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專家馬若德去世
2月10日,文革史專家Roderick MacFarquhar,中文名馬若德,去世。他是哈佛大學歷史與政治學講座教授,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
1953年,高崗突然從中共高層神秘隕落,引起了馬若德的極大興趣,高崗案是他畢生關注中國問題的職業生涯的緣起。
1960年,他參與創建《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任創始編輯,該刊已成為國際學界研究當代中國的不可或缺的平台。
1974年,他發表《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時,文革尚在進行,中國大陸尚在動蕩中,他已將1966年開始的文革的起源回溯到動蕩的1956年。當時他依靠的關於中國的材料,主要來自於北京官方媒體。
馬氏觀察到毛澤東獨有的在和平時期「繼續革命」的思想,幾乎不被所有的革命同僚真心擁護,毛征服每一個同僚,逼迫其服從的過程,最終導致文革,而不像流行的與劉少奇爭權的看法,也就是說文革確是一場毛式革命。
由此,他奠定了自己毛澤東時代研究的基礎,他花了三十年時間完成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本,論者稱作當代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198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在中國大陸被翻譯出版,反應熱烈,發行幾十萬冊。馬教授還是一位好老師,哈佛大學學生選學他的文革課程時,被要求在課堂上齊聲竭力高呼「毛主席萬歲!」,讓他們感受到紅衛兵群情激奮的場面是如何影響到自身情緒。
馬若德出生於巴基斯坦的拉合爾(Lahore),其父是蘇格蘭人,其爵士(Sir)的頭銜,是通過辛勤工作的得到的嘉獎,既不屬貴族階層,更不能傳給下一代。馬教授並非傳說的「出身於貴族家庭」。
85年,我在波士頓的一次野餐會上見到他,聽說我教過中文,他提起自己在寫一篇關於官僚主義的文章,問我中國人對於官僚含義如何理解。我回答,官僚在中國當代的含義基本是負面的,如主觀,教條,傲慢等等,稱人官僚是一種指責;而英文的Bureaucracy似乎是中性的,除了繁瑣等負面含義,還有文官管理制度的意思。他表示有意思,邀我有機會去辦公室飲茶,那當然是客氣話。 人生苦短,匆匆一面,馬教授終生精研中國, 令人敬佩,回現那次早春樹林的野餐,聊為一點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