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曹丕有逼过曹植写七步诗,写不出就要杀了他吗? |
| 我们对曹丕和曹植的印象,大多定型于《三国演义》。
对于曹丕,我们认为这是个阴险卑鄙,继承了曹操奸雄气质的阴谋家;对于曹植,我们认为这是个富有才情,最终却被陷害的悲剧角色。
两个人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曹丕为杀亲兄弟,逼迫曹植七步之内成诗的故事。
这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是真的吗?
翻查史料,我们可以发现,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故事的最初版本,应该是在《世说新语》中:
魏文帝曹丕曾令曹植七步中要成诗,“不成者行大法”。就是要处死。
于是曹植应声而为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成以后,“帝深有惭色”。
短短百余字,人物的言行心理、故事的起承转合,一应俱全,实在是一篇优秀的小小说。
但这种“历史”的真实性,也仅限于小说级别,当不得真。
正史《三国志》当中,没有这样的记载。不管是在曹丕的传记,还是曹植的传记,都没有这样的事。
也许你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肯定不能写明真相,否则可能会有麻烦。但事实却是,《三国志》属于私人修史,无关官方行为。陈寿在史料的选取上历来备受推崇,没有的事不可能乱编,真实发生的大事也不可能不写。
再说,如果你觉得《三国志》不可信,那么《世说新语》这样的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就更加不可信。
从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两兄弟其实还是感情蛮深的。
首先,曹植获封诸侯,所得赏赐非常多。连他自己也写诗炫耀过自己的奢靡生活,绝对不是像其余诸王“名为藩王,实则囚徒”。
黄初三年,曹丕已经登基好几年了。有人诬告曹植谋反,曹植亲自赴京辩白。当时大臣们都觉得应该趁此机会打压曹植,没想到曹丕力排众议,免去了曹植所有罪名。
第二年曹植还是被举报,曹丕依然没有治他任何罪。
其实,曹植本人确实也没有什么争夺帝位的举动。早在曹操还在的时候,他就没有对太子之位表现得过分着意,他的志向,始终都是做征战沙场、出生入死的大将军。
而且,以曹植的性格而言,他曾经擅自开车从司马门出入,而司马门历来是天子才能使用的通道。仅此一事,已经令父亲曹操“大怒”,使得他自己恩宠日渐减小。
曹植既然知道自己没机会被立为太子,也就没心思和哥哥曹丕争了,索性在诸多诗文中直接表明,要奉曹丕为“人主”。
曹丕又怎么会觉得地位受威胁,逼使他七步成诗,诗不成则死呢?
历史本来很平实,很多恩爱情仇、刀光剑影都是后人加诸历史,以娱大众耳目。擦掉施加在历史本来面目上的胭脂水粉,我们也许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所谓历史的光明面,其实也是人心的光明面;所谓历史的黑暗,其实也只不过是人心的黑暗而已。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