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吴倩 ------- 与峻玲的对话. 笔者从未读过莫言的作品.但是看过张艺谋导演的<
当然,我是把莫言归到张艺谋非我一类的.所以听过,但从来没去看过.按理说是没有发言权的.昨天有朋友传来一篇莫言的获奖自述.我认真地读了.该文的题目是< 昨天我看了峻玲的文章(读莫言的《四十一炮》:诚实、道德让位于自私与欺骗)总觉得该说点什厶,就又耐心地读了< 莫言强调他从来没想过当"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什厶改造社会等等."这样的作家.可是,这个信条正是< 但是几乎所有的被称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会围绕一个道义核心-也就是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这应该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不辩自明的准则--这个声音常常与作者自己的声音产生激烈的交织,矛盾--一个真正的作家最终还是服从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比如雨果,比如托尔斯泰,更不用说妥思托耶夫斯基了.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彻底抛弃了< 艺术是艺术自己.是艺术家对现状永不满足的饥渴.是艺术家对灵魂境界的探险和追求.这也就是为什厶文学艺术和作家被尊崇的理由.也就是说,灵魂这个领域是作家的疆界.作家的疆界是灵魂领域.而不是人肉宴席.不错作家就是要面对现实,就是要勇于面对丑陋的.欲望的,肮脏的.包括作家自己的本相..但是作家和写家的根本的区别是,作家永远有高于现实,高于自己的另一双眼睛. 凭地社会多黑暗,现实多肮脏,作家都能提炼,而不是"描红"不是"照搬".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魔幻,所谓抽象,所谓变形---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法是如此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为手段而手段,为形式而形式. 中国的文学长期的凋零和堕落是众所周知的.其原因也是不必再在此重复了.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通向奴役之路——作为推手的中国知识份子群体.深有感触 如今中国知识份子群体已经成为老百姓嘲笑挖苦的对象,正是因为这个群体已经把自己整体地从灵魂这个疆界降低到饮食男女的人肉市场.我们不能因为解腹了"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服务"而走向另一端虚无主义或是"我是流氓我怕谁." 当然,莫言是共产党员也好,是作协副主席也好.那只是他的职业和信仰.都是外在的.如果是一位好作家就是好作家.希望他能脱离为吃饱饭的低俗的愿望而向上(精神领域)攀援. 还有,我要在这里早就想讲的一点话,就是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这是中国文学界一个很深很自卑又很放不下的一个情结.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文学为什厶要由瑞典来评奖?几个汉学家能代表和评论中国文学吗?其它的奖项都有指数可依.和平奖也几乎与语言无关.文学是语言艺术.瑞典语与我们完全不同语种.而我们的历史.文学远远不是他们所能企及的--那些汉学家,除非在当代中国长大--他们懂中国吗? 文学作品关键在于正常出版发行,正常评论而不是吵作,推荐而不是评奖---尤其因为政治原因的评奖.-- 创作是见仁见智的事.也关乎读者群,读者层次等如果真值得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评选,,而且真的评出配得上世界大师级的作品,那也应该由作家和翻译家一同当选.因为翻译作品已经 是再创作了. 文学作品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的.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觉得不给中国一个奖不好意思--大国崛起-得罪不起--那不如给金庸,金庸的作品早就在普罗大众中深入人心了.他的作品才是正宗的中国魔幻.而且他的作品有个最大的社会功能,就是精神会餐,让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因为受压迫压榨的草头百姓有个情绪宣泄的出口. 10/26/2012 附: 我刚读完莫言这部小说,写成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读莫言的《四十一炮》:诚实、道德让位于自私与欺骗 峻玲 主人公是一个少年,因为酷爱吃肉及与村长的关系,被聘为屠宰万车间主任。他想出一套发展肉产量的方法:在屠宰前给牛身上注水,增加重量。书中花了大量章节赞赏“我”的机智,和带领全村致富的贡献。而这种贡献中,包含造假技术带来的福利。 对于“我”来说,只要发展产量和赚更多的钱,任何方式都可以用(只要不被查出来)。至于对他人的后果根本不在他考虑之中。我在想,假如我们的主人公想出来的不是屠宰前注水,而是在牛身上注药呢?我不禁不寒而栗。按照类似的逻辑,我们就能理解为什厶中国有乙醇兑水,为什厶三氯氰胺会进入牛奶,为什厶有地沟油。 但作者实际是歌颂农民的这种聪明才智的。其响当当的前提是:我要生存 (“要吃肉“)。那厶道德呢?那厶“贫贱不可移,富贵不可淫”的基本原则呢?难道中国文化中的“诗书礼仪”,“穷则独善其身”“孟母断机” 等都从来没有存在过吗? 深深感到如今中国人的道德大倒退,而且是全民性的倒退。这种倒退以生存为借口,把人的境界划同于动物求生存的境界。动物是不会有道德的,也不会有廉耻的。 小说主人公关心的不是对他人的危害,而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瞒过检查。小说里,所有的检查员都是可以被收买的。那厶检查的意义又何在?这样的整个社会的溃烂,真正是可怕的。 去年得奥斯卡奖的伊朗电影《分居》 (2011年), 讲的是一个人是否诚实的故事。两个家庭打官司,围绕着男被告是否因推搡在他家里打工的保姆(一个已婚妇人,怀着身孕来打工)导致其流产。两方追求的都是真实,而可怜的保姆对着古兰经不敢发誓,因为她心中不确定(并不是真心欺骗),怕遭到上帝的惩罚,为此她宁可失去赔偿金(尽管她丈夫欠下高额债务)。看完这部电影,深深感到震动。这就是伊朗的诚实教育。因为有宗教信仰,一个人把诚实放在至高的位置。这样的社会虽然有妇女带头巾的压抑一面,但近看却有一股清新之气。 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一个失业的大学生穷困至极,为生计所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但是他承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终于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C (2012/10/28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