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70多天的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终于落幕,中印官方皆从自身立场对撤军作出了表态。仔细审视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的表态,观察家认为,中国在洞朗地区的斗争策略一如北京在解决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那样,看似失了面子,实际上获得实际利益。 印度媒体宣称8月28日中印两国军人在洞朗地区“脱离接触”,中国外交部则称,当天下午14时30分许,印度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离,中国现场人员进行了确认。
对此,一些印度媒体欢呼,认为印度成功实现了阻止中国在边界地区修路的目的。也有部分中国民众说,“一个女生在车上被一男人咸猪手,在反复抗议下,男人觉得无聊,停止了侵犯。”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8月28日刊文透露,中国外交部的“巡逻驻守”,中国国防部的“前推作战部署”的言论都表明,在过去70多天的对峙中,中国军队在洞朗地区开展了支持对印作战和长期军事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洞朗地区形成前所未有的军队驻扎能力。
而在70多天前,中国军人还只能季节性颠簸地去那个地区巡视,根本待不住。报道强调,就凭这一点,外界争论的中国是否继续修路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
若《环球时报》披露的信息为真的话,那么外界从中就不难看出中国此前在解决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中的所使用的“切香肠”策略。虽然失去了所谓的“面子”,但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里子”。
在钓鱼岛和南海岛礁争端中,中国在境外舆论中扮演着不甚光彩的角色,被视为“侵略者”,但中国始终能够凭借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事件、菲律宾公务船黄岩岛抓捕大陆渔民事件等化被动为主动,不仅瓦解日本对钓鱼岛的绝对控制权,而且在南海控制黄岩岛后,还实施大规模的吹填工程,“永久逆转在南海的劣势”。
因此可以说,中国不仅在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中采取“切香肠”策略,甚至在中印边境也玩起了这种“假以时日会导致有利于中国的战略性转变”的办法。
经此对峙一事,中国不仅加强在洞朗地区的实际存在,而且很可能将加大对中印边境的建设力度,毕竟西藏交通厅公布的数据表明,2017年全年中国会修建30条边防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