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两大历史功绩,抗战和教育, 不可抹灭. 永垂青史. 抗战现在大家都清楚了, 即使按国内的资料,国民党作战的所谓正面战场上, 22次大会战, 歼灭日军100余万,国军伤亡321万。殉国将军206人。牺牲之惨烈, 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此外,缅北和滇西战役尚未计入。
教育,晚清洋务派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近代化的教育浪潮。各地兴办新式学堂。 但从民国开始。中国才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全国各地那时建立了几十所现代的大学. 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基础. 教材除中国文史外,大都采用西方现代英文教材. 教授由海归为主体,如唐国安,清末公派120留学生之一. 1912年出任清华首任校长,其实清华直到1925年才建立了大学部。1928年,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海归罗家伦出任校长. 又比如浙江大学,历史上可以归于1897年,或清光绪二十三年,建立的求是书院. 但1928年4月1日才定名为浙江大学. 1936年4月,蒋介石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并答应了竺可桢提出的“校长有全权,不受国民党之干涉”的任职条件. 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 群星云集,为一时之盛。 当时,所谓国立大学学生,是为民族栋梁之象征,就是贫寒学子, 一块校徽戴出去,堂堂正正,胜过任何锦衣华服, 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国立两字,含义深远。那是国家的荣誉感,那是民族的荣誉感,那是文明的荣誉感。 中国工业化,包括国防工业化,两弹一星, 骨干都是老清华,加上北大等其他一些学校。甚至海外科学巨星如李杨等,都为民国培养. 其科学成就至今未能有人超越。 任何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贡献和牺牲,不应该被意识形态和政治所抹杀。民族传统代代相传,也不是可以抹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变来变去. 民族,才是永久的。我们都是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