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论】以柔克刚:林郑月娥开始绵掌反击
香港舉行升旗典禮及酒會慶祝回歸22周年 通視 Published on Jun 30, 2019
香港回歸中國二十二週年升旗儀式及慶祝酒會 | TMHK News Live 新聞直播 TMHK - Truth Media (Hong Kong)
多维新闻/新闻/香港/正文 香港七一游行被聚焦 林郑称将改变施政风格 2019-06-30 22:08:25 综编:南希
当地时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2周年,特首林郑月娥在庆祝酒会上致辞时提到近日就《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社会争议,她表示会改变施政风格,让市民重拾信心。
林郑月娥称会改变施政风格,令市民重拾信心(图源:香港01)
据“香港01”7月1日消息,林郑月娥表示,事情让她明白作为从政者,要不时警醒自己,准确掌握民情,纵使有良好意愿,也要开放包容,她会吸取今次教训,改变施政风格。 她称,自己会汲取今次教训,确保施政更贴近民心、民情、民意,回应大众所思、所想、所求,政府施政风格需要改善,要走向更开放、更包容。 她说,这些工作刻不容缓,会首先由她自己做起,未来会与不同党派、阶层和背景的人士见面,掌握政治触觉,也会循不同途径接触年轻人,加强与不同人士沟通。 林郑月娥还表示,未来会加强行政立法沟通,在政策酝酿阶段了解党派议员的关注,并在政策细节制定的不同阶段与议员商讨,吸纳意见促成良性互动,确保政府内部在制订政策时审时度势、反复推敲,做到利民便民。 林郑坦言,目前香港面对的问题非常多,外围环境不稳,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化解,香港经济下行风险正日益增加,大家需要投放精力做好防御功夫,不能停顿下来。 此外,未来亦要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好教育,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安老、幼儿等安老服务,以及处理房屋问题。 据悉,7月1日早上,大批反修订《逃犯条例》示威者,企图围堵金紫荆广场。 因宣誓风波而被褫夺立法会议员资格的社民连梁国雄“长毛”,早上亦联同过百人,由湾仔修顿球场游行至会展对面,沿途高叫“林郑下台”的口号抗议。 此外,早上多条道路再度出现警民对峙及推撞。 针对香港连日来发生的游行冲突,多维新闻在《谁为焦灼无力的香港青年“肩住黑暗闸门” 》一文中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港府修订《逃犯条例》一事引发巨大社会震荡和撕裂,长期为生活重压所累、难以看到前途的年轻人,积极充当反修例的前锋,其中一些人甚至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 现如今,虽然港府已经决定无限期停止修例,但情绪已然被调动起来的年轻人,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些额外诉求,并继续接二连三地发起抗议。 由于他们的诉求,港府难以接受,一些年轻人出现了亢奋、焦灼、无力的情绪。 在这样社会现实下,香港去关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倾听年轻人的诉求,积极与他们沟通,引导他们缓解迷茫、愤怒、惆怅的情绪。 文章称,香港政府有责任容纳和纾解青年人的各种情绪,构建长期的沟通机制,实实在在地帮助年轻人成长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年轻人,只会把年轻人逼入死胡同,香港亦就失去了未来。
多维新闻/新闻/香港/正文 社论:示威抗议不应成瘾 香港亟需修复伤痕 2019-06-28 19:29:49 多维社论
在经历多次大规模游行和集会抗议后,香港全城已然被修订《逃犯条例》的争吵点燃。眼下,虽然港府已经不设工作时限地停止修例工作,特首林郑月娥也已向市民道歉,但一些反对派和青年学生依然接二连三地上演示威抗议,得理不饶人地提出了多项中央和港府都无法接受的要求,街头的持续混乱和社会的喧嚣撕裂,已让这场本该平息了的抗争,正在偏离理性轨道,影响到香港的正常社会秩序和市民生活。
在此前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集会抗议过程中,一些激进示威者的暴力举动受到了广泛质疑(图源:Reuters)
示威抗议不应成瘾 过去几周里,抗议者频繁涌上香港街头,他们占据城市心脏地带的主要道路;冲击立法会及政府的大楼安保;包围政府多处办公大厅,导致一些面向公众的服务被迫中断;围堵警察总部,在网络曝光大批警员的隐私信息;一些激进示威者还在街头发起武力挑战,打砸破坏临街建筑和基础设施。 在这些充满危险并加剧社会混乱的行动中,一些激进青年充当了先锋,他们的愤怒焦点仅数日之内便不停转换,从最初竭力阻挠引渡法律《逃犯条例》得到修订,到对执意修例的林郑月娥及一众官员全面讨伐,再到把矛头指向对暴力示威者使用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的警方,直至如今,街头的抗议队伍中,甚至零星地出现了要求香港从中国独立出去的分裂声音。 这种盲目且早已背离了行动初衷的破坏举动,正在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事实上,在林郑月娥宣布无限期暂缓修例的决定后,示威者们的后续行为,就已经因给市民生活造成扰乱而开始起反作用。近期,示威者们一些阻挠公共秩序的行为,不止一次引发了公众批评,不少港人透过媒体采访,表达了因受到这些“不合作运动”的干扰而无法使用政府服务及失去商业便利的抱怨。 这种民情变化的迹象,意味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港人,即便是原来支持反修例的人,也开始觉得这些行为有点过头了。这种情况在2014年的占中抗议活动期间已发生过,那次抗议活动使香港的部分商业区瘫痪了79天,此后引发了一些港人对此类行为的厌倦。大多数抗议者没有意识到,市民要靠工作赚钱养家,城市经济发展更要靠大小企业平稳运转,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会愿意香港陷入这种持续纷乱的,而这些越发激进的抗议活动,若不懂得适可而止,最终只可能会招致香港社会大范围的反感。 香港近期所出现的各式抗议举动,其最初动机,无外乎都是为了要求《逃犯条例》修订马上停止。而事实上,目前港府已经顺应民意,实质上叫停了这一法案的所有推进工作,包括特首在内的多位官员也为此前疏视了民间诉求而连番道歉。但目前为止,一些香港反对派人士及示威者似乎仍不满足于此前游行取得的成果,自以为在是次与港府的抗争中获得了久违的胜利,便以得理不饶人的架势,进一步地提出更多不切实际的无理、无关诉求,已上了沉迷街头游行抗议的瘾。
“国际求援”更为不妥 在当下余波不绝的后“反修例”阶段抗议中,一些示威者甚至把目光投向了远在日本大阪举行的G20峰会,寄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向港府和北京施压。例如,此前已有数百名抗议者在各外国政府驻香港领事馆前举行示威,并向使馆逐一递交请愿信;泛民组织民间人权阵线近日亦号召过相关集会,希望利用国际压力向林郑月娥施以“重击”;此外,所在组织已被取缔的港独名人陈浩天,近期亦在网络招募成员前往大阪,参与由“自由印太联盟”(FIPA)主办的示威活动。 抗议者把G20峰会视为向港府及北京施压的一个新途径,在他们看来,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注,可能会是迫使港府及北京做出更多额外让步的外部筹码。但若以为华盛顿乃至特朗普(Donald Trump)会为了香港问题而向北京施压,则恐怕是对中美关系的严重认知欠缺,也不了解国人对“挟洋自重”的极度厌恶。 事实上,过去一年以来,中美之间爆发的这场贸易战和科技战,已令两国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历史倒退。如今,为了有助G20峰会与习近平的谈判取得积极成果,特朗普先前就已经暂停了对台军售,还在公开回应香港修例问题时故意语态温和,这一切举动,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刺激北京、避免激化矛盾,是出于服务谈判策略的考量。至于香港自掀起修例争议以来,美国政客们那些不痛不痒的关切发声,甚至是欲说还休地要求重新审视《美港关系法》,又有多少人会相信,它不是借用香港来向中国讨价还价呢?
香港的一些抗议者希望美国总统特朗普能在G20峰会期间就香港修例风波向中国施压,但这种想法显然是对中美关系及政治外交现实欠缺最基本的了解(图源:AFP)
国际政治素来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以讲求国家利益为上,美国的外交原则只是遵从自身利益行事,人权自由等常挂政客嘴边的外交辞令,反而是口惠而实不至。在这种现实政治下,香港亦不会是例外,美国乃至西方的“关注”,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借势谋取政治外交利益。一些反对派和青年学生若对之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未免才是真的幼稚,而要是在这般想法上,更进一步付诸“求援”行动,最终便只会给北京在关乎举国命运的贸易战博弈中徒添不稳定因素,伤害国家利益,如此“损己利他”的做法,对香港又怎会有好处? “国际求援”的行为可谓纯属胡闹,是少数示威者全然没能思考政治效益及代价后的幼稚之举。众所周知,中央对国家安全、外国干预等问题极为警惕,香港近期的内部冲突,主要是因为对内地制度和司法的不信任,引燃了民间对港府执意修例的反弹,外国介入似有若无、“颜色革命”更属荒唐,但假如这次运动的余波持续不断扩散到国际外交场合,假如国际社会就这一问题继续指指点点,到头来也只会加深中央对此问题的警惕,增加对外国势力介入香港事务的忧虑和反制,相信这亦非香港想见。故而,与其枉顾外交政治的残酷现实,天真地幻想借助外力解决香港问题,沦为别国对华攻讦的筹码,香港社会倒不如反求诸己,自主处理好内部矛盾,才是正解。
香港亟需修复撕裂 实际上,在港府无限期暂缓修例、大众收获了想要的抗议结果后,后续一切刻意维系的抗议活动都是无用的,是无法实现其诉求的,且它们即刻就已显现出了号召力下降的特征。港人虽然对管治团队还有情绪,但在港府做出让步和道歉后,也已经不再愿意为这类偏离了当初诉求又根本无法获得积极回应的行动走出家门,大家也不想看到再有暴力冲突发生。对市民来说,工作和生活为大,没有人愿意生活常态被持久打乱,大家已经对无休无止的抗议感到疲倦及厌烦,更遑论一些过激行为还违背了香港引以为傲的法治精神。 这已等同是对当下香港的一些街头政治怪象亮起了警告的红灯,使得原本获得市民广泛同情的抗议行为正逐渐变味。必须认识到,固执坚持那些明知道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在街头没完没了的折腾,到最后不仅会造成民意逆反,还会让香港越来越输。 今次修例事件引发的冲突不仅撕裂了香港,因而需要尽快修复,使得社会恢复常态;还经由媒体广泛报道引发了国际普遍关注,重挫了香港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地位,所以香港现在需要的,无疑是尽快修复形象,让城市尽快重新回到发展轨道。在这场风波之后,港府要反思并重建管治认受性;反对派要反思市民真正所需;朝野应重回商议良性轨道;各界应重塑对待争议问题的共识并继续聚焦与积极推动公平正义的经济民生建设……对香港来说,这是以后必须面对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多维新闻/新闻/香港/正文 谁为焦灼无力的香港青年“肩住黑暗闸门” 2019-06-30 10:14:04 撰写:应濯
【导语】 7月1日是香港回归中国22周年,特首林郑在庆祝酒会上致辞时,针对修订《逃犯条例》一事引发的巨大争议,称事情让她明白作为从政者,要不时警醒自己,“要准确掌握民情”,“纵使有良好意愿,也必须要开放包容;纵使政府须重视行政效率,也必须耐心聆听”,“我会汲取教训,确保政府日后工作更贴近民心民情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大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政府的施政风格需要改变,要变得更开放、更包容,听取民意的工作要革新”,会加倍努力,让香港重新出发。她特别提及,“会透过不同途径主动接触不同背景的年轻人,聆听他们的心声”。 应该说,这番表述是可取的,说明林郑和港府已经开始吸取教训,但重要的不单是好听的承诺,而是真正直面问题,敢于推行改革,实实在在解决长期困扰香港社会尤其是年轻世代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考虑到近来香港撕裂严重,一些年轻人出现焦灼无力的情绪,港府更应承担责任,尽快将承诺付诸行动,帮助年轻人成长。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曾有为孩子、下一代“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闸门”的经典说法,他希望把孩子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样的使命抱负和责任担当,对于今天香港社会来说,尤其迫切需要。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港府修订《逃犯条例》一事引发巨大社会震荡和撕裂,长期为生活重压所累、难以看到前途的年轻人,积极充当反修例的前锋,其中一些人甚至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现如今,虽然港府已经决定无限期停止修例,但情绪已然被调动起来的年轻人,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些额外诉求,并继续接二连三地发起抗议。由于他们的诉求,港府难以接受,一些年轻人出现了亢奋、焦灼、无力的情绪。
在香港反修例风波中,年轻人是主力和前锋(图源:Reuters)
日前,香港精神科专科医生傅子健表示,“过去两周收到逾60人因政治议题或社会气氛而求医,人数比2014年占中时期多出两倍,当中以30岁或以下年青人为主,当中包括学生及在职人士”,情况“令人忧虑”。他举例称,其中一名18岁男生,由於他接收的消息来源主要来自社交媒体,渐渐出现极端想法。无独有偶,香港注册心理学家蔡颖妍同样指出,6月至少接获逾十名不同年龄、反修例市民求助,当中年轻人为主,有人认同偏颇想法,甚至认为牺牲性命对事件有正面帮助。 6月29日下午,香港粉岭就发生了一起因情绪病堕楼身亡的悲剧。据悉,堕楼的21岁女孩,生前用红笔在梯间墙壁写上反修例字句,提及“一定要坚持下去,强烈要求全面撤回条例,收回暴动论,释放学生示威者……”虽然现有的信息指她之前情绪波动较大,曾在家中企图自杀,但还需要警方予以确认。她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或与修例造成的紧绷氛围有关,感情上的孤独感和年轻人情绪的挣扎等或许是最终造成悲剧的成因。
港府应该透过修例风波看到年轻人的焦虑不安,积极回应和引导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成长(图源:AFP) 这样的悲剧令人痛心,理应引起香港社会关注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最近一些年尤其是占中运动以来,年轻人日益成为社会运动的主力,每每冲在最前线,甚至酿成暴力冲突。究其原因,除了因为是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热血,“受了义愤的鼓动,往往能冒大险,做出大牺牲,不肯瞻前顾后,也不能迟徊犹豫”之外,主要是当前年轻人为今后承担了过多的精神压力,他们看不到以后的上升渠道,这决定了他们未来难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要知道,人的天性是追求安逸,是希望过着富裕稳定的生活,享受人生。除了极少数躁动偏执的人,多数人并不喜欢整日游行抗议或事事出来反对。对于崇尚法治、勤奋拼搏的狮子山精神的港人来说,尤其希望能安居乐业。但当这些单纯美好的心愿被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高昂的房价和租金、令人生畏的生活成本等残酷现实击碎后,港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焦虑不安、愤怒、沮丧和绝望情绪,可想而知。 在这样社会现实下,香港尤其需要当年鲁迅说的为下一代“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闸门”的人,去关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倾听年轻人的诉求,积极与他们沟通,引导他们缓解迷茫、愤怒、惆怅的情绪。 年轻人的激情、热血和理想主义是社会宝贵财富,但如果没人给他们“肩住黑暗闸门”,缺少人生经验和社会认知的他们,要么有可能越来越泛政治化,造成社会动荡,要么随波逐流,被吞噬理想。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重压,未能得到香港政府与精英们的足够关切,以至于造成今天的困境。香港政府有责任容纳和纾解青年人的各种情绪,构建长期的沟通机制,实实在在地帮助年轻人成长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年轻人,只会把年轻人逼入死胡同,香港亦就失去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