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朱中卿的博客  
经济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超出现行民主制度的贡献等级制度和救世主弥赛亚的验证  
https://blog.creaders.net/u/11601/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朱中卿
注册日期: 2016-09-10
访问总量: 34,64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你赞同由慈善家治国替代政治家治
· 经济危机、债务危机、贫富分化的
· 《教化众生之道:自成人与打骂成
· 《论地位》--贡献等级制度的地位
· 《矛盾与和谐论》--实现世界大同
· 《均衡论(充分交换理论)》----
· 人类历史的下一个进程与神奇的预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杂谈杂感】
· 自卫权是基本人权----川普的反“
【圣经预言解读】
【思想学术】
· 你赞同由慈善家治国替代政治家治
· 经济危机、债务危机、贫富分化的
· 《教化众生之道:自成人与打骂成
· 《论地位》--贡献等级制度的地位
· 《矛盾与和谐论》--实现世界大同
· 《均衡论(充分交换理论)》----
· 人类历史的下一个进程与神奇的预
· 共产党宣言(神灵版)
· 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第三本历史性
· 第四条道路:超越福利资本主义
存档目录
07/01/2017 - 07/31/2017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均衡论(充分交换理论)》----经济危机的完整解决方案
   

均衡论(充分交换理论)


朱中卿

    

    导读: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贫富分化)如何解决,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马克思曾提出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但失败了。本章从价值论出发,对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全面解决之道。

    未来伴随老龄化和机器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替代人工,资本排斥劳动的失衡预期会越发严重,除非实行本章所提出的扩展价值领域的方案来扩大工资所得,实行全民股份制和贡献等级制度的方案来分散资本占有(资本加利润),否则购买力将不足以维持经济平衡。

  --------------------------------------------------------

 

《均衡论》纲要:
  一、 理论模型:太极图(阴阳双鱼图),其意义为两种作用力反向制衡(双系统反向运行),实现整体均衡。
  二、 理论表述:1、以劳动排斥资本实现对资本排斥劳动的反向制衡,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均衡。2、以贡献等级制实现穷人与富人、普通人和有才能的人之间的充分交换,实现社会结构的均衡。
  三、 主要思想:1、以人为本,具体包括三方面:经济学研究应以最大程度满足人类需要为研究方向,也就是以人的需要为本;经济要素也就是资源的使用在以资本为本的同时还要以人力为本(人力包括脑力和体力);经济生产和社会分配方面的引导要以人的心理为本。
  2、整体均衡,以内在结构的均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运行。
  3、该理论揭示的两大均衡和人与自然的均衡(节制人口、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造)共同构成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四、 相关论点:
  1 价值论体系:需要价值论、资源价值论、产品价值论、商品价值论。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由此衍生价值层次论。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机制是资本排斥劳动,导致社会购买力不足,商品价值扭曲,无法实现产品价值。同时这也就是交换的不充分,也就是失业者闲置的劳动力和“多余”的商品没有实现交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机制的内在作用力是资本在资本排斥劳动领域的劳动能力超过自然人的劳动能力。
  4 资本排斥劳动与劳动排斥资本的不平等地位决定了以劳动排斥资本来矫正资本排斥劳动带来的失衡必须依靠国家调控,也就是说国家调控对维持经济运行是必须的。
  5 币值稳定的标准,从劳动排斥资本领域定向投放货币是实现币值稳定的唯一途径。
  6 贫富分化的内在作用力是富人在挣钱方面能力超过穷人,贫富分化的本质是富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而过多和无效地占有财富,也就是富人多余的财富和穷人“多余”的地位没有实现交换。因此通过实行贡献等级制可以对贫富分化进行反向制衡,可以把用于象征能力地位身份等精神需要而无效占用的物质财富释放出来从而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
  7 均衡论的运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和贫富分化问题。
  8 最完美的经济结构(经济危机的全套解决方案--鸡尾酒疗法):以真正的共产(全民股份制,平均分股票)作为经济结构的基础,以充分交换(采用正确的货币政策开辟新的价值生产领域,按政府为失业者找活干的原则解决失业问题)作为经济结构的上层,以贡献等级制(实行爵位制度引导富人捐赠)抑制贫富分化的累积。
  五、正文,包括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价值论和财富论;第二部分是下岗和失业;第三部分是精神价值论。
    
  第一部分 价值论和财富论
  第一节 价值论体系
  什么是价值?世人都认为金山银山有价值,可对于看透人生的世外高人来说,金钱一文不值。因此价值是相对需要而言的。需要产生价值,价值是对需要满足程度的计量。需要就是目标,价值是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需要是无限的,因为人类永不满足,因此价值也有无限的增长空间。人的需要说到底就是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部分,这是需要的横向分类。从纵向角度,需要又是有层次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的人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对于人类社会整体而言,我们也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发展需要等。我们现在到处找外星人,表明人类社会整体也有社交需要。如果有一天我们和外星人取得了联系,那么我们人类社会整体也有谋求外星人对我们尊重的尊重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那么价值也必然有相应的层次。以上就是需要价值论,是价值论体系的第一层次。
  人的需要只能靠资源来满足。资源的定义: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因此资源内含价值。地球上的资源包括狭义自然资源和人,人是一种广义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和自然资源结合的中间产物如工具机器设备等,它们算是“机器”人。资源内含价值,这是价值论体系的第二层次。
  资源内含价值,但资源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只有对资源的使用才能产生价值。对人的使用即劳动产生价值,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产生价值,对“机器”人的使用也产生价值。这三部分价值共同构成人类直接需要的价值----社会产品价值。因为对资源的使用表现为人的劳动过程,因此,只有劳动(过程)才能产生价值。劳动(过程)价值论是价值论体系的第三层次,同时也是价值论的最本质内容,因为它同时就是产品价值论,只有社会产品才是对人具有直接意义的。三部分价值共同构成社会产品价值,并不是说社会产品价值就等于三部分价值相加之和(社会产品价值是由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决定的),而是从一个粗略的意义上说社会产品价值与资源的使用有一个大致的数量关系。比如说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失业存在,也就是有人力资源闲置。只要把这些闲置的人力资源在现有价值生产体系之外利用起来那就必然会带来社会总体产品价值的增长。
  价值论的第四层次是商品价值论。因为交换的存在,社会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同时由于交换的不充分,社会产品价值实际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是扭曲的。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资本家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到河里了,于是这个商品价值等于零。可同时它作为产品是有价值的,因为很多失业者想喝牛奶来填肚子,这就是扭曲。这同时也就表现为交换的不充分,失业者多余的劳动力和资本家多余的牛奶未能实现交换。因此商品价值论是一种扭曲了的价值论,并不是价值论的本质(只有产品价值论才是本质的价值论),必须通过充分交换来保证商品价值充分接近产品价值。在此必须说明的一点,商品价值的扭曲不是一种必然现象,是可以通过充分交换来矫正的,也就是说,这种扭曲不但要矫正,而且能矫正。
    
  以上就是价值论的体系。其中需要价值论是价值论体系的核心(出发点),产品价值论是价值论体系的本质内容。以下的论述都将围绕这个体系展开。
    
  第二节 “工具”人、“机器”人、“组织”人、“国家”人
  在一定意义上,机器在能力方面有与人相同的特征。
  生命本质上是能量运动的过程,人力也必然如此。人类吃进能量,然后通过物质工具手脚爪牙等将它转换出来,这就是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凡是具备这个机制的物体都有劳动能力,也就都有人的特征。劳动能力不过就是能量通过工具的释放而已。人吃饭,这是能量的摄入,能量通过人手释放出来,将劳动对象变个模样,这是人的劳动过程。人通过手将能量传导给工具(对于工具来说这是能量的摄入),然后能量再通过工具释放出来(每个工具上都有类似人手的部分),将劳动对象变个模样,这是工具的劳动过程,同时工具也就变成了“工具”人。机器也是如此,用电烧油等作为能量的摄入,然后能量通过机器上类似于人手的部分释放出来,将劳动对象变个模样出来,这就是机器的劳动过程,同时机器也就变成了“机器”人。组织也是如此,粮食、电、油、煤作为能量的摄入,然后通过组织机体释放出来,把劳动对象变成最终产品,这就是组织的劳动过程,同时组织也就成为“组织”人。国家也是如此,从劳动的角度看,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不断复制工具人、机器人、组织人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复制强化扩展人的劳动能力的过程。因为人本身的体力劳动能力太有限了,人自身拥有的工具(手和脚)太软弱了,必须通过这些复制人来代替人类劳动。随着复制人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强大,复制人在体力在手脚坚硬度灵巧度方面优势越来越大,人的劳动能力在相关领域越来越受排挤。复制人是被资本占有的,以资本的面目出现,于是就有所谓“资本排斥劳动”。资本之所以能排斥劳动,是因为资本能劳动。
  体力劳动的本质就是通过能量释放把生产对象变个人们想要的模样出来供人们使用。因此谁能通过能量释放把生产对象变成人们想要的模样,谁就有劳动能力。
  工具、机器、组织都有劳动能力,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的劳动能力超过人类。这些方面这些领域就是资本排斥劳动领域。


  第三节 商品价值与经济危机
  因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任何社会产品都是有价值的。但由于社会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因此社会产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值。而商品价值的实现是依赖于有效需求(也就是需要者的钱)的,如果需要者没有钱,那么明明有社会需要商品也不得不贱价出售甚至干脆卖不出去,商品价值相对于内在的产品价值就表现为贬值甚至变成废物,就象资本家倒到海里的牛奶一样。这就是上文所说商品价值对社会产品价值的扭曲。这种扭曲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本家获利减少、亏本甚至破产,而这种资本家财富的缩水又直接导致工人工资减少和失业增多。这种后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和贫困,也就是所谓经济危机。
  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早期,这种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从表面上,这种危机表现为商品太多、过剩,即商品过剩危机。但马克思看到了另一方面:工人正在饿肚子,因此马克思说这是相对过剩。这一点,的确是指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人的需求是无限的,怎么可能真的过剩呢?任何过剩,都是假的过剩,是相对过剩。
  为什么会出现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这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决定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发生。这个很容易理解,资本家有钱有生产对象有生产资料(“机器”人),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而工人没有钱,没有生产对象,没有生产资料,只有相对机器较弱的劳动能力来参与资本家组织的生产,也就是说在资本家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价值中,工人本来就只能占有一小部分,工人的工资本来就只能买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中的一小部分,这还是在没有剥削的情况下,更别说资本家还疯狂剥削工人,工人能买得起的社会产品就更少了。工人能买的起的社会产品很少,那么生产出来的大量社会产品中的大部分只能靠资本家来购买和消费。可资本家人数很少,再怎么使劲消费也消费不了,于是就必然造成商品过剩和经济危机。这种情况,资本家如果生产,就是商品浪费,达不到社会化大生产的目的;如果不生产,就是机器设备(也就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造成社会化大生产能力不能发挥。左也不是又也不是,这就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积累造成经济危机频繁出现,社会生产周期性卡壳。这种卡壳每次都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资本家大量破产,工人更加贫困,资本家和工人都苦不堪言。
  商品过剩比机器设备闲置对资本家造成的损失更大,资本家为什么不能少生产点呢?剥削工人最后一样倒霉,为什么不能不剥削工人呢?资本家不能。资本家不是只有一个,很多资本家一起激烈竞争。这个资本家少生产,但别的资本家却在多生产,商品照样降价,结果造成多生产的资本家反而获利增加,少生产的资本家遭受很大损失;这个资本家少剥削,但别的资本家猛剥削,商品因为购买力下降而降价,但猛剥削的资本家因为成本低仍然有获利,而少剥削的资本家就已经开始亏本了。正因为如此,资本家越是懂得经济危机的机制,就越倾向于拼命生产和拼命剥削,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利润和把危机的损失转嫁给别的资本家,才能生存和发展自己。这种资本私人占有带来的恶性竞争的机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发生,在马克思的时代是如此,在100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如此,大家看一下我国彩电行业的大量生产、大打价格战、大量亏损就知道了,国企内战都如此激烈,更何况资本家外战呢?
  关于马克思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的论述,在此需要做两点说明:一、不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有矛盾,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也与社会化大生产有同样的矛盾。生活资料也是资本的一部分,也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生活资料的占有也和生产资料的占有一样加剧了社会最终产品向资本家阶层的集中。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不但与社会化大生产有矛盾,也与社会化小生产(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有矛盾。私有制的出现是以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为条件的,因此不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本质上都是社会产品过剩的社会,他们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都有相对过剩的机制,那就是生活资料的占有、生产资料的占有(复制人比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有更强的劳动能力)和剥削的存在不断加剧社会最终产品向少数人的集中。这种同样的机制也就酝酿着同样的经济危机,我国封建时代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种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写照。因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是社会财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时期的一种表现。
    
  第四节 社会均衡与经济危机的化解
  自人类社会出现剩余产品以来,就进入私有制社会。就有了贫富分化,就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并陆续出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等社会形式。在这些社会形式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既相互对立,更相互依存,其中相互依存是主要的,相互对立是次要的,这应该不难理解:如果相互依存不是主要的,那这些社会就都要散架了,也就不会有什么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了。因此社会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存是所有社会的根本本质。同时任何整体存在也都是内部矛盾均衡的产物,因此人类社会的长期存在本身也就说明社会均衡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旋律。
  社会均衡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旋律,但由于社会财富的私人占有和社会生产的矛盾,因此每个社会也都同时存在着产生经济危机的机制。经济危机严重损害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吃不饱饭),同时也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减少);经济危机严重威胁被统治阶级的生存,很容易演化成社会危机(造反、起义、暴动、革命)并最终危及统治阶级的生存。因此每个社会阶段每个国家的统治者都站在社会均衡的角度试图化解经济危机(比如我国封建时代的赈济灾民、禁止土地兼并买卖、人头税改成土地税等,甚至还有最高统治者主导的均分田亩)。但由于自身利益所限和管理手段的不完善,经济危机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和拖延,但最后还是周期性的发生并演变为社会危机,以致于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隔一段距离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冲天巨浪。但这种激烈对杀的冲天巨浪,不但统治者受不了,被统治者也受不了,因此它不可能是人类历史的常态,而只能是整体平缓的历史长河上的少数浪花。
  说了上述那么多废话,不外乎是想说明一点:既然社会均衡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那么人类社会本身必然有维持均衡的内在机制。只要我们强化这种维持均衡的机制,抑制那种打破均衡的危机机制,就能化解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人类社会维持均衡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那就是相互依存,也就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也就是相互交换。因此强化维持均衡的机制就是要促进相互交换。
  人类社会打破均衡的危机机制是什么呢?那就是破坏相互依存,也就是你不需要我(比如你不买我的商品),我也不需要你(比如我不雇你干活),也就是不能相互交换。因此抑制打破均衡的危机机制也是要促进相互交换。
  只有促进相互交换才能缓解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只有充分交换才能解除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第五节 需要层次、价值层次与充分交换
  充分交换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知道,工具、机器、组织等在特定价值生产领域(主要是物质价值生产领域)的劳动能力比人强大,因此最终出现资本排斥劳动的情况。但资本不是万能的,资本只能在特定生产领域排斥劳动,在其他的人的劳动能力占优势的领域(比如服务业,比如精神价值生产领域),反而是劳动排斥资本。正是因为人和机器的各有所长,所以资本排斥劳动和劳动排斥资本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充分交换也就是可以实现的。
  既然资本排斥劳动和劳动排斥资本同时存在,那为什么平时只听人说资本排斥劳动而没听人说劳动排斥资本呢?这是因为虽然二者同时存在,但他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资本排斥劳动相对于劳动排斥资本占有优势地位。
  人的需要是有先后顺序,有层次的。人首先需要食物,然后是衣住行(基本生活所需),然后是更高级的物质享受,然后是精神享受等。正因为需要有先后顺序,因此人们对需要的关注也有先后顺序,与此相对应的人们向各个层次的生产领域引入工具机器等复制人也有先后顺序,也就是说资本一般是最先填满人们首先需要的价值生产领域,然后是人们其次需要的价值生产领域,依此类推。为什么说一般,是因为资本还有一个倾向是优先填满人们当前最需要的价值生产领域,然后是当前次需要的价值生产领域。这两个倾向前者是人人都需要(需要量大,虽然利薄,利润仍多),后者是很多人想要(新产品需要量较大,而且利厚,利润也多),总之越是人们需要的价值生产领域,资本越是蜂拥而入,排斥劳动,而只把那些人们不太需要的(需要层次较高的,也就是说只有比较富的人才需要的)价值生产领域留给劳动者。
  在资本排斥劳动的领域,因为人们普遍需要(低层次需要,不需要不行),因此资本的优势是确实存在。在劳动排斥资本的领域,因为只有资本家等富人可能需要(因为是高层次需要,不需要也行),因此劳动的优势只是可能存在,一旦资本家不需要,所谓劳动的优势就没有了。正是这种确实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差别,决定了资本排斥劳动和劳动排斥资本的不平等地位。
  由于资本家追求财富的本性,资本家在热衷于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倾向于减少消费(减少高层次的需要),因此,资本和劳动的整体地位更加失衡,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充分交换。
  要避免经济危机就必须实现充分交换,而这是自由资本主义根本无法作到的。必须实行国家管制,强迫资本家进行高层次消费,来达到劳动排斥资本和资本排斥劳动的平衡。充分交换可以实现,但不会自发的实现,而必须强制实现。
  综上,充分交换就是动用国家强制力量,强行拉开需要层次,强迫资本家进行高层次消费,劳动者就可以通过在高层次价值生产领域的劳动收入购买自己所需的低需要层次的剩余商品,这样就解决了过剩产品的销售问题。同时,这个充分交换的过程从资本家的角度看简直就是资本家自产自消的过程,这一定程度上也就抑制了资本家疯狂生产的冲动。生产和销售双管齐下,就有效的缓解了经济危机。
  同时,通过充分交换,原本闲置的失业工人劳动力得到发挥,社会整体创造的价值量增加,这样人均享有价值量增加,也就是收入水平底部抬高,社会矛盾就得以缓解。
  需要说明一点,充分交换是一种人为制造需求的高消费过程,必然带来生产对象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代价。这种代价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程度有同向的比例关系,因为越严重的贫富分化越要靠越高的消费来矫正,因此社会主义在节约资源方面是有优越性的,她省了高消费的那一块。
    
  第六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治理对我们的启示
  经济危机在各个时代都有,但从没有象资本主义早期那样剧烈。我们知道,工具、机器等复制人会排挤劳动,但在资本主义之前,复制人的进步是缓慢的,对劳动的排挤是逐渐的,因此社会整体有充裕的时间来解决被排挤出来的劳动力的工作和吃饭问题。自从蒸汽机发明,社会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质的飞跃,复制人的能力有了爆炸性增长,复制人对劳动的排挤以爆炸的形式发生,大量劳动者被甩出原有价值生产领域而社会根本无法消化一下子冒出来的大群失业者。同时由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价值生产领域出现换代时期特有的巨大利润空间,资本家不由的就疯了,一拥而上,疯狂生产,导致产品泛滥。还有,在这个特定时期,生产力的爆炸让原有国家经济管理机制根本无法适应,想管也不会管;原有国家官僚面对巨大财富诱惑,马上变成资本家去挣钱都来不及,也根本无心去管;而资本家已经疯了,想管也管不住,因此在资本主义早期自由主义泛滥,政府经济管理形同虚设。生产力爆炸,劳动者大量失业;资本家疯狂,产品泛滥;政府管理跟不上,自由主义泛滥。这就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写照。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生产力爆炸(有,我们已经翻两番了),劳动者大量失业(有,还很多),资本家疯狂(有,尤其是国产资本家久憋之后尤其疯狂),产品泛滥(有,国企私企外企一齐上),政府管理跟不上(有),自由主义泛滥(有,某些专家还觉得自由的远远不够,正在极力鼓吹呢!)。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和资本主义早期有完全相同的情况,那么也就必然有发生同样经济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西方冒出来的中国崩溃论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问题确实存在。
  我们目前虽然面临经济危机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应该不会转化为经济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已经有一整套化解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的办法,哪怕我们是完全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要我们借鉴这些办法,并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发展完善,也能化解经济危机,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经济体系中本来就有克制经济危机的机制,而且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为了对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生的。因此,我国完全有能力而且可以轻易地化解经济危机。
  下面我们看一下当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化解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的。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资本家生产的商品太多和工人阶层手里的钱太少造成的,所以相应的化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也就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让商品变的不多的办法,二是让工人有钱的办法。
  让商品变的不多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拓展海外市场,搞市场全球化。商品多不多是相对于市场而言的。在本国市场卖不了多出来的商品如果能卖到外国市场去,那就不多了,也就没有危机了。
  让工人有钱的办法就多种多样,具体又分六种:第一种是政府强制性的提高工人工资。第二种是资本家出钱给工人花,这就是西方国家的高税收政策。第三种是政府向资本家借钱给工人花,这就是西方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第四种是资本家借钱给工人花,这就是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消费信贷。第五种是资本家把钱往工人头上花,这就是第三产业的膨胀和资本家阶层的高消费(也就是我们以往所称的“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但其实不是他们想堕落,而是不堕落不行)。第六种是让工人把自己的钱使劲花,这就是工人阶层的低储蓄,这个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个人商业保险发达的基础上。
  上述总计七种办法中除市场全球化是资本家真正挣钱的办法外,其他几种要么是资本家自己消化危机损失的办法(涨工资、消费、交税),要么是把危机往后推的办法,总之都是不是办法的办法,都不是积攒财富的办法(资本家现在的账面利润相当一部分是由政府负债撑起来的,而这些负债最后是要靠资本家交税来还的,因而不是真实的利润)。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全球化是资本家和政府最梦寐以求的,因为那既能带来利润的增加又能把危机转嫁,因而是西方国家解决自身危机的首选办法。西方国家现在大肆鼓吹的双赢全球化,其实是单赢的市场全球化,更具体说是市场发展中国家化和落后国家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明知如此,但为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提高自己,也不得不参与全球化,行与虎谋皮之举。至于最后到底是虎吃人还是人剥皮对双方来说都是未知数,所以市场全球化对双方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因此市场全球化也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万全之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看出西方国家尽管表面上化解了经济危机,但她的内部结构还是相当脆弱,她的危机实际上并没有解除,而只是在推延。但即便如此,西方国家危机治理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推延危机方面真是有两下子。西方国家内部结构脆弱(私有制),靠推延危机的那两下子都能撑到现在,那我们以比他们稳固的多的内部结构(公有制),再加上他们的那两下子,肯定能比他们撑的更久。
  虽然西方国家化解经济危机的办法,要么不是万全之策,要么就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对西方国家自身的积极意义还是毋庸质疑的。就象我们每个人一样,每个人迟早都要死,但这却并不能否定我们看病吃药千方百计多活几天的正确性。西方国家化解经济危机的办法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虽然它不能根治,但是能通过打针吃药缓解症状多撑几天也是好的。虽然不能治本,但是能治标也是好的。西方国家的治标办法对于我们的启示也在于此:原来维持生命除了治本(有个好身体)之外,治标(打针吃药)也能起到这么大的效果。那么我们的选择也就很明确了:治本和治标我们也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第七节 治本的两种办法
  要治本,先要知道什么是本质。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需要层次和价值层次的观点来看,经济危机具有双重(两层)本质,首先经济危机是物质价值领域的危机,是因为社会财富私人占有导致的贫富分化又进一步导致物质产品生产和分配失衡,也就是说经济危机首先是物质价值领域的失衡;其次,经济危机是社会产品价值整体的危机,是因为社会产品价值未发展出足够的层次来对物质价值领域的失衡进行反向制衡因而导致社会产品价值领域整体的失衡。
  从复制人和自然人的观点来看,经济危机也具有双重(两层)本质,首先经济危机是资本排斥劳动的危机,是因为复制人在特定生产领域能力超过自然人导致失衡;其次是未能对资本排斥劳动进行矫正的危机,也就是未能充分发展劳动排斥资本的相关生产领域来达到资本和劳动的整体平衡。
  总之,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在能力或财富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大家还挤在一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物质生产领域或资本排斥劳动领域),最后自然肥的挤瘦,瘦的挤死。
  知道了经济危机的本质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治本的办法,一是共产,均贫富,这就是马克思教给我们的办法;二是扩展需要和价值层次,把大家分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充分交换。
  知道了什么是治本的办法,那么剩下的那些未能消除经济危机本质根源的办法就是治标的办法了。
  在治本的两种办法中,共产是最本质的办法。资本的占有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占有,通过共产,资本人均占有一份,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人均占有一份,这样生产的产品再多人均一份也就不多了。因为共产能直接实现物质生产领域或资本排斥劳动领域的平衡,而物质生产领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底层基础,因此物质生产领域的自身平衡也就代表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稳固,也就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稳固。这就是上一节所说我们有个好身体的意思。
  共产虽好,但西方国家不愿意呀。没有共产,那要根治经济危机就只有靠发展价值层次实现充分交换了。理论上充分交换是可以根治经济危机的,但由于没有共产,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不稳,问题全推给充分交换来解决,而充分交换又要靠国家调控来实现,这样就给国家调控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旦调控不好就会出现问题,这也就是西方国家经济结构的脆弱所在。
  有了共产还需不需要充分交换呢?也是需要的。共产只是解决了资本的占有问题,而没有解决资本排斥劳动的问题。实行共产以后,人民全部变成资本家,同时也全部变成工人。有资本,有工人,那也就存在资本排斥劳动的问题。所以单单实行共产,工人还是要失业的(只不过这时候的失业伤害性减轻,因为失业者还有一块资本创造的价值),因而也还是需要发展价值层次实现充分交换来安置这部分失业者,同时实现社会价值总量的增长。而要实现充分交换也还是需要国家调控,当然在共产基础上的充分交换调控起来难度和压力就小多了。
    
  第八节 我国经济的标本并治
  我国已经实行了共产,实行了公有制,按理我国的经济结构应该很稳固才对。但事实上我国社会现在有经济危机的征兆,怎么会这样呢?
  共产是均贫富的举措,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贫富分化应该很小才对。但现在从媒体上听到的却是我国的贫富分化(所谓基尼指数)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要大。实行共产的社会主义国家贫富差距比没有共产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要大,这可能吗?这还叫共产吗?
  上一节我们已经说过,共产实在是一个好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每个人都变成资本家,因此就是失业也不会饿死,因为失业者每年还有一份资本创造的收入,粗茶淡饭应该没问题;就算是遇到了很大的难关,还可以变卖他拥有的那一份资本来应付。所以共产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是双重保障,她能保证人民都有钱,因而既能带来经济基础的稳固,又能带来社会的安定。
  共产这么好,为什么在我们国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搞好共产,搞错了共产。
  共产是无产阶级搞的,他的目的必然是要变成有产,否则还搞什么呢?因而真正的共产是人民都变成所有者,人民都变成资本家。什么叫所有?所有就是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现在我国实行国有制,又称全民所有制,国有资产属全民所有,但人民既不能占有(连到底有多少都不知道)、又不能使用、也没有收益(国有资产盈亏与否事实上和他没有关系)、更没有处分(在急用钱的时候也不能卖),也就是说所有权的四个要素一个也没有,那也就根本谈不上所有,而干脆就是没有。所以我们现在的国有制只是名义上的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是全民没有制;我们现在的国有制也就只是名义上的公有制,实际上是公无制。我们现在的国有制是消灭了小资本家,造就了一个大资本家(国家政府),而人民全部变成无产者。
  真正的公有制应该是国家财产虽然集中经营使用(否则达不到规模效益,而且实物分割也难以作到),但同时明确每个人的所有权,一人一份(占有),并且有权证让大家知道自己占有多少;然后每年公布赢利和分红情况(收益),让大家知道自己的财产增加了多少,有多少现金分红可以花;然后在有急用等特殊情况可以把自己的财产权证转让变卖(处分)来应付急需。由于具备了所有权的大部分要素,这才能称的上“有”字,由于大家都有,这才称的上“公”字。公有制就是大家都有,全民所有制就是全民都有。
  明白了国有制与公有制的区别,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国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征兆(因为没搞对共产,没发挥共产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贫困现象(人民的资本、利润被国家掌握着,无法动用,只靠工资生活,一旦失业就立刻陷入贫困),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贫富差距会那么大(本来我有两万零一百,你有两万零一千,大家没什么贫富差距;但由于政府拿去了两万,我剩了一百,你剩了一千,你立刻就比我富十倍,那个奇高的基尼指数就是这么来的)。
  明白了这些,大家也就会明白:我们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被我们搞出了问题;我们本来是有宝的,但被我们搞的变成了草。
    
  找出了我国经济中的根本问题,也就知道如何标本并治。首先我们要完善共产制度,将国有制改变为真正的公有制,充分发挥共产制度的优越性,大大增加人民群众的保障程度,减少失业者遭遇的不应有的困难,恢复经济结构原有的稳定性。其次我们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其他社会价值生产领域,实现失业下岗人员充分就业,以充分交换促进充分就业,同时产生社会价值总量的大幅增长和人均收入(包括物质价值和其他价值)的整体提高。通过这两个治本举措,我们就实现了社会经济的整体稳定协调增长。同时我们要启用消费信贷、国家公债等治标的办法对经济运行中暂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润滑和缓冲,为治本举措的实施和完善争取时间。
    
  第九节 财富论
  一般情况下,价值和财富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这里为了论述的需要,将可存储的价值部分称为财富。
  我们知道,资源内含价值,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复制人;对资源的使用产生价值,也就是生产对象和能源的消耗、机器设备的使用、人的劳动共同构成了产品价值。因此,为了创造价值,也就要多使用资源。比如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我们大量开采铁矿、炼钢、造设备、投入能源和劳动最后生产出大量汽车,社会创造的价值就增加了。
  地球上的某些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是可存储的,比如金属矿、石油、煤炭、森林等等,可存储的意思就是不随时间消逝而消失,比如石油,我们今天不开采,明天才去开采,它还在那儿,一点也不少。同时可存储的资源也就有储量限制,比如我们今天开采了,明天去一看,就少了我们今天采走的那一块。
  地球上的某些可存储资源还是可以自我增长的,比如森林草原,我们今天不去砍伐放牧,明天去看它就长多了。
  地球上的某些资源是不可存储的,不可存储也就是说随时间消逝而消失。比如人力资源,今天不用,明天一看还是这么多;今天用了,明天还是这么多。也就是说,今天不用,那么今天可用的这部分资源就自然消失,而不会攒到明天去。今天这么大的劲不用,明天用还是这么大的劲,而不会因为今天没用而变成两倍的劲。这种不可存储的资源同时也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人力资源相类似的还有阳光资源,比如今年种粮食利用了阳光资源,明年一看阳光资源还是那么多,并没有被我们用少了;今年不用,明年的阳光资源也还是那么多,并没有因为我们今年没用而攒下来。这种不可存储资源就是不用白不用的资源,该用不用过时作废。
  人力资源是一种尤其特殊的资源,它不但是不用白不用的资源,而且还是越用越多的资源,比如天天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能力就得到增强,至少也是保持,而如果不用就会退化;又比如脑力劳动,天天动脑,脑力就会增强,而如果不动脑,思考能力就会退化。
  人力资源的使用会消耗粮食,比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加重,饭量就会增加,但饭量的增加少于劳动产出的增加,多干一倍的活并不会多吃一倍的饭。而且粮食本质上也是不可存储的,放久了会坏,同时它也是阳光的产物,每年都会有的。
  在上面说的这两类资源中,可存储资源今天用了明天就少了,并不会增加总计的价值量,而且由于现在的利用率低,越早用反而越减少总计的价值量,因而要尽量少用。这种资源里面的森林草原还有鱼类等等,因为有自我增长能力,更应该少用和晚用 。而人力资源是不可存储资源,不用白不用,并且还越用越强,而消耗的也同样是不可存储资源,因而为了增加价值量,要充分使用人力资源,越充分使用,价值总计就越增长。
  使用人力资源增加的价值中,有些是不可存储的,比如劳务,实时生产实时消耗,不能增加财富积累;另外一些是可存储的,比如投入了很多脑力劳动的先进机器设备,可用较长时间,就增加了社会的财富积累;又比如投入了大量脑力劳动得出的科学技术成果,尽管是无形的,但是是可存储的,并且是可以广泛传播和复制的,能长期大量增加价值量,也增加了社会的财富积累;还有投入体力劳动植树种草、修桥铺路、兴修水利等等,也都是将不可存储的劳动变的可存储,因而也都增加了社会的财富积累。
  总之,为了增加价值,必须充分使用人力资源;为了增加财富,必须将人力资源尽量多的投入到可存储的产品领域去。
    
  劳动不但能增加真实产品意义上的价值和财富,更能增加虚拟意义上的价值和财富。虚拟价值就是由赢利水平计算得出的价值,比如一个企业净资产赢利水平是银行利率的两倍,那么这个企业净资产的虚拟价值(股票市值)就是实际净资产的两倍,该企业的实际出售价格也就是实际净资产的两倍。虚拟价值最登峰造极的就是微软,微软一年的销售额(还不是利润)不过才一二百亿美圆,但由于它的赢利率高,它的市值有几千亿美圆之巨。
  由于虚拟价值的存在,劳动增加价值和财富的意义就变的更加重大。因为多投入劳动会带来赢利的增加,而这种赢利的增加又带来虚拟价值很多倍的增长,并且这种虚拟价值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转换为等额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赢利的增加最后是带来了实际价值很多倍的增长。
    
  综上,为了真实意义上的价值和财富,我们要努力劳动;为了虚拟意义上的价值和财富,我们要拼命劳动。
    
  第十节 我国为什么比别国穷
  知道了价值和财富是怎么来的,我们也就知道了我国为什么比别国穷。我国比别国穷就是因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人民的劳动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既是我们的负担所在也是我们的资源所在,既是我们的劣势所在,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关键是要扬长避短。
  人多有饭量大的问题,但同时也有力量大的潜力。正因为有人多饭量大的问题,我们才更要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来化害为利。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建立在对人多饭量大问题的认识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有建立在人多力量大认识上的另一基本国策,那就是充分劳动。否则我们关于人多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
  如何才能充分劳动,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劳动能力呢?这就需要引导和组织。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倾向,不引导是不会干活的。同时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生物的应激性),因而是可以引导的。只要我们拿利引诱,拿害威胁,人们就会去干活了。而如果没有利的引诱,没有害的威胁,人们就会趴着不动。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利害引导机制(或称激励机制,或称奖惩机制,或称按劳分配机制)来引导人们努力劳动。引导对于充分劳动是最重要的,但同时一个完善的劳动组织也是不可少的。假如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的话,尽管人们在努力劳动,但劳动的效果却可能很有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瞎忙。所以为了避免瞎忙,我们必须采用最佳的组织来保证劳动的有效性。另外,因为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组织本身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你让一个人独自一人到边远山区干活,给他再多的钱他可能也不会去;但如果组织一批人一起去,那他可能就会去了。同样是艰苦的劳动,有了组织大家一起去面对就没有那么艰苦了,这就是组织本身的引导作用所在。
  我国当前在劳动引导和组织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大批人失业,也就是下岗职工没活干。二是有活干的很多人还没干活或者工作量不足,也就是现在在岗的国企干部职工和农民。国企经营不善,这只能解释为国企领导和员工没认真干活;农民工作量不足这也是显而易见,看看满街的民工就知道了。三是现在在努力干活的人有很多还是在瞎忙。就比如说吧,我现在所在的国企有几十笔银行贷款,分布在十几家国有银行,每家银行都要审贷,每笔都要准备资料报批,而这本来是一家银行的一个整体信贷额度就能解决的事情。这里面有多少瞎忙也就可想而知。有很多人没活干,又有很多人不干活,还有很多人在瞎忙,这样子我们当然也就干不出多少活了,也就当然要比别人穷了。
  引导和组织产生的问题也就必然要由引导和组织来解决,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由国家出资,由地方政府组织,引导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力向新的生产领域转移。二、在国企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干不好的干部坚决撤职,富余员工坚决淘汰,工资总额与效益状况刚性挂钩。三、对国企进行大规模整合,发挥规模效益,尽量减少瞎忙。通过这三条举措,应该可以使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利用程度有一个较大提高,而这也就必然带来收入水平的较大提高。
    
  第十一节 价值与货币
  引导劳动很多时候是需要钱的,比如引导下岗人员劳动,下岗人员劳动了,就要给他们发工资,可这钱从哪来呢?
  钱,也就是货币、钞票,是商品等价物,是和价值财富存在对应关系的。同时因为钱(钞票)是长期保存的,因此钱的总量和社会财富总量应该有对应关系。因此如果社会有新增财富的话,就应该增发货币来与之对应,否则就会产生币值的波动,影响经济运行,比如新创造的产品设施等等,它增加了社会财富,但如果这部分社会财富没有新增的货币对应,就会造成货币升值,同时也就是原有社会财富相对贬值(被新增的财富摊薄了),表现在企业经营中就会出现货币原因造成的亏损。
  正因为新增的社会财富应该有新增的货币相对应,所以引导劳动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的。比如要引导下岗职工上山植树种草,通过劳动树种活了草长起来了,这活树活草是可存储的,是一直存在的,因而这就是新增的社会财富,应该有货币来对应,于是就可以发行钞票来支付相关的劳动工资了。这部分货币被下岗职工用于消费领域,产生物价的上涨和名义上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其他的人们的钱似乎受损失了,可实际上其他人并没有受损失,他们的钱能买的物质产品少了,但是他们享受了改善了的环境价值作为补偿(环境好的同样造价的房子要比环境不好的房子卖的贵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个环境价值加到其他商品上去了),所以这不是通货膨胀(因为它反映了真实的价值增加)。又比如要引导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开发,因为研究出来的技术成果可以储存并且可以广泛复制和传播,因而也是新增的社会财富,所以这种科技开发的费用也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解决。假如发行货币10亿研究一项技术,全部用于科技人员工资, 研究出来的成果无偿用于生产领域,通过大量复制产生100亿元的价值增长,也就是说新增了100亿元的财富却只有10亿元的货币增发,因而不但没有通货膨胀,反而是实质上的通货紧缩。再比如增发货币1000亿雇佣农民修筑中欧铁路,由于铁路也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因而也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且铁路的存在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成本也就可以抵消物价的上升,增加了商机产生了利润和收入的增加也抵消了物价的上升,因而也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总之,因为新增的财富应该有增发的货币来对应,因而能够增加社会财富的劳动就可以用增发货币来引导。而对于那些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劳动(比如组织治安队巡逻来增加社会安全度的劳动,因为它是即产即消的,不能存储,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积累)就不能用增发货币来引导,而只能用征税或收费(是一种货币转移)来引导。因为货币是一直保存下去的,因此它也必须对应那些可以长时间保存下去的社会财富,否则币值就不稳。
    
  第十二节 币值稳定
  说到币值不稳,就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才叫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就是说货币代表的价值量稳定。我们知道产品价值才是本质的价值,所以币值稳定就是货币代表的产品价值稳定。而产品价值在实际经济中又必然表现为商品价值,对商品价值的衡量就是商品价格,因此币值稳定就是商品价格稳定。商品价格稳定就是说同样的一件商品,价格不随时间改变,现在是这个价格,以后还是这个价格。比如一台普通彩电价格2000,后来过了2年,出了平面直角彩电了,这时候这种普通彩电价格还应该是2000,因为他的价值并没有改变,价值一样,币值又稳定,那当然价格就不变了。这时候消费者就要问了:人家平面直角彩电都出来了,你普通彩电都落后了,你凭什么还卖以前的价呀?普通彩电就回答:它比我好,那是他的事,我还和原来一样好,我的价值和以前一样,币值又不变,我当然应该还是那个价了;他比我好,那是他的价值增长,他的价格应该比我高,他应该卖4000,而不是他卖2000来把我的价格比成1000,因为这样表明币值不稳。
  通过举例讲解了币值稳定,大家就知道,当今世界广泛的存在着币值不稳的情况,新产品一出来老产品就哗哗的降价这已经司空见惯。
  币值不稳的原因就是货币量与价值量不相适应,以上面的例子而言就是货币量不足:新产品出来了导致社会价值总量增长而货币量没有相应增长,这就导致社会产品价格全面缩水,新产品卖老产品的价,老产品卖跳楼价。
  币值不稳本身对商品交换倒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反正有多少货币就有多高的价格,货币多价格就普涨,货币少价格就普跌,普涨普跌也就是说商品彼此之间的交换比例并没有变。商品交换重要的是在于比例,至于价格上是以1亿对2亿的换还是1块对2块的换这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币值不稳对商品交换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它对于会计核算影响可就大了。会计核算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信息基础,会计反映的真实性对经营决策意义重大。而会计核算又是以成本法为通用记价方法的,这种成本法记价高度依赖于币值稳定,以致于会计学以币值稳定作为基本假设(也就是说核算前提)之一。假如币值不稳,以成本法记价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就不准确。比如说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按成本法记固定资产10万,后来同类的新机器出来了,由于社会总体货币量没有相应跟上,导致老机器市场价变成5万了,可这时候帐上记的还是10万。这种情况如果不调整,就会产生帐实不符,造成资产的虚假反映;如果调整就出现5万元的亏损,而这5万元的亏损是货币原因造成的,但却以经营亏损的面目出现,这就造成经营业绩的虚假反映,同时由于按市价调整涉及几乎所有资产(因为是价格普跌),而市价又经常变动(新产品出来一次老产品市价就变动一次),所以这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就成了一件繁杂无比而又无休无止的事情了。要么就帐实不符要么就累的要死,这就是币值不稳给会计人员出的难题。市价调整如何进行这个问题会计界目前还没有公论,因此当前会计领域仍然采用成本法记帐,这就决定了会计领域广泛存在帐实不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世界的帐都是糊涂帐。
  要解决糊涂帐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币值不稳的问题,要解决币值不稳的问题就必须增发足够数量的货币,因为社会价值量是不断增长的。只有不断增发货币才能跟上新产品推出的步伐,才能保证老产品维持原价。老产品维持原价,新产品不断涨价,这才是真正的币值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反映的账面价格与实际价格(市价)相符,才能作到帐实相符。
  当今世界币值不稳的问题主要是实物贬值的问题,也就是货币量不足导致的货币不断升值问题。这个问题除了造成糊涂帐之外,还有一个影响:持币本身成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手段。比如我看中一款手机,我先不买,我等新型号出来这款手机大幅降价时再买,这就是一个以持币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过程。这个问题更是非得以增发货币来解决不可。
  总之,价值是对需要满足程度的衡量,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产品不断进步,社会产品越来越能满足人们需要,社会价值总量是不断增长的。对于这种事实上不断增长的趋势,可以以两种眼光来看:一是从历史起点向后看,会发现价值总量不断增长,也就是老产品价格不变,新产品不断涨价;二是从现在向前面看,因为现在眼光高了就觉得价值总量并没有增长,这就产生新产品价格不变,老产品不断贬值。也就是说价值的衡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以前的眼光为参照来衡量现在和未来,另一种是以现在的眼光为参照来衡量现在和过去。前面一种是符合发展的方向的,它有一个固定的参照系,因此只需要对新发生的计列价值,十分方便;而后面一种是背离发展的方向的,它的参照系不断移动,因此每时每刻都要对前面的所有进行重新估价,这就产生了极大的工作量和无尽的麻烦,并且还有一个持币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是重新估价所解决不了的。因此,我们对价值的衡量必须以历史眼光来衡量,币值稳定必须建立在价格不断上涨的前提上。
    
  第二部分 下岗和失业
  第一节 失业不应该存在
  什么叫失业?失业就是某些人没活干。现在世界各国都有失业问题,以至于人们把失业的存在当成正常现象。失业的存在真的正常吗?
  我出身在工农家庭(所谓亦工亦农是也),住在农家院子里。我爸挣钱,我妈种粮,而我既不能挣钱也不能种粮,只花钱只吃饭。从观察失业的角度我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失业者,我应该无所事事才对。可事实上我忙的很。我妈一会儿叫我刷碗洗筷,一会儿让我泼水扫地,以至于我从来没觉得没活干,而只觉得活多的干不完。我本应是一个无所事事靠国家救济(家长养活)的失业者,可我妈通过她的英明领导,三下两下就把我变成一个彻底的劳动者。
  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和我们的小家庭一样有家长(政府)、有强势家庭成员(做工人生产工业品的、做农民种粮的),也有弱势家庭成员(失业者在大家庭中的位置就类似于小家庭里读书的子女或者没有收入的家庭成员)。我们的社会和小家庭具有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也就应该具有完全相同的运行状态。因此我们的社会应该和小家庭一样不存在失业问题。
  小家庭为什么不存在失业问题,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小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有十足的关怀,他们从来就没想过他的子女应该因为不挣钱而不花钱或少花钱,也没有想过他的子女应该因为没种粮而不吃饭或少吃饭,他们认为他们的子女无论如何都应该有钱花,都应该吃饱饭,因此小家庭的家长考虑的不是如何才能让孩子有钱花有饭吃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让孩子不白花钱不白吃饭的问题。二是小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孩子是不能挣钱不能种粮的,因此小家庭的家长对自己的责任也有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给孩子钱花给孩子饭吃是他们的责任,亲自安排孩子干活也是他们的责任,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对孩子说:你去自谋生路吧!三是小家庭的家长对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就象上面的例子:泼水扫地会产生环境清洁的价值,同时还产生持家有道的荣誉价值;刷碗洗筷会产生生活方便的价值。正因为对价值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对孩子的自身价值也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孩子是有用的,他总有力所能及的活可以干,就连三四岁的小孩还可以打酱油给他爸买烟呢!
  知道了小家庭为什么不存在失业,也就知道了社会大家庭为什么存在失业。 社会大家庭存在失业,原因也是对应的三点:首先是政府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没有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也就没有把失业人员当成自己的子女,也就没有认识到问题不是“如何才能让失业人员有钱花有饭吃”而是“如何才能让失业人员不白吃饭不白花钱”,也就是说问题不是如何才能让失业人员有活干,而是如何才能让失业人员去干活,世界上的活是干不完的,因此让失业人员有活干根本就不是问题,让失业人员去干活才是问题。其次是因为政府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清和对失业人员的能力认识不清导致的政府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清,政府的责任就是出钱出粮让失业人员去干政府指定的工作,而不是让失业人员去自谋生路,失业人员本来就是在自谋生路的过程中遭受挫折才失业的,结果政府又让他们换个地方去自谋生路,这不是难为他们吗?。第三是政府对社会价值缺乏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粮食、物质产品等才有价值的,有价值的多着呢,比如环境比如治安比如公共设施等,正因为社会价值是全方位的,而且每个方位的价值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比如环境好了还可以更好,治安好了也可以更好,防盗网拆除了还可以搞夜不闭户嘛,所以全方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对人力的需求应该可以说是无限的,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是有用处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充分使用。
  总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子女,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有钱花吃饱饭的平等待遇,但失业的存在却使一部分社会成员陷入省吃俭用的境地,这是违背人文关怀要求的,所以从见仁的角度,失业不应该存在;社会价值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他对人力的需要量是无限的,而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用白不用的资源,因此将人力资源充分使用是毫无疑问的唯一理智的选择,而失业的存在是一种明摆着的人力资源闲置,也明摆着导致社会价值总量的损失,所以从见智的角度,失业更不应该存在。
    
  第二节 失业问题的本质
  本文前面价值论部分说过,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没有发展出足够的价值层次以致大家都挤在一个价值生产领域里(物质价值生产领域或者资本排斥劳动领域),同样这也是失业问题的本质,经济危机和失业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
  失业的本质就是所有劳动者都挤在物质价值生产领域或者资本排斥劳动领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挤在一起的情况呢?这个原因就有三点:一是不知道大家不应该挤在一起,不知道社会价值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不知道大家应该分散在不同层次,因此就以为大家都应该呆在一起。二是知道大家不应该挤在一起,但是因为统治者代表的不是全民利益不是整体利益,而是资本家利益,因此就不采取行动。三是知道大家不应该挤在一起,政府也是代表全民利益的,但在采取调控措施把大家分开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要么力度不足,要么组织不善。
  在此要说明的一点,我们上述失业的本质和上一节所说失业不应该存在都是指被迫失业,也就是劳动者想干活却没活干的那种。失业还有一种主动失业,也就是有活干却不愿意干的情况,这种主动失业我觉得都不应该称为失业。
    
  第三节 我国当前失业治理措施的分析
  我国当前为解决失业问题采取了如下几个举措:一是积极财政,扩大内需,比如搞基建搞三峡工程等;二是再就业培训;三是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比如假日经济、比如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等。这三个举措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都是有认识偏差的,因此在解决我国失业方面效果是有限的。
  积极财政有两种举措,一是多借贷,这就增加了以后的税务负担;二是多收税,这就增加了眼前的税务负担。通过借贷,对眼前问题进行缓冲和润滑,作为一种治标办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正因为他是治标的办法因此决定了这种办法只是一种辅助性办法,而不能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眼前多收税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收税要明确用于不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的价值生产领域,主要是行政领域;对于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的价值生产领域的投入,不应该动用税收,否则就会造成企业经营的货币性亏损。总之积极财政只能有限度使用,因此他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正确的货币政策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
  我国的积极财政效果有限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搞错了积极的方向,搞错了该往谁头上积极的问题。积极财政要往穷人、低收入者、失业者头上积极,要尽量作到直接投放到这些人头上,因为积极财政本来就是要解决这些人的问题。而我们实际的投放是偏离了这个方向的,比如我国近年大兴土木,按理是应该能解决不少失业问题的,但是由于我们贪大求洋以及机械的广泛使用导致现在的基建项目由劳动密集型变成资本密集型了,再加上官员腐败和包工头盘剥,结果本来要让低收入者失业者挣钱变成了让资本、腐败分子、包工头挣钱了,结果国家的钱投入很多,落到低收入者和失业者头上的却没几个。所以,我国的积极财政要注意向劳动密集型倾斜,基建项目要尽量使用劳力,对体力劳动市场有必要实施国家管制,要采取措施封杀包工头,要保证国家投入的钱尽量多的落到目标对象的头上。正因为低收入者失业者是不善于挣钱的,所以才要往他们头上投钱,要把他们作为货币投放的第一站,在钱投放到低收入者手上后,善于挣钱的人再从这些人手上挣,这样也就实现了利益均沾,这才是货币的合理投放和合理流动,否则的话货币投放再多也很难漏到不善于挣钱的人头上。
  我国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近期正在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这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应该一直搞下去,并且应该增加力度。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在就业培训的积极意义主要是促进竞争,主要是促进竞争的举措,而不是解决失业的举措。再就业培训只是在两种情况下才有解决失业的作用,一是劳动力不足和失业同时存在的时候,也就是说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二是本国劳动者被外国外来劳动力排挤导致本国劳动者失业的时候,这也还是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这两种情况本来就不是失业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再就业培训对解决失业本来就只有一个微调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不足造成的失业和国外外来劳动力排挤本国劳动力造成的失业在整体失业构成中的比例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再就业培训在解决我国失业方面的作用也将是微不足道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缓解我国失业状况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是建立在完整的社会配套机制基础上的、是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自发因素起作用的,不是我们想大力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发展第三产业对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我国目前是整体需求不足,也就是说老百姓没钱、不敢花,这就决定了第三产业现在发展不起来。同时我国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的组织也有问题,我们现在是鼓励下岗人员自谋生路,对于心中充满失败阴影的下岗职工来说让他们独立面对社会这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况且这种自由竞争对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这就决定了自谋生路成功是很少的,失败是很多的,这就会造成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二次打击,所以这实在不是一个好办法。对于失业人员安置,一定要明确政府组织为主,自谋生路为辅,而且必须保证自谋生路是出于下岗人员自愿;政府组织下岗人员就业的领域一定要与失业人员的能力相适应,得是能力要求很低的,失业人员都能够胜任的。
    
  第四节 人力三峡工程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由于劳动者都挤在现有生产经营领域造成的,因此我国失业问题的解决也必须要靠国家调控,强行拉开价值层次,开辟新的价值生产领域。而这个新的价值生产领域又必须能够给我国人民提供完全的就业信心保障,也就是说要达到两个要求,一是容量极大,再多的失业者跑来都能容纳;二是能力要求很低,也就是说所有的失业者都能胜任,只有这样人民才不会再担心失业。
  就业容量极大,也就是说活要足够多,这个不是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少,就是活多;所有的失业者都能胜任,那就是体力劳动了,体力劳动是所有的失业者都能胜任的,如果连体力劳动都干不了,那就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了,那也就不是失业问题了。
  新的价值生产领域是体力劳动领域,这个领域的容量是极大的,比如我国现在治安不好,我们就可以组织治安联防队四处巡逻;我国长江年年发水,年年抗洪,我们就可以下定决心,投入无数人力来一次彻底解决;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好久没搞了,也需要重新搞一下;我国江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需要治理;我国内陆西部北部荒漠化严重,需要植树种草;我国未来要做世界工厂需要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欧洲、连接东南亚、连接印度、巴基斯坦,可以先把路基筑好,等等,应该去做的事太多太多了。
  新的价值生产领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山区、边远地区,这让人想起上山下乡。时代的确在呼唤再一次的上山下乡,以前上山下乡胡垦乱牧造成的生态破坏还非得再一次上山下乡来恢复不可。有了上一次上山下乡的经验,我们这次的上山下乡应该能够组织的比较好,上一次上山下乡是行政命令,我们这一次是使用经济手段;上一次是把大家困在山上乡下,这一次是实行来去自由,自由流动,以打短工的形式让人们有基本的选择权。
  要保证自由流动是需要有一定的工资水平的,否则刚干完活回家没多久又没钱了还得回来,那就不叫自由流动了。所以上山下乡的工资水平至少应该保证干半年的活攒的钱能够一年花的,这样失业人员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重新寻找机会参与社会竞争,并且在新的生产领域工作也应该享有雇主(国家政府)缴纳的社会保险。
  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对于现有生产经营领域来说是一个充分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是国家调控下的强制交换,而新的生产领域又要保证一定的工资水平,这就会名义上摊薄原有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收入,那么这样对于原有生产经营领域的劳动者是否公平呢?是公平的,因为新的生产领域的劳动和生活条件都是很艰苦的,应该得到较高水平的工资;并且新的生产领域的很多工作是全国人民都有义务的,尤其是水土保持和植树种草,每个人都有义务到西部去种个半亩一亩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必须作出选择:是出钱呢还是去种草,这样植树种草的劳动者所得的工资高不高也就可以评判了,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都是宁愿出再多的钱也不会去种草的,这就说明植树种草的工资不高。
  在新的价值生产领域中,水土治理和植树种草是最有紧迫性的,必须尽快治理,否则越往后拖成本越大,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越往后拖环境破坏越严重,越难恢复;二是越往后拖人们就越懒,就越不能吃苦,所以要趁着我国人民现在还能吃点苦的时候赶快把苦活累活干了。也正是因为水土治理和植树种草的紧迫性,所以我国应该引导尽量多的人们尽快投入这项工作,虽然这会带来短期性的原有生产领域劳动者收入摊薄严重的情况,但这和拖下去增加的成本相比还是合算的多。
  总之,我国新的价值生产领域具有容量大、来去自由、可对原有生产领域的劳动力供需进行双向流动自动调节的特点,因此它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对于这个新的价值生产领域的组织和建设可命名为“人力三峡工程”。
  人力三峡工程应该尽快启动,它具有实在的经济意义,能够增加我国的价值总量,同时它也具有社会意义,它的启动将迅速恢复社会信心,实现社会稳定。
 (作者注:由于本文写于2002年,针对当时国内存在的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提出了上述具体方案。现在在2016年回头看,当时提出的一些方案现在可能已经不太适用。但原理仍然是适用的,扩展新的价值生产领域的原理是始终适用的,建设各种形式的人力三峡工程对失业者进行兜底保障的思路是始终适用的,到农村去到农业去的农业化方案也是始终适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其极限,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极限之时,其容纳不了的富余人口的去向一是工业环保化,对工业造成的环境和资源恶果进行修复,实现工业循环的完整化清洁化回收化;二是升级农业化,回流农村,搞人工消耗量大的精细化有机农业,解决工业发展农业食品反而退化的问题,解决经济发展反而越吃越差的问题。)

   
  第五节 劳动引导比币值稳定更重要
  启动人力三峡工程需要投入资金,这种资金投入应该以正确的货币政策为主,也就是说以增发货币定向投入为主。本文前面价值论部分说过,由于新增价值生产领域的大部分劳动是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的,因此定向增发货币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实际上的币值稳定。但是这并不是说定向增发货币一定要受维持币值稳定的限制。
  维持币值稳定是有一定意义的,它有维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意义。但是通过引导劳动尽量增加社会价值的意义更加重要。因为人们不是靠所谓的“经济平稳运行”活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总量活的。因此只要定向增发货币能够有效的引导劳动、能够有效的带来社会价值总量的实际增长,那么增发货币量就可以突破维持币值稳定的限制。
  从理论上为了引导劳动是可以无限增发货币的,但是实际上还是应该有个谱的,增发货币必须保证引导劳动的效果,也就是说增发100块货币产生的价值量至少应该有60块(这是比方说)。币值稳定的限制可以突破,但是币值还算稳定的限制不可以突破。
    
  第六节 全部就业与充分就业
  通过启动人力三峡工程,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我们能够实现全部就业。但是全部就业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充分就业。何谓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就是每一个劳动力都得到充分利用前提下的全部就业。
  全部就业是我们的第一步目标,也就是说先让大家都有活干,先把眼前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先把社会稳定恢复了。然后我们要对各生产领域进行整合,尽力压缩隐藏着的劳动不饱和和无效劳动现象,把原来10个人干的活让5个人干,多出来的5个人由国家引导投入到新的生产领域去。努力制造下岗,然后重新投放,这就是充分就业。只有充分就业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我国的社会价值总量,而且不但增加真实的价值总量,更能增加虚拟价值量。
  我国目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下岗的太少,失业的太多。我们首先解决失业太多的问题,然后解决下岗太少的问题。
    
  第三部分 精神价值论
  第一节 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人们生活是需要物质的,包括衣食住行社会设施自然环境等等。对物质的需要就产生物质价值。
  人们生活同时也是需要精神的,包括安全感、快乐感、成就感、尊重感、荣誉感等等。对精神的需要就产生精神价值。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是人们生活必须的,此二者共同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人民改革开放前过的是贫而均的日子,精神价值还是较丰富的,但物质价值不足,大家不满意,于是小平同志说:贫穷(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人民开始过富而不均的日子,物质价值大幅增长,但精神价值日渐缺乏,自由化的政策造成个人安全感丧失,社会治安的恶化造成社会安全感丧失,腐败的盛行造成尊重感荣誉感丧失,黄赌毒造成社会道德规范沦丧,于是人们又开始怀念改革开放前的日子。不患贫而患不均,在物质贫穷与精神贫穷之间,人们又一次选择前者。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还是有很大成果的,她为我们的社会积累了很多的物质价值,为我们进一步走向富而均的美好社会进行了物质准备。贫而均到富而不均最后走上富而均,这是一个震荡式上升的过程。
    
   第二节 精神欲横流的时代
  有个说法: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人的物质欲望是很有限的,每个人就那么大一个肚子,吃不了多少东西,吃多了会撑着,山珍海味吃多了会营养失衡会腻,所以人们吃不了多少东西;人就那么大身子,穿不了多少衣服,住不了多大的房子;车子是用来代步的,能跑就行,也不需要名车。受人的生理所限,物质欲望是相对固定的,少则不足,多则无用,它要求的是正合适,是没有增长空间的。
  物质欲望是固定的,是没有增长空间的,因此物质欲望是流不动的,是横流不了的。能横流的就绝不是物质欲望,而是精神欲望,只有精神欲望才有无限的增长空间。
  普通人吃五谷杂粮吃猪牛羊肉,这是物质欲望;有钱人吃山珍海味甚至豪门宴,这就不是物质欲望,而是精神欲望,是一种让自己区别于普通人的精神欲望。
  普通人穿普通衣服,这是物质欲望。而有钱人穿名牌服饰貂皮大衣,这也不是物质欲望,而是把自己与普通人区别开来的精神欲望。其他的名车毫宅等等也都是如此。
  穷人挣钱,这是物质欲望;富人继续挣钱希望成为亿万富翁直至挤上世界富翁排行榜,这就不是物质欲望,而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并希望以此获得社会地位的精神欲望。
  穷人偷钱抢钱卖淫等等,这是物质欲望。但由于这是穷人物质不足造成的,因此这不是物欲横流。
  有人吸毒赌博,这也不是物质欲望,而主要是寻求心理刺激,因此也主要是精神欲望。
  人的物质欲望是有限的,受生理条件的限制,人的物质需要是有一个正常的标准的。凡是超过这个标准的,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为精神需要、精神欲望。
  物欲横流的定义就是物欲超过了正常的标准,而超过了正常标准的物欲本质上是精神欲,因此物欲横流的正确表述是精神欲横流。
  精神是不需要物质来满足的,物质也不可能真正满足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满足的。所以精神欲横流既是精神需要满足方式的扭曲,同时也是精神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表现。
  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一样都是人们的根本需要,精神需要是任何时候都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因此精神价值任何时候都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区别只在于是以正常的模样存在还是以扭曲变态的模样存在。所以如果我们突然发现精神价值不见了,那不是真的不见了,而是以一个变态的模样存在着呢!
  扭曲变态的精神价值是不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同时这种扭曲变态的精神需要又无效占用着世界上大部分物质财富造成很多人物质需要不能满足,这两方面需要的不能满足就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根源。
    
  第三节 贫富分化的本质
  社会财富按需要层次划分是如下分布的,生理需要占用一块,这个穷人富人都是差不多的;心理安全需要占用一块,这个大家也是差不多的;享受需要占用一块,这个富人穷人差别较大;作为身份地位能力象征占用一块,这一块富人穷人差别最大。
  所以当今世界的贫富分化问题就是富人用于享受和象征自己身份地位能力占用的社会财富过多。
  剔除非法掠夺的因素不计,贫富分化正常情况下是由于富人穷人的致富能力或者说挣钱能力差异造成的。由于能力差异作为贫富分化的内在机制,因此在富人穷人的自由竞争中,贫富分化是越来越大的。这种贫富分化的趋势受社会财富总量变动和能力差异变动的影响,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绝对贫富分化或者相对贫富分化。绝对贫富分化穷人生活质量越来越下降,这就会产生失败情绪和暴力倾向;相对贫富分化尽管穷人生活质量没有下降,但却没有满足他不断增长的愿望,因此会产生不满情绪。伴随贫富分化的不断严重,这些情绪积累起来就造成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
  本文前面论述过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在资本和劳动能力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大家还挤在一起(资本排斥劳动领域),同样贫富分化和社会危机的本质也是在富人穷人能力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还挤在一起。他们的模式是一样的。经济危机是在社会产品价值领域,社会危机是在生命价值领域;经济危机是资本排斥劳动,社会危机是富人排斥穷人;经济危机是资本在特定领域的劳动能力超过自然人,社会危机是富人在特定的领域(也就是物质价值领域)的能力(挣钱能力)超过穷人;经济危机是资本和劳动都挤在资本排斥劳动领域,社会危机是富人穷人都挤在富人排斥穷人领域,也就是能挣钱的不能挣钱的都挤在金钱价值领域;经济危机造成社会产品生产的卡壳和破坏,社会危机造成生命价值产品生产的卡壳和破坏,造成生命价值体系的崩溃。
    
  第四节 天之道与人文关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但并不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都是天之道。
  天之道是老子提出来的,而老子是崇尚自然的,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就决定了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互损互补,比如商品买卖就是互损互补的,买方损钱补东西,卖方损东西补钱,这也就是公平交换。所谓天道公平,就是公平交换,就是互利。
  当今世界大家都嚷嚷人文关怀,可是关怀来关怀去需要关怀的人不见少反而越来越多。这个原因就是违背了公平交换的天道,把人文关怀做成了一件单方面受损单方面受补的事情,那受损的一方肯定不干,于是这人文关怀就关怀不下去了。
  在人文关怀方面,必须明确:不但穷人需要关怀,富人也同样需要关怀,穷人有饿的难受的问题,而富人也有撑的难受的问题;不但弱者需要关怀,强者也同样需要关怀,弱者有需要帮助的问题,而强者有需要尊重的问题;不但普通人需要关怀,有才能的人同样需要关怀,普通人有物质不足的问题,有才能的人有精神不足的问题。普通人有心理安全不能满足的问题,而有才能的人有自我成就需要不能满足的问题。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个人都需要关怀,而大家正好可以互相关怀。当今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建立互相关怀机制。
  社会原本是均衡的,但我们没有认识到这种均衡、没有实现这种均衡。就象经济危机是我们没有实现资本与劳动的均衡一样,贫富分化和社会危机也是我们没有实现穷人富人、普通人有才能的人之间的均衡造成的,他们有完全一样的内在机制,因此也有本质相同的解决办法。
  资本和劳动是各有所长的,同样穷人和富人、普通人和有才能的人也是各有所长的。富人在创造物质价值方面行,而穷人在创造精神价值方面行。富人在帮助穷人方面行,而穷人在感激尊重富人方面行。穷人和富人是相互需要的,穷人需要富人给予物质帮助,而富人需要穷人喝彩与崇敬来满足精神需要,他们原本可以公平交换相互满足的,可现实却是没有交换,结果穷人物质上没有满足,富人精神上没有满足,大家都憋在那里难受。而憋终究是憋不住的,穷人物质上没有满足他们就要去偷去抢去乞讨去卖淫,富人精神上不满足他们就要去吃喝嫖赌花天酒地,于是人类社会就变的乌烟瘴气。
    
  第五节 社会贡献等级制度的建立
  等级制度是一种很好的制度,有很强的引导功能。正因为这种很强的引导功能,因此等级制在当今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比如学生成绩是有分数有等级的,这就引导学习;在公司里是有职位等级的,这就引导劳动;在行政领域也是有职位等级的,这也是引导劳动。
  等级制本质上是一种考试制度,谁设立的就为谁服务,以什么标准设等级就引导人们怎么做。比如封建时代的等级制是皇帝设立的,它以对皇帝作出的效忠为等级标准,因此引导社会的有才能人士为皇帝效忠。假如人民授权政府设立等级制,以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作为等级标准,那么这种等级制就能引导有才能人士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这种等级制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等级制度与不平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封建时代的等级制不平等,那是因为封建帝王与人民不平等;而在民主制度下设立的等级制,因为是人民设立的,因此必然是平等的。在贡献等级制下,人民中的有才能人士把自己的财富贡献出来,解决了普通人民的物质不足,这就实现了低层需要的平等;而国家代表人民对贡献者授予等级,承认他们超过普通群众的社会地位,以法律确保他们享有相应的社会尊重和荣誉,这就满足了贡献者的高层次需要。这种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的高层需要不平等正是对贡献者贡献的平等。有多大的贡献就享有多大的社会尊重和荣誉,这是理所当然的。
  贡献等级制以国家权威肯定和保障贡献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尊重和荣誉,这才是能够真正满足有才能者的精神需要的。这个制度在现有物质价值领域之外开辟了一个精神价值领域,实现了社会价值整体的平衡,使普通民众和有才能人士同时得到了满足,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从索取变为给予,从妒恨变为感激和尊重,从恐惧变为安全,从土财主变为圣贤,这样社会就和谐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消除了。贡献等级制能极大提高社会价值总量(多了一块精神价值),同时也实现社会整体价值层次的极大飞跃,普通人民不但生存问题解决了,而且安全问题也解决了(安全问题完全是个心理问题,在没有互助机制的情况下,需要很多钱人们才觉得安全,而有了互助机制,只要一点钱人们就会觉得安全),普通人民将直接达到享受层次,而有才能人士就达到人生的最高层次。
  在贡献等级制下,贡献者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可见”的物质财富,因此他们获得的精神享受也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也必须是看的见的。也就是说国家必须把这种精神价值变成可见的东西。这种可见包括三方面,一是贡献人士的贡献可见,比如对于贡献人士国家要授予等级、身上有章、门上有匾、车上有牌、活着立传、死后立碑等等,总之要作到让贡献人士不论在哪里、不论别人认识不认识他、不论生前死后社会大众都能看到他们的贡献;二是贡献人士享受的尊重和荣誉可见,具体的说就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贡献人士在社会上享有的礼遇、礼仪、礼节标准并强制执行,也就是说社会地位可见;三是贡献人士的政治地位或者说行政职务可见,贡献人士作为德才兼备的典型,毫无疑问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必然享有崇高的政治或说行政地位。
  要切实保证贡献人士付出的财富物有所值(精神价值享受),否则的话贡献等级制就实行不了了。贡献等级制是一种公平交换,是建立在贡献者自愿的前提上,是有钱人有才能的人衡量得失后自愿的选择。
    
  第六节 共产主义的一步之遥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精神价值,认识到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认识到如何满足人们真正的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共产主义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我们一步就能跨进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步就是社会贡献等级制。
  我记忆中的共产主义有这么几个描述,一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二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三是劳动成为人们自觉的需要。
  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要是有限的,因此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是很容易作到的,我国现在尽管还不很富裕,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也已经足够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了,也就是说我国现在已经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再下去那就是社会产品极大浪费了。共产主义是精神之路,走物质之路永远也实现不了共产主义。
  在社会贡献等级制下,有才能人士向人民贡献财富,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是足够大家生活的。但为避免某些懒汉吃光用光,我们还是要集中管理大部分人民财产,只允许人们动用一小部分,其他的要大家现挣现花,这样普通人士还是要努力工作的,同时社会有才能人士为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也是努力工作的,这就是各尽所能。有才能人士有能力帮助别人,而普通人士没能力帮助别人但有能力感激尊重别人,这也是各尽所能。在社会产品分配方面,贡献人士贡献了物质财富获得了精神价值,普通人士的基本物质需要也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各取所需。
  在社会贡献等级制下,普通人士为了个人享受或者个人价值实现需要努力劳动,贡献人士为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也要努力劳动,于是劳动也就当然成为人们自觉的需要。
  总之,找到了精神之路,共产主义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了。
  不但我国离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之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全世界离共产主义都是只有一步之遥。
  当今世界广泛的存在着贫富分化,落后国家的贫穷现象十分严重,但是这主要是扭曲的精神需要占用物质价值的结果,只要采取措施真正满足精神需要,释放出来的物质价值是足够全世界使用的。现在全世界的粮食产量是足够满足全球人口需要的,全世界的药厂的生产能力更是大的够让人们把药当饭吃,其他的物质产品要么是足够的,要么是多多少少无所谓的,所以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物质产品都是极大丰富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已经完成了物质准备。
  共产主义在全球实现是必然的,现在西方资本主义是靠全球化苟延残喘,但由于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贫穷,撑不了几年穷国就会破产,到时候市场枯竭资本主义化无可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会到来,到时候世界性的矛盾就会极端尖锐,这已经是一战二战证明了的。
  现在世界各国的财富占有是符合二八率的,只要采取贡献等级制让少数富国占有的财富由八变成五就能让穷国的生活水平增加一倍半。
  全球性的贡献等级制是要靠国际民主实现的,霸权主义尽管很强大,但终究强大不过国际民主。
    
  第七节 人生的奥林匹克竞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当然要按自然法则办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疑问的是人如何按自然法则办事?
  人既是动物,又区别于动物。这种区别就是能力和智慧的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了人的法则既有动物法则的本质,又要有和人的能力和智慧相适应的不同于动物法则的形式。
  动物法则是竞争法则,这种竞争是生存机会的竞争。这种生存竞争是与普通动物的能力和智慧相适应的,因为普通动物没有能力和智慧解决他们整体的生存问题,所以他们必须竞争生存。
  人的法则也是竞争法则,但这种竞争不应该是生存竞争。因为人的智慧和能力足够解决人类整体的生存问题,所以人类无须为了生存而竞争。在人类的能力足够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时候还在搞生存竞争,这是与人类能力和智慧不相适应的。
  生存需要这是低层需要,这种需要我们有能力全部解决,所以不需竞争。安全需要我们也有能力全部解决,所以也不需要竞争。只有对于那些我们没有能力全部满足的才需要竞争,比如尊重需要荣誉需要等等,这才是我们人类的竞争领域。
  竞争是为了发展能力的,同时竞争是会产生痛苦的,这就有个成本效益问题。我们人类的竞争机制要有个以最小痛苦产生最大能力发展的原则,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根据人群的能力结构来设计我们的竞争机制,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机制要作到普通能力群体低强度、高能力群体高强度,这也就是高保障和高竞争并存。普通人群依靠高保障基本满足低层需要,高能力人群通过高竞争满足高层需要。
  竞争是应该崇尚的,但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人的竞争、为什么竞争、要竞争什么、如何设计竞争机制,否则所谓的竞争不过是胡竞争而已,不过是野蛮的竞争而已,不过是无效的竞争而已。比如现在世界上的粮食产量足够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但却偏要竞争出一大批人让他们饿肚子,这就是胡竞争,这就是野蛮的竞争。再比如现在的竞争对于普通人和有能力的人不加分别,对于普通人来说压力过大,属于赶鸭子上架,无谓的增加痛苦;而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又压力不足,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能力潜力,这就是无效的竞争机制。
  当今世界存在的野蛮的无效的竞争模式是落后于人类能力和时代发展的,是不符合人类需要的,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必然要被一种文明的有效的竞争模式所取代。这种文明的竞争模式就是贡献等级制。通过建立这种新型的竞争制度,人类相互之间的竞争就会从对杀变为竞赛,人类社会就会从角斗场转变为运动会,经济全球化就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这才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它的荣誉属于获胜者,而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
    
  第八节 社会引导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搞出来的,一切问题都是人受生理心理的驱使搞出来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生理或心理问题,因此一切问题的解决也都需要从生理或心理两方面来解决。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通过按劳分配机制,人的能力是可以充分引导出来的,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是可以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
  人非圣贤,所以人们都是愿意成为圣贤的;人很渺小,所以人们是愿意让自己变的重要的;人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人们是愿意看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美好的,是愿意和别人共同幸福的。所以通过合理引导,物质产品是可以比较平均地分配的,社会是可以实现共同幸福的。共同幸福是大家唯一理智的选择,因此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人如草木,都是有长高的欲望的。木与草的关系还是相当和谐的,树尽管树冠很大,但同时它也很高,所以下面的草还是可以照到阳光的。假如树不是竖着长的,而是横着长的,那树下面的草就全被盖死了。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社会中的善于挣钱的高个子人士原本是可以为不善于挣钱的矮个子顶着天的,结果我们的制度中没有让他们长高的机制,以至于他们横着长,不但没有顶着天反而直接把矮个子压死了。他们原本是可以为政府分忧的,但现在事实上是在给政府制造麻烦。
  人生就象运动会,政府作为运动会的组织者,是可以制订对自己有利的竞赛规则的,是可以充分发动社会的有才能人士为自己分忧的,这可以把现在事实上三输的结果转变为三赢的结果,有才能人士得到了荣誉和地位、普通人群得到了实惠、政府落个清闲,大家皆大欢喜。
    
  第九节 社会均衡总论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的结构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长期以来是靠危机和革命来矫正的。这种不均衡是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人类社会痛苦的根源。
  人类社会的结构是可以实现均衡的,通过资本和劳动的充分交换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均衡,通过有才能的人和普通人的充分交换可以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这种均衡是可以和平实现的,是可以轻易实现的,因为它是互补的,是双赢甚至三赢的,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
  人类社会是应该均衡的,均衡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态、稳定态。这种均衡是所有古老的伟大智慧都向我们启示过的。道家的阴阳图是均衡的,天之道是均衡的;佛家的空是均衡的,佛家的图案也是均衡的;儒家的仁是两个人,也是讲解均衡的;基督教的平等是均衡的,十字架也是均衡的。
  均衡是长久存在的必须,为了人类社会的永久和平幸福,我们必须实现社会均衡。
    (作者于20021029日整理)

 

 

注释:本章隐含的基础假设--完整利益人假设--对经济学基础假设的修正
  人们追求哪些利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产生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本人主要在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第五种假设:完整人。世界上并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但各不相同的叶子我们却知道他们都是叶子,因为我们抓住了叶子的普遍规律。人性也是如此,人性各不相同,但却并不复杂,因为它有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就是: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追求净价值量的扩展与自身价值体系的完整。
  何谓净价值量?净价值量也就是利润的概念。我们知道人性的原始设定是趋利避害,害是风险是损失,利是确定是收入,而趋利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趋利避害内涵收入、成本、风险损失等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谋求利润最大化的概念。我们的词汇里有一个法人的词汇,这个词汇的内涵是很深刻的:法人象人一样,反过来人也象法人一样;企业象人一样,反过来人也象企业一样。人和企业趋利都是有风险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对于这种风险有两种态度:风险爱好型与风险厌恶型,对于人来说就分谨慎型与冒险型。趋利还有两种趋法:收入爱好型与成本爱好型,对于人来说就分勤奋型与懒汉型。

何谓价值体系的完整?首先,收入、成本、风险损失全部考虑,也就是说完整的价值体系包括这三大块。仅阐述需要的价值体系只相当于收入的这一块而已,或者说对需要的阐述遗漏了少付出的需要(自由闲适)和无风险的需要(无灾无害无意外)。其次,净价值量不断增长,也就是原有价值体系在量上的扩展,推动这一点的是人心不足欲望无限。第三,所有的需要人同时需要。马斯洛的七个层次的需要加成本和风险方面的需要共九个方面的需要人同时需要(自身需要全方位),眼前的需要与未来的需要同时需要(自身在时间上的扩展),自身的需要与关心的人事物的需要同时需要(自身在时间上和范围上的扩展,也就是自身与其关心的人事物共同组成一个大的自我)。第四,人所拥有的价值量在同时需要的所有需要中按因人而异的效用函数的设定以一定的权重分配(这隐含着一个无差别价值的概念),伴随价值量的变动,不同需要分配的权重发生相应变动,由此体现出需要的层次性来。也就是说需要本身是没有层次的(同时需要,价值体系是完整的),所谓层次只是对效用函数决定的权重发生显著变动的先后顺序的一种描述。第五,价值体系的完整通过交换实现。这种交换既是个人与他人的交换过程,同时也是自身价值体系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交换。比如一个小伙子买花送给姑娘,这个行为首先是小伙子试图在自身价值体系内部不同部分(其他价值与情感价值)之间进行交换,在姑娘接受了他的求爱之后,小伙子与姑娘的交换过程与小伙子自身的交换过程同时实现。第六,价值体系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可交换性决定了价值体系的完整,但同时也可能暂时造成价值体系的不完整表现。比如一个人为积攒休假的钱而勤奋工作,他心中的价值体系是完整的(想追求闲适),可他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是不完整的(他放弃了闲适)。这种情况很普遍,正是由于交换这个手段的存在,才为人们提供了片面追求某方面价值的可能,也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很不完整。第七,交换的实现需要条件,为了确保交换可以实现,在自发的情况下人们都尽力去拥有那些普遍需要的价值也就是层次比较低的价值,而对于那些高层次需要的价值反而无人去创造,这就造成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结构性失衡,导致交换的不充分。这种交换的不充分造成原本暂时性的价值体系不完整变成永久性的不完整以及不能实现交换的“多余”价值的巨大浪费,所以必须采取宏观管理措施实现充分交换。

2003.7.1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