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欢的观点,但一定会进入挑战性的视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高伐林
注册日期: 2010-05-22
访问总量: 16,747,46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文章欢迎转载,请注作者出处
最新发布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梦,独
· 同窗说:民主党输了,我赢了一百
· 为什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社交媒体
· 俄乌那片地方确实麻烦,川普是不
· 多数美国人愿意再给川普一次机会
· 投票截止日:说一说与大选看似无
· 大选倒计时最后一天:假信息意在
友好链接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姜克实:姜克实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怀斯:怀斯的博客
· 云乡客:云乡客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马黑:马黑的博客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滨:解滨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分类目录
【诗】
· 她的文字,是可以交到婴儿面前的
· “虽九死其犹未悔”?十死呢,该
·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
·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
·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袭
· 推荐三部中国作家描写瘟疫的优秀
· 横跨美国之旅(后记):来,享受
· 母亲节回忆与母亲有关的若干小事
· 中国百姓的诗歌江山被他们这样一
【识】
· 为什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社交媒体
· 多数美国人愿意再给川普一次机会
· 大选倒计时第三天:美国近一半选
· 美国大选是个机会,让我们提高识
· 中美能避免爆发战争吗?——美国
· 北师大女附中卞仲耘惨死一案,在
· 《巨变第二天》剖析世界最大难题
· 没有故事的苦难,要比有故事的苦
· 一位美国学者兼智者的40句名言
· 如果希特勒只有前半生……
【史】
· 关于对宋彬彬如何盖棺论定的大争
· 专访高伐林(下):他是好人,但
· 专访高伐林(上):胡锦涛二十大
· 阮铭详细披露中共“洗脑工程”指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悼念中共
· 人类的宪政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
· 当革命从非常态变成常态,人类文
· 魔鬼藏在细节里:专制者为何总在
· 一文读懂以色列与哈马斯生死拼杀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事】
· 同窗说:民主党输了,我赢了一百
· 大选倒计时最后一天:假信息意在
· 大选倒计时第五天:一位华人计票
· 这垃圾剧本,怎么被拍成了电影史
· 一位中国医生娓娓讲述他职业生涯
· 阎淮新回忆录交待中国和新加坡两
· 要乐观,哪怕带点儿盲目:人类种
· 有中国特色的偶发事件,有中国特
· 美国红州与蓝州的谋杀率:一个颠
· 你以为互联网保存记忆?错!中文
【视】
·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
·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
【拾】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梦,独
· 俄乌那片地方确实麻烦,川普是不
· 投票截止日:说一说与大选看似无
· 大选倒计时第二天:美国梦还是美
· 大选倒计时第四天:有点同情特朗
· 大选倒计时第六天:谁当选总统能
· 大选倒计时第七天:全球第三波威
· 大选倒计时第八天:川普现象背后
· 大选倒计时第九天:“零元购”事
· 大选倒计时第十天:转载一位老作
存档目录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他的目标:让人们能识别出胡说八道
   

  徐星引用了已故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一句话:“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让毕业生能识别出胡说八道。”而中国官方“最重要目标”则是让毕业生坚信党灌输的信条。所有独立历史工作者工作的意义也正在此:寻找真相来对抗国家机器的洗脑


  老高按:多年来由于公私多方面原因,了解过、接触过若干独立纪录片制片人,像陈为军,武汉人,1969年出生(多么年轻!),他2004年反映河南艾滋病家庭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多项国际大奖——记得十多年前新泽西多个社团搞活动放映了这部影片,所有人包括我,都为片中那个农村艾滋家庭的命运而一掬热泪。我一闭眼,脑海中就又浮现那个场景:夕晖映照,玉米丰收,被确诊罹患绝症的主人公夫妇与几个孩子,在晒场上劳作和嬉戏,一切都被涂上金黄的暖色,他们笑得那样温馨,那样忘情……他们自己知道,我们观众也知道,这个家庭,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我还看过他2007年拍摄的武汉一所小学的一次班干部竞选的故事《请为我投票》,令人深思!这部影片,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还有胡杰,今年刚满花甲,祖籍南京的山东汉子,他的《寻找林昭的灵魂》、《我虽死去》等等早已脍炙人口。我还看过他记录大饥荒中人们命运的《粮食关》和《夹边沟》,也撼人心魄。2008年,他应邀前来美国参加大跃进-大饥荒50年的研讨会(这次会,也是宋永毅教授主持筹备的,他为保存和探寻中国现代史诸多重大事件真相,厥功至伟!),我正巧坐在胡杰旁边,与他简短交谈,但他当然不会记得我这位老“胡粉”。一晃十年了!后来直接间接地通过多次邮件。
  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文明之火得以绵延传递、生生不熄的火种。我敬佩他们,感谢他们。
  今天要推荐的,是一篇介绍中国又一位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文章,这位纪录片制作人是徐星,以前我只知道徐星是位作家,1985年《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他的小说《无主题变奏》,成为他的代表作;去年因为有幸同在一个微信群才得知他已经成为一位独立纪录片制作人。他的具体情况,下面转载的《纽约时报》中文网采访记有详细介绍,我就不多饶舌了。
  很长时间以来,拍独立纪录片,因为资金和技术的门槛甚高,合适的采访对象难寻,严苛的政治制度和环境对于从拍摄到发行所有环节的死死压制……等等因素,被人们视为畏途,所以胡杰、徐星、陈为军等人的不懈努力,才格外令人敬佩!时代不同了,拜现代科技之賜,电脑、网络、移动电子工具和摄录器材大为普及,各种拍摄编辑制作的App百花齐放,拍摄纪录片视频的门槛极大极快地降低,一般人们只要有心,都可以拍摄纪录片。正如徐星在这次采访结尾时所说的:
  一九四九以后的纪录片叙述的是以国家记忆为主的……这些国家记忆和集体记忆跟个人记忆有着巨大的反差。其中主要原因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间记忆和私人记忆不具备技术手段来呈现,在那时候一个人做一部电影是绝无可能的。
  DV的出现,带来了影像技术的革命,不断完善的技术发展,也使得一个人的电影变成可能,技术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独立电影,它可以用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表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内容,独立制作群体才慢慢地成熟起来,其表达内容的丰富多样、技术手段的熟练应用,都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国家记忆的表达。

  当然,拍摄视频门槛降低,也必然带来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副作用。就在前天,还有人给我传来一个视频:好几分钟就是拍摄一位女孩如何津津有味、咂咂有声地吃完一巨块有肥有瘦的红烧肉!
  徐星在接受专访中引用了哈佛前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已故的杰里米·若尔斯一句话:“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毕业生能够识别出胡说八道。”
  对比一下中国吧:从最高领导人到教育主管、各大学被官方任命的校长们,他们所理解的“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毕业生能够坚信党所灌输的信条。
  这不是差距,而是南辕北辙。
  徐星希望,他和同行所拍的纪录片也能起到能识别出胡说八道的作用,能对抗国家机器的洗脑和宣传。
  Me too。


  拍底层文革故事的中国“凯鲁亚克”

  罗四鸰,《纽约时报》中文网2018年4月25日

001.jpg

  2015年,作家、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徐星在德国。

  1966年文革爆发的时候,徐星十岁。他还记得,那年夏天特别热,生活一夜间全变了。他的父母被下放到甘肃,姐姐去了内蒙古,哥哥去了北京市郊的怀柔县,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北京城经历这场文革。四十年后,2006年,为了这些记忆,徐星拿起摄像机,记录下当年那些血腥的地方,拍成他的第一部文革纪录片《我的文革编年史》。毛时代的百姓故事从此成为徐星纪录片的主要题材,虽然它们都无法在国内公映。
  “我对文革的个人记忆与官方的文革叙述存在巨大的反差。我试图用我的艺术作品告诉我的观众,这样反文明的历史不应该再重复。”4月4日,作家、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徐星,携带《我的文革编年史》在哈佛大学做了《在私人记忆与国家历史叙事之间挣扎》的演讲,讲述了这么多年来,他用纪录片的形式保存文革和当代中国政治运动中私人记忆的努力。
  徐星,1956年出生于北京。1975年在陕北志丹县插队,1977年当兵,并开始写作。1981年复员,半年后到全聚德烤鸭店工作,在此期间创作小说《无主题变奏》。与当时流行的伤痕叙事反思文学不同的是,小说表现的是一个喜欢说脏话的愤怒青年的迷茫和对现实的讽刺。1985年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此后,徐星陆续发表一些短篇小说,唯一一部长篇《剩下的都属于你》取材于真实经历,用流浪汉的视角对当下社会进行批判,常被视为中国版的《在路上》(On the Road)。
  1989年,徐星赴德国西柏林艺术大学讲学。1990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放弃。1994年从联邦德国返回中国。1995年,徐星被法国《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2000年左右,徐星开始拍摄纪录片。
  今年春季,徐星应邀在波士顿大学做为期三个月的驻校艺术家与客座教授,与波士顿大学教授叶凯蒂(Catherine Yeh)合作教授一门当代中国影像的课程。同时,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等机构陆续公开放映了他十几年来完成的三部纪录片。
  这三部纪录片关注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当政以来,中国普通百姓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所经历的故事:《我的文革编年史》(2007)以“我”(徐星)的文革经历为叙述线索,再现了当时红卫兵武斗的血腥暴行;《罪行摘要》(2014)记录了文革期间浙江一群被打成“反革命”的农民的故事;《腊月三十日到来》(2018)讲述了五十年代“镇反”期间,遭受冲击的一对“反革命夫妻”沈雪华和蔡大可的故事。他手头还有三部相关的纪录片正在后期制作中:1950年代高级知识分子被严密监视的《告密者》、反映1966-1967年间抄家故事的《抄家》和表现1949年之前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长工》。徐星的纪录片无论是拍摄还是放映,在国内都困难重重,只能偶尔在私人场所放映。
  徐星的纪录片不仅吸引了众多中国留学生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或是对文革感兴趣的美国人。几乎每一场放映会上,都会出现文革的亲历者,对徐星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更多的观众则惊讶于徐星纪录片所呈现的私人记忆的残忍与荒谬,以及这些私人记忆在国家机器的碾压下所呈现出的对抗力量。
  在波士顿大学的公寓中,徐星接受了采访,内容经过编辑与删减。

002.jpg

  2018年4月,徐星(右)和叶凯蒂(左)在哈佛大学的讲座。后方放映的影片是《我的文革编年史》。

  问:最近在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等地方放映了几场你的纪录片,观众大多是什么人?他们对文革的了解怎样?
  答:看电影的人以学生为主,但也有不少是亲历者或是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人。他们看得很认真。比如有一位中国女留学生看了《罪行摘要》后问我,为什么这些经历了文革的农民,比城里的知识分子看上去更祥和,更随遇而安呢。这说明这学生注意到了细节,注意到了干部与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文革和普通人所经历的文革是有差别的。

  问:那你是怎么回答的?
  答:其实不是祥和,是无奈,没有渠道让他们发声,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如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或是创作,总是集中在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身上,很少去讲述底层老百姓的故事,尤其是农民的遭遇。其实中国农民自有他们的智慧去理解中国政治,别以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心里明白。比如说,有一个农民和我说,凡是共产党说让干的,就不要干,得反着来。《环球时报》他们就是反着读的。

  问:记得你曾经说过一个小故事,你问一位八零后,知道“四人帮”是谁吗?结果回答说是香港的“四大天王”。近年文革在国内也越来越敏感,在国家主流叙述缺失的情况下,个人记忆应该如何做?
  答:我在拍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尧(《我的文革编年史》中的一位采访对象,卞仲耘为文革中北京第一位被打死的教师——编注)的时候,我问他,你这么做是不是想保留罪证?卞仲耘被打死的当天,他就去买相机拍下了,所以我就问他这个问题。他当时特别提高声音回答说:我是为了记录历史。他非常清楚,他的个人记忆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制造的概念化的叙述中会被淹没。他需要记录下这一刻,他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暴行。
  2017年哈佛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中,引用了哈佛前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已故的杰里米·若尔斯(Jeremy Knowles)的一句话,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毕业生能够识别出胡说八道。我希望,我和我的同行所拍的纪录片也能起到这个作用,能识别出胡说八道,能对抗国家机器的洗脑和宣传。

  问:很多人担忧文革会重来,你有这个担忧吗?
  答:《我的文革编年史》中,我拍了一位我在火车上遇到的农民。我问他,怎么看文革?这事过去就过去了吗?他说:过不去,要过去得等下辈子。我又问他,你觉得这事还会发生吗?农民说,肯定还会发生,而且还会比上次严重,还厉害,你信不信?结果他还反问我,信不信?

  问:那你信不信?
  答:我不知道我信不信。不过,我常说,中国民间在文明立场、进步程度、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政治常识、智力水准、外交能力等各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于领导着他们的官方。

  问:早年你被视为先锋作家,为何转向拍纪录片?你曾被认为是中国的“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充满愤怒与反抗,如今的纪录片多是沉重的题材,两者有联系吗?
  答:我觉得我从没远离文学,我做的就是文学,不过是换了载体,用镜头来描写,我相信我们所尊崇的历史上的作家们,如果处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也一定会拿起摄像机的,以前被说成先锋派我不懂,我倒觉得在这件事上我可能真先锋。
  先锋的意义是多重的,一般认为,所谓“先锋文学”是指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的文学类型。我对自己的先锋性和“评论家”的定义有时有所不同,先锋,意味着你一个人孤独地奋力为之支撑甚至献身的某种局面,当大家习以为常不足为奇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记得你了。

  问:这十年来,你一直在中国各地农村拍片,为什么会想到去拍那些农民的故事?
  答:2010年,我在宋庄看到这叠犯人登记表时,就特别奇怪,因为这些人都是农民,以前都是听说干部、知识分子被打成反革命,农民怎么也成了一帮反革命呢?要知道他们的罪名不是强奸犯抢劫犯,而是政治犯。至少是好奇心,就驱使我去做这个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吧。

  问:这些农民怎么就成了政治犯?
  答: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当时地方各级官员的成绩,和现在做GDP是一样的,阶级斗争搞不好就没有提升的可能。文革时,尽管这套官僚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有破坏,但实际上整个文革都没有脱离毛泽东的控制,毛的控制特别牢固的,通过革委会、工宣队、军宣队等,控制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包括农村。在当时,农村公社有农村的革委会,这就是地方政府,政治、经济、文化、司法,都是由革委会来执行的。所谓砸烂公检法,马上有另外一种变种的所谓公检法来替代,文革没有真空的时候。毛泽东特别明白,一旦有失控的情况,他是很危险的。所以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实际上他是给地方官员出招,你没办法就抓阶级斗争,每一个地方必须搞阶级斗争,没有敌人也要制造一些敌人出来。以前我们只知道在知识分子、干部层面是这样的,实际上在全国哪里也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罪名都非常荒谬,比如说气枪污蔑毛主席宝像,判10年;冒名撰写反革命信件,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20年;污蔑伟大领袖毛主席,吹捧刘少奇,20年等等。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

  问:是什么?
  答:可怕的是这些农民必须自己给自己定罪,必须给自己想一个合适的罪名,既能交代过去,又尽量自己少受罪、少牵连别人,比如说你不能说是“反共救国军”,否则就立即拉去枪毙,而且周遭的人都跟着遭殃了。若是自己不给出罪名又不行,天天打,自己给自己定了罪名就说明你认罪了,这工作才算完。比如说翁志渝,被逼着交代“反革命组织”的名称,他说没有,对方就用手枪敲他的脑袋,不承认就敲。翁没办法,想起报纸上看到的“启蒙”二字,觉得这个词比较安全点就交代了。审讯组又加上“领导核心小组”,就这样,“启蒙领导核心小组”就成了翁志渝和其他几个农民的反革命组织的名称,那几个同案犯从未听说过名称。所以另一位同案犯老人程德华始终不肯原谅翁志渝,因为他觉得就是“启蒙”两个字害得他妻离子散。文革的经历毁掉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家庭。

  问:我注意到《罪行摘要》中的一个细节,当你在为三位农民做采访时,有一位送报人敲门,他们拿了报纸迅速关门,不让送报人好奇多看。他们是否还在害怕?出狱后他们的生活能恢复正常吗?
  答:恐惧至今存在。有些人会拒绝采访,会警惕说错话,害怕政府报复。比如说徐兴林,当年是被朋友举报说参加反革命集团的,至今不敢交朋友了,害怕。这种害怕已经变成一种下意识、一种本能了。
  不过,中国的农民跟全世界的农民都不一样,他们很独特,包括他们的生存意识。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天,我去拍一个农民,他出身地主,他讲他爸爸怎么节约,怎么下地干活。他们家的长工穿着衬衫,他爸爸连衬衫都不舍得穿,走到地上把衬衫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那里,晚上收工再抖抖穿着回家,就节省成那样,这就是地主。他讲完之后,我就把机器收了,放在包里,然后开始吃饭。我当时在农民家住在农民家吃饭,还有他们村里的其他一些农民,我们一起吃饭,吃完,那些人就走了,然后他开始收拾桌子,我们喝了七八瓶啤酒,这个农民,他不喝酒,滴酒不沾,也不抽烟,但是他把每一个啤酒瓶都拿起来,仰着脑袋把啤酒瓶里剩下几滴倒进嘴里。桌子上有抽烟的,有烟头长一点的,他不抽烟,但拿起来看看,很惋惜地放下。这就是中国农民,但可惜我没有拍下这个。不过,也正是由此,我又发现了一个纪录片选题,那就是1949年之前农民的生活状况,为此,我跑了好几个省,去采访解放前的那些长工。现在这部《长工》已经基本拍完,正在后期制作。从这些农民本能的表述、叙述当中,你可以发现,我们从小接受的所谓阶级斗争教育都是假的,中国当代史被层层谎言掩盖,只要有一些有力量的细节,就能戳穿这些谎言。

  问: 2018年春季,你在波士顿大学教授一个学期的中国独立纪录片。你如何看当下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呢?
  答:1949年以后的中国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纪录片也不例外,暂且把这些也叫做纪录片吧,此时的纪录片因为几乎承载的所有内容,都是被用来作为宣传,一九四九以后的纪录片叙述的是以国家记忆为主的,这些所有的国家记忆是完全回避社会矛盾,这些纪录片一致回避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而构建出一派盛世大国的纪录景象,这些国家记忆和集体记忆跟个人记忆有着巨大的反差。其中主要原因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间记忆和私人记忆不具备技术手段来呈现,在那时候一个人做一部电影是绝无可能的。
  DV的出现,带来了影像技术的革命,不断完善的技术发展,也使得一个人的电影变成可能,技术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独立电影,它可以用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表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内容,独立制作群体才慢慢地成熟起来,其表达内容的丰富多样、技术手段的熟练应用,都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国家记忆的表达。但是独立制作的巨大阻力仍在,这个阻力将会持续下去,多久很难预料,在各种阻力中生长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它在国际电影界的权重远远超过体制内纪录片。
  (罗四鸰,自由撰稿人,现居波士顿)


  近期文章:

  “遇到红灯绕着走”,到底对不对?  
  
世界读书日反省:哪些因素冲击阅读好书  
  
国际法庭审判红色高棉刽子手旁听记  
  
日本译介出版中国抗日神剧大全  
  
从金庸小说学几招如何驯化众生  
  
“保存生命”是第一正义原则  
  
科学家研究:为何谎言比真相跑得快  
  当年追究文革施害者责任的历史局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