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剩余价值,也叫新增加值,体现在剩余产品上,远在马克思之前就早已存在,因此不是马克思的发明。 剩余产品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比较早、有实物印证的时期可能是河姆渡文化时期。根据维基和百度百科记载,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大约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最早,故称作河姆渡文化。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的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1987年的发掘出土了更多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年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体现为当时氏族社会的剩余产品。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原始社会瓦解的真真动因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