他们的儿子毕业后在工厂里谋到个会计的工作。然而干了没几年,工厂“揭不开锅”,职工们工资发不出来。这在黑龙江省来说不新鲜;东北所谓“全民所有制”的工厂尽是这种尴尬局面的。 他们儿子厂子里的职工纷纷“停薪留职”自谋生路去了。那小子也跟着几个朋友到关内闯荡。可干了没多久,这小子跟妈说“实在太想家”。我们这位女“知青”竟说“回来吧,妈也实在孤独,咱们娘俩要死就死在一块儿”。她这是否太短视?是的,她丈夫后来在铁路上当押车员,总是好几天不着家;儿子又在外谋生,家里老是她一个人。可她怎么不想想,儿子回来干什么?没有工作如何独立生活? 这个没出息的宝贝儿子还真的垂头丧气地回了哈尔滨。朋友们这时看不下去了。都劝这女“知青” 一定要她叫儿子出门找事做。干什么都成,只要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能在家当“啃老族”。亲朋好友的劝说下,这小子去一家餐馆干活。然而去了没几天他就不干了;原因是“总和女人们在一起受不了”。其实这是托辞,他心里看不上这餐馆打杂的活。 那干啥?这小子居然说要考公务员。这位做母亲的竟然就答应了。能考上吗?当然考不上。开始亲朋好友都劝女“知青”,让她儿子出门找活干。但女“知青”就是听不进去,大家后来也就渐渐不管了。就这样,那小子一年年的考公务员,每年都名落孙山。最后,年过30,人家不让考了。那几年那小子成天就有一搭无一搭的“复习考试题”,其实是名副其实的“啃老族”。他连女朋友都没有。就这个德行哪个姑娘想和他处对象?我真难想象那小子成天待在家里会怎么想。反正要是我准发疯。 就在这当口上,一件事情让我们这位女“知青”要发疯了;原因是投资失败,血本无归。她不是挺穷的吗,怎么会有钱投资?她父亲前些年过世后住房卖了,子女各自分得一些钱;落在她手里有几十万之多。那时她认识的人中有个女人声称集资买股票。她和其他一些人都纷纷注入资金。起初那女人经营得不错,投资者一年年下来都有很好的回报。忽一日,那女人声称买卖股票失败,所有投资者的钱都没啦!女“知青”当时觉得就是晴天霹雳。她就这点钱,寄托着多大的希望和期盼;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怎么受得了? 这种事儿,国内那些年可常听说。具体是玩股票的人真的“没玩儿好”,还是私吞了投资者的钱,咱也搞不清楚;反正投资者面对的是血本无归。谁信这女人的话呀?投资者们终于找到了这女人,要她还钱。在“打死也没有”答复下,人们把这女人扔到了河里,要淹死她。可最后还得把她救出来,因为她死了就更没地方讨钱呀。 事情闹大了,毕竟这玩儿股票的女人集资上千万。她被告上法庭判了重罪。然而,这也意味着投资者的钱绝对的血本无归。这女人非法集资。现在钱忽然没啦,谁去找啊?政府怎么管哪?我们这位女“知青”完全傻了。打击也太沉重。就在此时,她丈夫得知噩耗脑梗塞!又是一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后来丈夫命虽然救过来,人已经再也不能工作。 她那个啃老的儿子呢?走了,自己走了,到关内找亲戚朋友帮忙找工作自己谋生去了。是啊,现在家里没钱了还如何啃老?这可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现在,女“知青”在家伺候病病歪歪的丈夫,日子成了过一天算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