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出现矛盾信号 |
| 北京时间6月19日下午3时,中国股市收盘。沪指下跌近4%,击穿2900点,创两年来新低,携手创业板指上演了千股跌停的景象。
就在同一天,中国许多官方媒体集中对外传递乐观的经济数据分析,指称“中国经济运行韧性十足”、“全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经济稳健可期”等。这些分析和观点主要基于新近出炉的中国5月份经济数据。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信息和市场反应? 股市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 分析人士表示,官媒是官方的一个调控工具。不论经济状况如何,都得向外展示乐观的一面。经济数据和观察分析角度的多样性,能够比较容易地令外界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同的观感。不过整体看来,官方的数据分析基本可信,大体比较真实地描述了中国经济的整体态势。
尽管如此,还有其他一些值得注意却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有观察方注意到,2018年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不仅远低于预期,也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新低。官媒对此没有多少涉及。
18日中国股市的表现说明,官方的乐观陈述显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这次股市巨震,可能与中国经济体自身没有多大关系。在此之前,美国方面突然再次向中国扬起贸易大棒,宣布将对华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并威胁追加2,000亿美元关税。中国方面迅速作出了对等的强硬反应。中美贸易战由此避无可避地突然打响。
在这场贸易战里,美方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由于中国相对美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性劣势,以及自身“脱实向虚”等问题,决定了中国经济所受到的伤害不会比美国少太多。而且除了涤荡中国虚拟经济,其实体经济也会受到重创。敏感的中国股市只是对此作出了比较迅速的反应。
可见,中美贸易战是影响中国经济态势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变量。
中国经济内部的一个关键变量是改革的推进情况。在这方面的观察依赖对中国整体经济数据的掌握。外界缺乏这样的渠道,只能依赖对中国高层的观察而有所了解。
6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多位中国金融高层官员现身,如前后两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和易纲、银保监主席郭树清、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以及卸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不久的杨伟民。
有观察称,他们的表态显示中国高层对部分领域改革滞后严重不满。例如,郭树清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必须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征程上,需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滞后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
杨伟民则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高度,对改革方向十分明确的改革没有必要搞试点,也没有必要审批以后再改革,不要把改革搞成审批制”,“前期房地产市场已经积累了一些风险,近期又乱象丛生,成为最容易引爆风险的定时炸弹,目前在行政性措施已经不能根治”。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有自身的逻辑和过程,如果没有中美贸易战的外部变量,经济会保持持续性的中高速增长,也能够通过改革克服已经出现的“脱实向虚”问题。
不过在外部经济形势明显恶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大幅下行、股市的疲态,可能会让美国闻到血腥味,进一步刺激其提高贸易战的烈度。即使从中国自身立场出发,也有必要加快改革进程,以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来冲抵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伤害。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战可能会起到加速中国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的效果。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