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周年,万维作为海外华人的重要阵地,举办了征文大赛。高手们纷纷投稿。几十篇文章,洋洋洒洒,异彩纷呈。六四是过去几十年里发生的大事件,是很多人生活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样的机会里大家以文会友,是人生幸事。我谈谈我读了这些文章后的一些一孔之见,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先,征文的绝大多数是议论文。征文主办方把五四六四放在一起,对很多作者有了联想的启发。大多数文章雄辩滔滔,要在方块之间弹出个正义与邪恶来。由于六四至今还是中国政治的巨大黑洞,这方面的研究、思考、和思辨都是缺失的。所以这样在纸面上的讨论是有意义的。是非总要有,曲直总要论吧!不然那么多屈死的冤魂何处安息? 但是,重要的在但是,我窃以为中国人本来就不善于讲道理。中文就是个宣泄感情的工具。比如文以载道,比如诗言志,比如声情并茂。这些中文作文的老套路,说明我们在使用中文思辨方面是有先天的弱势的。用中文这种工具来讨论一个朝野无共识,信息不完全的事情,不好意思地说,徒糜口水而已。而且这种政治事件,作者本身就会站队,自己的立场影响思维,反映到文字上就是大帽子满天飞,感情占了上风,思辨自然就落了下乘。 何况网络文学这个形式,本身就不鼓励长篇大论。不好意思的讲,文章超过1000字,我就没看或者没看完了。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看着看着我就开始吐啊吐啊。 吐槽差不多了。谈谈我对未来此类文章的期望。 第一,我觉得参与者可以在文学性上多下功夫。当年文革结束,很多小说面世,那是一个伤痕文学的时代,是大家把眼泪拿出来和着面包吃下去的时代。比如卢新华写伤痕,卢一个大男人把个小女生的心态描摹的那么好,那才是文学性。大家对六四的各种感受,如果想要穿透纸背,穿越互联网的物理和时间距离抵达读者,完全可以变形到文学性的体裁里去。把文学性和感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中文的长处,避开中文的短处。所谓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六四那么大的事,难道几十年过去,还不能有个六四文学的独特群体?比如汪翔这样经常写小说的,就能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六四的大背景比较文学地结合起来。当然,王婆卖瓜地讲,我自己写的也是那个路数。 第二,这些征文里,完全可以有一些以秘辛和史料为基石的文章。现在六四有争论,主要源于信息的贫乏。如果有人能从史料的角度,尤其把野史与中共自己的官史还有类如李鹏日记这样的内容互相参照,互相对证,也许能给我们更全面更可信的认知。不然的话,大家各说各的,不过是盲人摸大象,你说是蒲扇我说是大墙,都不能直达事物的本来面目。 网络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本文完全是抛砖引玉的胡咧咧。写这篇东西,总体来说,还是觉得这些征文的同质性太高,不能完全代表大家的水平。大家共勉啊,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