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zhyaga的博客  
無錫世家家譜、逸事  
https://blog.creaders.net/u/16221/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zhyaga
註冊日期: 2018-11-21
訪問總量: 66,244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鄭姥爺 西方指責中國的是“國
· 朱堤江畔祭亡靈 反右暴政永銘記
· 鄭姥爺 奇文共欣賞——茅於
· 生在顯赫的家族裡是什麼體驗?
· 魯迅何以封神?
· 我們老了
· 無錫商會的百年基因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無錫世家】
· 鄭姥爺 西方指責中國的是“國
· 朱堤江畔祭亡靈 反右暴政永銘記
· 鄭姥爺 奇文共欣賞——茅於
· 生在顯赫的家族裡是什麼體驗?
· 魯迅何以封神?
· 我們老了
· 無錫商會的百年基因
· 劉翔的失誤
· 從謀求和領取蔣介石政府津貼看魯
· 祖德宗風 — 無錫許氏簡史 許
存檔目錄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票證年代“洋相多
   

                  

隨着中國經濟的下行和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是否會回到票證年代成為一個談資,想起一些往事。

1953年,北京市發行“麵粉票“,購買麵粉需要有麵粉票。從此,中國考上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票證年代“,就是購買某些商品不但要錢,還要有專門的票證才能夠買到。

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為了搞到東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箇中洋相,匪夷所思,非親歷者,難以想象。

(一)物資極度極度匱乏,人民生活極其貧困:

1953年產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在各種文獻中只談其對籌集“工業化”所需資金的作用,而這一政策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的影響,則超過了包括文革在內的一切政治運動。

所謂統購統銷就是國家以遠低於其本身價值的價格強迫收購農民手中的農產品,從價值與價格差中積累工業化所需資金;這實質上是部分剝奪了農民的自主經營權中的“銷售權”;而隨後進行的“農業合作化”則徹底剝奪了農民的自主經營權,使農民除了留下一點僅夠糊口的口糧外,全部被國家拿走了。這種政策嚴重挫傷了農民積極性,農業生產長期效率低下;加上工廠長期實行低工資政策,工業生產同樣發展緩慢,效率低下。從而使全國物資極其短缺。

實行“統購統銷”,社會立即分化為吃“商品糧”與吃“農業糧”兩大階層,並且實行嚴格“世襲制”,吃“農業糧”者實際成為二等公民,要想吃“商品糧”難於上青天。

“統購統銷”的另一直接後果,就是把農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由於沒有糧票,農民的活動半徑極為有限。當時的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如果沒有糧票,休想買到一碗粥、一個饅頭、一塊點心……農民進城,只能背上乾糧。若要出省,“含油”的全國糧票更為金貴;就是城裡人想領取全國糧票,也要單位開出差證明,帶上“油票”去糧食管理部門申領。農民更是想都不敢想。這使他們的活動範圍受到嚴格限制。有親人病重時,要進城裡大醫院看病,農民最需要糧票,沒有糧票的患者根本住不進醫院,陪護者也無法在城市生活,為了得到糧票以應急需,只得以高價購買原本“無價”的糧票。在城市有親友的,能從他們那裡得到一些糧票,將是天大的恩惠。

從糧票出現開始,標誌着物資短缺的開始;此後,各種票證越來越多,表示經濟越來越困難,在“文革”十年間,票證的種類達到頂點,從雞、鴨、魚、肉到煙、酒、糖、瓜子、花生、粉絲……從自行車、縫紉機、座鐘、大立櫃到線襪、尼龍襪、衛生紙、打火石、火柴、肥皂、燈泡、線團……許多東西只有在年節才有供應,不僅限量,而且限時,過期作廢;而且,即使是票證規定的東西,也只有在北京,天津,上海才能保證供應。其他地方連票證供應的東西都無法保證。

在物資奇缺,票證繁多的情況下,演出了一幕幕在今天看來是無法想象的的茺誕故事:

王XX1961年決定結婚的因素之一是因為婚後才有副食品供應證,憑此證每周可買到幾塊豆腐乾、半斤豆芽之類。

當時武漢市有專門的“結婚購物證”,規定結婚才能買到暖瓶、被面、臉盆之類。

寧XX的小孩出生才幾十天,家中唯一的一隻暖瓶打破了,極不方便。而買一隻暖瓶需要一年所發的全部“工業券”,他只好硬着頭皮向鄰居暫借,以度過難關。此後,暖瓶成了他的心病,整天提心弔膽,生怕再打破,夜裡睡覺經常做夢,不是夢見買到新暖瓶大喜,就是夢見又打破了暖瓶,大驚大悲。

翁XX1961年生孩子,街道特別照顧,給了她一張鋁鍋票,使她着實高興了好多天。

煙票只發給“煙民”,但煙民的資格要由個人申請,領導認可;不少人為了給親友搞煙票,也開始吸煙,不想弄假成真,自此染上煙癮。而且煙票是根據職務分等級的,低級者不能買高級煙。

作家張賢亮時在農場當農工,發明了“眼藥瓶滴油法”,由於當時食油極其緊張,竟在農場迅速推廣。

花生早已成為奢侈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北京市長彭真,大費腦筋,終於在X年春節搞到一批花生,市民每人二兩。

家裡有人要買被面或添棉衣,就要集中全家的布票。

為了省布票,有些人只好在春天將棉衣中的棉花掏出,作單衣穿。

作家殷慧芬的妹妹下鄉時,舅媽買件襯衣送她,但聲明布票要還。由於殷家一時未能還上,造成親人反目,兩家人5年不來往,形同陌路。

中央民電視台某著名主持人,當年為了補衣服,在家裡要找一塊好一點的補丁都困難。

當然,票證中最寶貴的是糧票。餓得眼睛發綠、渾身浮腫的人,為了幾斤糧票打死人的事時有所聞。

在太原有人潛入一個糕點門市部,下班人走後,他拼命吃了一個飽,第二天清晨,人們開門時,他已“撐”得不能動了,只要喝水,結果立刻胃部漲裂而死去。事後,人們一檢查,竟少了七斤糕點,

作家梁曉聲永遠感激他們街道的票證員王姨,因為她的偷偷照顧,那些年梁曉聲家比另人吃到更多的豆腐,確實是“恩重如山”了。

當然,這些城裡人的“票證的故事”,讀來令人心酸;如果作為“二等公民”的農村人寫“沒有票證的故事”,讀之更將令人唏噓!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

由於幾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憑票。”人們往往為多買半斤肉、一把粉絲、幾包火柴、一塊肥皂……而想方設法拉關係,“走後門。”當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要“走後門”才能得到滿足時,“走後門”就有了某種普遍性與合理性。

(二)後門泛濫成風,逼迫人民造假說謊,民族道德大滑坡

所謂“走後門,”簡單說來,就是通過私人關係,不按正常規則辦事。

這裡說的是廣義的規則,包括法律、政策法規、各種規定以及社會的公認的辦事規則等等。

因此,走後門的情況極為複雜,包括違法、違規、利用規則漏洞鑽空子、打擦邊球,以及在制訂規則時故意漏下的漏洞(例如:留給權力者任意支配的“機動指標”),以及許多合法不合理的辦法等等。

在上級規定下發的各種指標,票證中,均留有許多機動指標,供各級權力者任意支配。在各種資源均極其短缺,民不聊生的情況下,這些機動指標就意味着權力者及其親屬,親信的極大特權。

在各種公諸於眾的公開規定之外,另設許多內部規定,這些內部規定是保密的,不讓民眾知道的,由權力者決定的,往往也是見不得人的。

舉些例子說明一下:在毛澤東時代,城市戶口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的,控制極其嚴格的。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對外地民眾來說,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奢望。許多大學教授、工程師,即使工作需要,也多因戶口問題而無法調入。但在文革期間,北京大批知青下鄉,大批知識分子因單位遷出、下放農村、五七幹校等將戶口遷出北京,數量當在百萬以上。但是,在公開規定北京戶口凍結遷入的情況後,文革期間,北京戶口未見減少,反而增加了!

筆者聽到一則傳聞:一位下鄉知青,酷愛文學,與某大樂團一位巴松演奏員交情甚篤;一次,該演奏員將一名彈鋼琴的女孩介紹給一位處長的兒子;該處長為主管審批北京戶口的官員;為表謝意,問巴松演奏員有無親友戶口要進北京的,演奏員無此要求,想起了該下鄉知青,向處長說了一句。不想在一片知青下鄉的高潮中,該知青的戶口卻順利遷回北京。

北京戶口尚且如此,其他大中城市的戶口,就更亂了。如:某省會城市,一位軍隊師級幹部,在一大型企業“支左”期間,走後門將自己及親信的親戚朋友的戶口,從農村遷入省會達一百多人。一個營教導員在“支左”時,也將妻兒戶口遷入大城市。還安排了正式工作。

中國的規則愈來愈少,“規則意識”愈來愈淡薄,走後門之風愈演愈烈,人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後門”花樣翻新,怪事層出不窮。

後門當然指的是權力。但到六十年代,特別是文革期間,權力已經不僅限於官員手中的權力了,而涉及整個社會的大大小小的各種權力。如:醫生的處方權,可以為病人開好藥(因為好藥短缺,往往限量分配給各個醫生)、病假條(當時吃大鍋飯,休病假工資照發)。票證管理者可多給某人票證。售貨員可以多給商品,給好商品,甚至不要票證售給要證商品。汽車司機和採購員可以從外地帶回稀缺物品等等。

“後門”的水平也分為三流九等。有所謂:

一等後門送上門,不要花錢,也不用票證。這當然僅限於少數有權有勢力者。

二等後門不要錢也不要票證,但要自己開口索要,還要自己去取。

三等後門不要票證,只交錢。

四等後門不排隊去內部買。

五等後門給好貨(質量好的商品)。

六等後門用過期(已作廢)的票證買商品。

七等後門給你留貨,事後你去交錢、證,即取。

八等後門提前通知。因當時物資極為緊缺憑證供應的商品也經常無貨。一旦來貨立即排長隊,後來者往往買不上。熟人提前告知一聲,早去排在前面就可以買到。

至於大學招生、參軍、招工等,更是人們競相削尖腦袋往裡鑽的機會,人們八仙過海,名顯神通:托人、拉關係、送禮,女青年甚至向當權者獻出身體等等,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筆者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同學曾說:現在在工農兵大學生,一百個有九十多個是走後門進來的。你還不能說;你說了就批鬥你,還拿出幾個確實不是走後門的例子作典型,說你污衊社會主義。

筆者曾聽一位人事幹部講一個故事:

一位市領導人的兒媳,初中文化,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32歲還在X長X公社插隊,該領導人復出掌權後,正好清華大學給該市幾個工農兵學員招生指標。該領導人即讓該人事幹部去將他兒媳招上來。人事幹部下去通過區委書記安排給X長X公社。不料開會時,區委書記誤記為另一個長XX公社,以致當X長X公社書記念完推薦情況後,挨了一頓批評,區委書記說:“32歲,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居然還要推薦上清華,你們這不是胡鬧嗎?”X長X公社書記出來對人事幹部埋怨了一頓。人事幹部馬上把主持會議的區委書記叫出來,說明了情況。區委書記回到會議室,叫X長X公社書記再匯報一遍,並馬上表態說“這個女同志32歲了,出身又好,還要上大學學習,我們就是要培養這樣的好同志。”就這樣,這位32歲、兩個孩子媽媽的初中生,就上了清華大學了。

為了掩飾自己的落後和無能,就要用說謊、造假、隱瞞、掩飾來欺騙世人。關於說謊、造假,各種報刊已經連篇累牘,本文不再贅述。

本文僅對官員有組織地逼迫民眾為他們文過飾非,掩蓋真相略談一二。

為了不准民眾揭發批評他們的倒行逆施,還出現了一種理論:“不准給社會主義抹黑。”還要向世界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向外輸出革命,要解放全人類。

因此,尤其在對外工作方面,更有一整套的弄虛作假、掩飾真相的紀律和規定。

如: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解凍”,來華的外國記者人數猛增。為了防止中國實際的貧窮落後情況被外國人知道,同時還要對外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以推進世界革命;當時,中國絕大多數地方是不准外國人去的;有少數幾個大城市對外“開放”。在這幾個開放城市中,各單位、居民委員會都組織全體人員學習,熟背對“外賓”接觸的有關規定。其中一條規定,如外賓到某商場時該商場所有商品可以不用“憑券”敞開供應,但中國居民買後,不得離開商店,要等到外賓走後再到櫃檯將貨退還。也就是說規定顧客只能給外賓“演戲”。曾有人趁外賓在時買了好幾雙尼龍襪就想走,由於當時買尼龍襪要“工業券”,買線襪要“線票”,而“券”“票”的發放量又非常少。所以,當這個顧客買了東西要走時,在門口被有關人員攔住,後來不但全部退還了襪子,還通知了工作單位受到了處分。

與外賓接觸的有關“規定”都提供了“標準答案”,如:“文化大革命”是很有必要,“五七幹校”、“上山下鄉”是“大有好處”或“很受鍛煉”,有關工資和家庭收入的答案是“生活很好”或“夠用。”各種答案中,只有家庭人口“可如實回答”。曾有一位外賓問一位老人家有幾口人。這位老人生怕答錯擔不起責任,竟慌慌張張地回答“可如實回答”。弄得外賓莫明其妙。

無知,還要對外宣傳,經常笑話百出:筆者一位朋友,原藉台灣,家在日本。建國前回國參加革命,併入黨。建國後又上大學,1954年畢業。因“海外關係”“特務嫌疑”等,屢遭批鬥。文革期間,停發其工資,使其無法生活,他要求回日本,被開除黨藉。

文革後晉升為工程師,月工資增加到80元(按當時官方牌價,約合40元美元)。統戰部門叫他寫信回日本,宣傳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他對我苦笑說:我回國三十多年,大學畢業二十五年,已經五十多歲了,才當工程師,拿這麼點錢,還要對外宣傳。究竟是宣傳“優越性”還是宣傳“落後”?

許多違背百姓意願的事,還要逼迫百姓裝出笑臉來表示歡欣鼓舞。例如: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絕大多數都是千方百計想法“留城”不成後被迫而去的,臨行前哭聲一片,淒悽慘慘。但每批“知青”下鄉時都要組織一個盛大的“場面”,敲鑼打鼓,紅旗招展,胸戴大紅花手捧“紅寶書”,在毛澤東像前宣誓決心紮根農村一輩子……會上還要發表一番豪言壯語,似乎農村真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而與此形成對照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當時有權有勢者,卻沒有人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廣闊天地”作為一番的。

而“知青”下鄉以後,在招生、招工、參軍時更是千方百計“走後門”拉關係,更是司空見慣,無所不用其極;目的是回城。而許多有權者也總是喜歡用權力把親友從“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里拉回城來。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