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首个农民丰收节的第二日,北京时间9月24日,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视察黑龙江,这是他继2013年视察辽宁、2015年视察吉林、2016年视察黑龙江完成东北地区整体视察后的第二轮东北行。面对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的国际形势与经济下行、金融改革的国内环境,习近平的东北之行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中美贸易下的粮食安全
习近平视察黑龙江,首日便考察了三个地方,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习近平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在中国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会议中,习近平就粮食安全问题就曾表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他反对依赖粮食进口,“有些同志主张应更加开放国际市场,通过进口解决粮食消费的矛盾,这种观点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并称“依赖他人吃饭几乎等于把我们的生命交给别人”。
而在2015年,中共便开始将土豆列为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要保障“口粮安全”。2016年中国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针对东北地区提出稳定水稻面积,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 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中国更多的声音反映中共将通过国内改革来扛起对美贸易战大旗,习近平此时北上或是为东北发展抢先布局 关于在东北扩种大豆的结构调整,中国国内一直有这样的呼声,因为中国市场对大豆的需求远远高于国产能力,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大豆消费。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2017年粮食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大豆进口量在9,000多万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且进口量继续增加。而大豆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即是美国。
中国对美国大豆进口依赖所带来的弊端,也在中美贸易战中显露无疑,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导致一时无法寻找到巨大的进口大豆替代市场,而出现“载有7万吨美国大豆的船只飞奔大连港中途抛锚海上漂流一月后,中储粮支付600万美元关税的结局”的戏剧现实。
此次在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的当口,习近平对黑龙江粮食收成的关注,无疑也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警示。关于中国如何在失去最大农产品进口市场后实现“粮食安全靠自己”,或是习近平此次北上的原因之一。
朝鲜停核背景下的东北振兴
除了到访黑龙江的农业区,习近平还考察了东北的老工业区齐齐哈尔。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一直是中共十几年来对东北的执政计划。2015年1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 东北振兴是中共在2004年就提出的政策,然而十多年过去,东北经济发展仍然疲态尽显。从2014年开始,东三省经济增速全部排在全国倒数五名。在2016年习近平视察黑龙江之前,中共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集团曾因拖欠职工工资导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抗议群体事件,今年还传出黑龙江养老金“穿底”的消息。 去产能压力大、国企改制面临困境、招商困难、人才外流等问题让“振兴东北”几乎沦为口号。
东北三省曾是中国的工业摇篮,为经济困难时的中国撑起了一片天,从近几年中共高层的公开讲话和各种动向来看,“东北振兴”仍然是中南海高层案头的经济大事件,从一定程度上说,“东北振兴”影响着习近平的“中国复兴”步伐。
在今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3个月内3次访华,释放出朝鲜开始向国内经济建设转型的信号。外界分析认为,朝鲜真正要搞经济建设,将是各个国家逐鹿的空白市场。中共政治局常委、习近平访朝特使栗战书在9月8日出席朝鲜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时,或已与朝鲜讨论过其国内改革开放事宜,而一旦对朝鲜的制裁解除,中国东三省将彻底解决没有出海口以及朝核问题的困境,并将吸引更多资金盘活国有经济占比过大而显得僵化的自由市场经济。
在中美进入贸易拉锯,朝美会晤或重来,习近平视察黑龙江不排除是在东北亚展现利好环境的前景下抢先布局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