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_style/sample4/images/3_02.gif) |
|
![](/blog_style/sample4/images/xian.jpg) |
|
![](/blog_style/sample4/images/xian.jpg) |
![](https://blog.creaders.net/blog_style/sample4/images/xian.jpg) |
|
|
|
|
|
|
![](https://blog.creaders.net/blog_style/sample4/images/blog_3.gif) | 加阿比較筆記(21-25) |
| (續前) 21,由於阿民念主義把這種救恩觀建立在有限有罪易變的罪人身上,就使得救恩失去了穩固的根基,喪失了基督教救恩觀最具特色的,從而為我們提供信心保證,作為我們平安基礎的有三位一體真神共同建立的讓我們堅信無疑的救恩確據。這個錯誤直接導致了阿民念主義的另一個錯誤 - 認為人自己如果不保守自己的得救狀態,已經得到的救恩還會失去。因此,歸根結底,這個錯誤涉及到我們基督教信仰的基礎:什麼時候不是單單矚目耶穌,把信仰的根據建立在耶穌裡面,這樣的信仰都不是純正的基督教信仰。這樣的信仰不但會使人搖擺不定,甚至是否真正得救都成了疑問。更為可慮的是,阿民念主義這個信仰的內容不是事關一般的日常生活,而是關於救恩這個關鍵。
22,阿民念主義認為人已經得到的救恩還會失去,這種認識只是從人可以看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因而是從有限的視角看問題,在無法確定的事情上替神作武斷的決定。神的揀選,說的是從預定的得救到最終的被預定的人得到拯救。這個預定和結果都是精確沒有誤差的。耶穌和聖靈在歷史過程中履行神的救恩計劃,實現在每一個被揀選者身上的預定。由此可見,得到救恩又失去救恩是不符合神的揀選和神的救恩完全一致這一基本認識的,因而只是離開神的旨意和作工的猜想。
23,阿民念主義認為神的意願是拯救所有罪人中的每一個罪人,這既不符合聖經的教導,也不符合聖經記載的歷史,同時也和聖經對末世的啟示相違。在舊約時期,神只揀選了少數人拯救,比如諾亞和亞伯拉罕。最大規模的拯救行為是針對以色列民族實施的。但是即使是以色列人,絕大多數也只是得到了此生的祝福,而被排除在永生祝福之外。他們更大的作用是預表耶穌,我們真正的救主道成肉身,來按神的預定拯救他的所有子民。在新約時期,只有離開世界跟隨主的基督徒,才是被揀選的天國臣民。而更多的人則依然留在世界,和神的永恒生命無關。使徒時期以降,雖然經歷了基督徒大發展時期,也從來沒有到達整個世界都信主的地步。況且即使是到了教會,也並非肯定就是神的選民。面對這個貫穿歷史的事實,眾多和神的選民無關的沉淪滅亡之子,硬說神的意願是拯救所有人,不啻是說神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的願望。而我們的基本信仰卻告訴我們相反:神的願望一定能百分之百實現。在神面前,唯一不成的事情就是神沒有相應的願望。
24,聖經的教導是神的願望和體現神的願望的神的旨意一定實現,不但實現,而且一定按神預定的時間和方式,以最有效的方法實現。這樣的教導貫穿聖經,最清楚的經文就是耶穌親自教導使徒的:天父交給他的羊一個都不會少,一個都不會丟。耶穌特別強調:“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 ”這裡明確澄清了神的拯救範圍,就是被神揀選的人。這樣的人一個都不會遺失,都要被尋找回來。也不會再散去。原因是耶穌已經為這些人捨命,而不是如同阿民念主義所宣稱的是為拯救所有人。同時,耶穌就是“羊圈的門”,把被揀選的人保護在自己的膀臂之下,而不會如同阿民念主義所認為的那樣,依然會失落。由此可知,神的救贖預定的揀選,一定會精確的完成,落實到每一個被揀選的個人。也就是從結果看,可以得出結論,結果和預定完全一致。因此,即使聖經沒有像預定得救一樣明確的教導,我們通過神的工作和神的預定一定不矛盾的原則推論,也可以知道從結果看沒被揀選以至於繼續沉淪的人必然也是神的預定。
25,從神對末世的啟示看,阿民念主義主張的神的願望是拯救所有的人每一個人也和聖經的教導不符。啟示錄描繪了末世要發生的事情,包括耶穌再來,基督徒復活升天,得獎賞等基督徒的盼望實現;也包括了對不信主沒有得救的罪人的審判和懲處,其中最令人驚觫的就是地獄和永火。從神的主權和大能出發理解啟示錄必將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說這是神的預定,出於神的願望,才能有這些事情發生,否則不會有任何一件事情來到這個世界。哪怕只有一件將來發生的事情和神的啟示不準確,都會造成神的信實和其他本質屬性受到傷害。同時,我們也不會認為不管是啟示,還是將來的實際,會和神的願望相餑,似乎有人可以強迫神來按人的主動行為被動地回應人的順服或者叛逆。
(待續) |
|
|
|
|
|
![](https://blog.creaders.net/blog_style/sample4/images/blog_13.gif)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