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新聞實驗室(newslab) 轉載已獲得授權
1 馬里蘭大學的一位中國畢業生被選為學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做演講。她在演講內容中提到了中國的一些問題。從昨天開始,中文社交媒體上開啟了一輪指責她“辱華”的熱潮。 這次事件,是最近幾年來社交媒體上一股重要潮流的集中爆發。在這裡,我暫且將之稱為“社交媒體民族主義生意”。 其中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的: 1. 由於社交媒體的諸多特性(例如,可以即時顯示點擊量、點讚數、評論數等),在社交媒體上運營的各類帳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更好看的數字、更多的10萬加。這些帳號既包括所謂“營銷號”,也包括咪蒙這樣的“原創大號”,還包括人民日報、央視新聞這樣的官方媒體,乃至包括共青團中央。這些背景五花八門、目的各不一樣的帳號,在追求10萬加這件事情上達成了一致。 2. 在這種簡單直接的導向之下,社交媒體帳號的運營者們很快發現:一些特定類別的內容是斬獲10萬加、100萬加的利器。其中包括人人皆知的雞湯、養生、震驚體,也包括一個重要的類別——民族主義內容。 3. 這些民族主義內容有正向和反向的兩種,前者的例子是“厲害了我的國”,後者的例子則是“辱華”。這兩者均能收穫大量的點擊、點讚、轉發、評論。 從本次馬里蘭大學學生演講事件的傳播鏈條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的平台是微信和微博,打頭陣的是營銷號,緊接着跟上的是媒體中傾向民族主義的那幾家(包括報紙和網站),一些活躍的官方背景的帳號迅速跟進,而一些並無鮮明傾向性的門戶類、聚合類帳號也跟了進來,從中分得一杯羹。 我並不認為這些帳號之間有事先的策劃和協調。其實,大家只是共同被一隻叫做“點擊量”的大手牽引着。除了都想要點擊量之外,它們的定位和生存目標完全不同,營銷號純粹是為了賺錢,民族主義媒體在賺錢的同時也在引導輿論,官方背景的帳號則純粹瞄準輿論。 2 上面幾段,是冷冰冰的分析。但是在這件事情中,涉及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10萬加的狂歡,有時候只是在傳播一些無聊、無意義的內容,但更多時候,有着真切的後果。謠言、陰謀論容易10萬加,但它們嚴重污染着我們的信息環境。毒雞湯容易10萬加,但它們漸漸毒害着我們的心靈。拎出一個“辱華”個體來批判,容易10萬加,但它帶來的是網絡暴力。 這名中國學生的發言是否準確、是否妥當,可以充分討論。但是,打響第一槍的營銷號,從一開始就迫不及待地給她安上了“辱華”的帽子,這是在舔舐10萬加的人血饅頭。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千夫所指——社交網絡時代的道德制裁》。作者記錄了全世界眾多遭遇網絡暴力的人的命運,讀來令人唏噓。作者在TED演講中說,在這個時代,“你我也是有權之人,我們也在濫用權力。” 3 我知道,有讀者一定會留言:你bb了這麼多,你自己對這個演講到底啥看法? 首先,我建議大家認真讀整篇演講,英語不好的可以讀世界說團隊的翻譯,點“閱讀原文”可以看到。我們要先把“戴五層口罩”這樣的誤譯排除在外,才可以更準確地判斷這則演講的內容。 讀了之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我的個人評價是:這篇演講的水平很一般,對一些概念、現象的使用是非常符合刻板印象的。口號性的句子過多,沒有展現出世界的複雜性。當全世界都在面臨着巨大的困惑時,她展現出了一種天真的樂觀主義,你可以將之視為年輕人的朝氣,也可以解讀為過於簡單的世界觀。 有人認為她在刻意迎合美國人。我反對任何誅心之論,猜測動機是無益於討論的,說她是為了申請政治避難更是無稽之談的陰謀論。但我想說: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經歷,對於任何一個面向西方人開口的中國人來說,都面臨着這樣的張力。我在美國見到的不少中國學者、藝術家、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如何講述一個真實、複雜、具體的中國,讓西方受眾感興趣、聽得進去而又有所收穫,讓我們自己既不卑躬屈膝又不顯得傲慢自大。在這樣的張力之中,要摸索一個合適的位置並不容易。 已經在國外留學的人,理應對這種張力的撕扯更有體察。我看到有一些留學生希望藉此事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想,如果大家都可以試着寫寫畢業典禮致辭,或許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馬里蘭大學這位同學的致辭當然不盡如人意,如果我們真的覺得“她代表不了我”,那就多做一些向西方人講述中國的嘗試。我們一起來讓這幅畫面更完整、更多元、更豐富。 而說服西方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網絡暴力。這樁因為“社交媒體民族主義生意”而起的事件,如果最終的結果只是營銷號盆滿缽滿、民族主義媒體志得意滿、鍵盤俠日夜狂歡,那這一切只會讓西方人加深“中國霧霾深重”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