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行走的人类,却忘了双脚的作用”,有人这样形容。我们习惯了每天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有电梯绝不爬楼梯……运动渐渐成了件奢侈的事,连步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其实,仅仅每天20分钟的步行,就能“唤醒”身体健康,看看专家怎么说。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曹建民教授:正确行走时,人的股三头肌、股四头肌以及腰、腹部肌肉等总共13块大的肌肉群都在动。从增强体质和免疫功能上来说,步行是一种最理想的运动方法。 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柯尔克:散步就像一个延缓大脑衰老的神奇药丸,能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怀特说:轻快的步行,直到你微微有劳累感,是治疗情绪紧张的理想镇静剂。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教你用好这颗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玉英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武文强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系教授 陆一帆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 苟波 散步,最划算的长寿之道 每天傍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步行道上,总有一群步行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精神抖擞、满面红光。 年过70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玉英就在其中,浑身透着精气神。她到这里散步已经坚持近十年了,一周三四次,每次走1个半钟头,走7公里。 王玉英认为,“百炼不如一走”,散步是“最稳妥、最省事,也是最容易坚持,且不用花钱的长寿之道”。 锻炼心脏 走路能增强心血管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脏病,降低血压。中医认为,心脏强健了,全身气血畅通。 促进肺功能 散步,特别是快走属于有氧运动,能增强肺活量。中医认为,肺主气,肺功能强了,能更好地呼出浊气,吸入清气,让人神清气爽。 促进消化 走起能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通畅。脾胃是后天之本,有了良好的脾胃功能,身体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 减轻体重,降低血糖 如今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这跟吃得多、动得少的生活方式有关。王玉英曾经血糖轻微升高,经过步行锻炼,没吃一粒药,这几年血糖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 缓解精神紧张,消除疲劳 很多人成天抱怨压力大,没时间锻炼。实际上,走路恰恰是缓解情绪紧张、解除压力的最好方式。 调节免疫功能 王玉英坚持散步很多年,平时感冒都很少得。她认为,免疫功能得到调节,人自然能长寿。 正确散步,有5个“金标准” 武文强表示,散步虽不分性别、年龄,但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乱走,要想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也是有讲究的。 姿势 正走、倒走、踮脚走混着来 快走时应配合正确的摆臂姿势,即曲臂摆,而直臂摆容易使胳膊充血,引起不适。 不少老年人喜欢倒着走,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方法,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踮脚走可以锻炼腿部肌肉,让小腿肌肉更紧致。 但无论是倒走还是踮脚走,都属于非正常的走路方式,易对髋关节和膝盖造成损伤,因此时间不宜过长,每次5~10分钟为佳。 时间 傍晚四五点最好 不少老年人习惯早上锻炼,但在陆一帆看来,傍晚四五点钟会更好。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早晨锻炼是一个诱导疾病发作的高危因素,且早晨空气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很多地点的空气质量并不好。 如果晚饭后锻炼,则应在饭后半小时,并将锻炼结束时间控制在睡前两小时。因为快走会加速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易造成失眠。 地点 操场地面松软有弹性,公园空气好 公路边是最不适合快走的地点,不仅空气质量差,而且路面过于坚硬,容易对膝盖和脚踝造成较大的冲击。 松软的土路、塑胶操场是最适合快走的运动场所;公园和自家小区也是不错的选择,空气质量较好。 物品准备 穿双软底鞋,带瓶白开水 在快走之前,要做好必须的准备工作: 一双软底跑鞋,可缓冲走路时脚底的压力,并保护脚踝关节免受伤害。 一双透气的袜子,一身宽松舒适的运动服装,有利身体放松。 带一瓶水,在运动过程中少次多量地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 糖尿病患者最好随身带块糖,防止发生低血糖意外。 安全保障 量力而行,慢病者要谨慎 “快走锻炼贵在坚持。”陆一帆说,在开始运动时,可以隔天走一次,使身体有个慢慢接受的过程,逐步适应后就要坚持每天锻炼了。 但是还有几类人,饭后散步要谨慎: 患冠心病、心绞痛的人。进食后立刻大量活动,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最好餐后1小时再散步,每次半小时,注意步速不要过快。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饭后最好静坐闭目养神10—30分钟再散步,马上散步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乏力、昏厥;高血压患者散步时最好上身挺直,否则可能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最好前脚掌着地,避免后脚跟先落地,减少大脑震动。 患有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人。饭后立刻散步会增加胃肠蠕动,吃进去的食物对胃壁产生刺激,不利于胃黏膜修复。 贫血、低血压的人。饭后大量血液都供给胃部了,散步时很容易造成脑部相对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