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九号,中美贸易谈判接近崩盘,双方都表现出强硬立场。鉴于此,中美两国商界应该做好最坏打算,未雨绸缪。 最坏的情况是,特朗普对总值5000亿美元中国全部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难料!对两国的经济和民生都难料。暂且做一下揣测吧。 短期来看,美国政府将每年平白获得1250亿美元的进账。这笔钱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联邦财政而言,不是小数目!想想看,特朗普在美墨边境修墙总共预算也就不到50亿美元,和国会吵了半年,结果呢?拿不出这笔钱。这多收的1250亿美元税款,每年可以修20座长墙都绰绰有余。另外,1250亿美元可以每年造几十架隐形轰炸机,或五六艘福特级核动力航母。如此不一而足,难怪特朗普每每谈起联邦财政的税收收入就很嗨皮。 短期而言,大部分在华供应商会咬着牙把这个多出来的25%的关税成本自己消化掉。所以在一至两年的时间里,关税成本应该不会传导到美国消费市场或中间产品市场。但是一到两年以后情况会有变化。在华供应商的策略应该开始出现较大的分化。一部分生产商,尤其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生产商会选择把多出来的成本完全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另一部分生产商会选择把部分成本转嫁(暂且假定转嫁12.5%并且出口量维持不变)。第三类生产商会选择完全撤离中国大陆,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东南亚和南亚)去生产。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以上三类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第一类和第二类企业的价格上涨将推高美国的关税收入,同时第三类企业的撤离将降低美国的关税收入。两种情况相抵,美国联邦政府的关税收入应该大体能够维持不变。这段时间里,美国消费者和购买中间产品的厂家会感受到痛苦。相对于美国每年14万亿美元的消费支出而言,1250亿美元的关税可以推高消费价格的1%左右。这个比率放在中国问题不大,但对于价格相对稳定的美国市场而言,还是不应小觑。如果这个1%的输入性通胀和美国国内的内生性通胀叠加的话,那么不排除美国的通胀可以达到4%的水平。这个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还可以承受,但对于成熟经济体而言就有点太高了。 对中国而言,恐怕最大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外向型企业大规模撤离,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首先就是工人的失业。中国沿海一带,外向型企业能够站到当地工业生产总值的60%以上。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三分之一撤离或停产),则工业生产部门最高会有20%的短期失业率。这部分失业人员中一部分会在服务业甚至农业部门重新就业。假定一半的工业失业人数会重新就业,并且假定工业部门就业总人数占全社会一半的就业总人数,那么全社会失业率大概会从目前的4%最高升高到8-9%。这个失业率,即使是短期的,也是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在目前社保体制不太健全的情况下。但是如果中国政府有能力把失业的影响通过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有效的再就业措施,或者更有力的社会保障措施降到最低的话,那么中国可以熬过,甚至最终赢得这场贸易战。 贸易战没有赢家。最终受害的是家庭和企业。希望中美贸易谈判能有个好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