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之無”- 對“絕對之絕對”的解釋 從“純粹悟性”發現“絕對之絕對”後,我幾年來一直頭疼的就是如何解釋這個“雙絕對”的問題。 我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符號如語言,然後是用唯一的實例,“頭腦是如何產生思想的?”。我用這個問題試圖傳遞雙絕對這個概念,但我發覺仍然不容易被接受。究其原因,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部分的功能,既,思維或頭腦如何產生思想?的本質,就是通向發現雙絕對的唯一道路,而且這個局部已經被包括在“整體”之中了。世界的真理是範例,這沒有任何問題。範例的真理屬於“相對的絕對”性質,所以範例的背景真理是雙絕對,我已經毫無疑問了。怎麼能夠將這個雙絕對的思想“下降”到一般情況下都能懂的程度呢?這就是寫這篇文的目的。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哲學。哲學史,就是真理發現的歷史。真理的現象是存在,既世界的本質,人類和其他生命生活的環境。人們的生活奮鬥目標,不僅滿足於“存在”,而且要“有”。懂得如何將“沒有”變成“有”,就是哲學的應用。將這個過程總結為理論,既是您具有哲學家的素質了。再進一步,如果您思考“純有”,或“純存在”並形成系統的理論,你就升到了哲學大師的水平,前者如黑格爾,後者是他們的老鄉,海德格爾,或者中國的西晉文人,裴頠,崇有論,的水平。如果您從反面考慮,就從“非存在”,或“無”的角度思考,您就達到了法國薩特,或中國的西晉文人,王弼、何晏的貴無論,的水平。 如果您是細心的讀者,您會發現,為什麼哲學家討論“有”和“純有”,而沒有人從反面討論“無”和“純無”?我的解釋是,因為“沒有”,已經到了不能再“純粹”的程度了。“無”乾脆就是”零“,乾淨到“底”了不是?所有用不着”純無“的概念了。我這裡要說的“純無”,是對“無”一個新的解釋。“純無”到底是什麼意思?根據巴門尼德和黑格爾,無基於有,非存在基於存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事先沒有存在的概念,我們就不會有非存在的概念。所以,在極端的形式上,純有等於無(參見黑格爾的《邏輯學》)。薩特的《存在和虛無》,沒有引申無的概念,而是“應用”了,或解釋了,非存在或無的概念,所以他提出“存在先於本質”,這一存在主義的著名學說,並得到世界的理解和擁抱。我認為,這個哲學本體論的根本問題,邏輯的步驟應該是這樣:有-無-純有-純無-無之無。也就是說,不僅要理解純無,而只有理解了純無後邊的無之無,才可能,作為必要條件,悟出絕對的絕對,或雙絕對,的道理來。 作為“純無“的存在,我認為關鍵是我們要去掉以“存在或有”的基礎。只有在純無的境界中,我們才能體會其意義。當我們說“沒有”,我們經常指沒有某件東西,如財,物等。因為如果沒有賓語,在一般的語境中沒有意義。這樣的習慣帶到了哲學上,所以黑格爾和薩特,都是在存在,或有,的前提下考慮無的否定意義。這裡我所講的“純無”,就是要自覺地去掉這個存在或有的潛台詞這個語境。 最後,什麼是“無之無”呢?當我們去掉這個“有或存在”的基礎考慮“純無”時,我們否定的是某一存在或有。這樣,當我們說純無時,我們也是就對這,某個存在或某個有,的否定。即使是“更純“了,還只是指代“個體”(的否定)不是?作為“集”範圍的界定並沒有變化。無之無,就是要對這個”界定“再次否定,也就是對純無所界定的語境再次否定。那麼剩下的是什麼呢?Nothing? or NOTHING? 我認為都不是,而是“迷茫”。最後的,或最終,我們仍然需要一個認識能力的飛躍,有點像“leap of faith”,才能理解雙絕對,既通過所謂“純粹悟性”,這就是我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