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回憶78級大學生的畢業分配 |
| 回憶78級大學生的畢業分配 中國高校77級是文革後第一批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填補了十年動亂造成的高學歷人才斷層。很多77級畢業生被分配到國家各部委、各研究所和高校。而78級的畢業生在半年後畢業時,許多空白已經填滿。因而78級的畢業分配比77級差了很多,甚至出現短期待業的狀況。分配差別造成了兩屆學生在職業起跑線上的差別,遂有金77,銀78的說法。
中國大學生自1996年以前都是國家包分配。面向全國招生的高校基本原則是哪兒來哪兒去。即從某省考來的學生,畢業時原則分配回該省。這是計劃經濟的特點。但是四年期間需求有了很大變化,容易產生供需的不協調。計劃體制很難即時的根據需要調整,常常產生分配困難、用非所學,人才浪費的問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都是每年報到上級部門,國家教委聯合其他部委,根據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用人需要,制訂分配計劃,然後下發給各個高校。高校人事部門根據名額分配學生到各用人單位。整個過程不徵求學生意見。當時國人的命運和單位的好壞緊密相關。人的一生命運就由分配決定,而自己不能自主。畢業是大學最緊張的時刻,每天各種消息流傳,學生們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自己被人安排。
77級是十年後的第一批畢業大學生,有很多外地學生被分配到北京,滿足積壓的空缺。但是到了78級畢業時,多次聽說分配方案很差,有一些北京學生不得不分配到外地。即使分配到北京的學生,單位也比77級差。負責分配的指導員多次聯繫各對口單位,尋找需求單位。指導員在畢業分配動員時,反覆強調要服從分配。分配方案三次調整。我們班裡有一位同學的父親是我們學校所屬部的部長,最後撥了一些部里管控的名額給我們班,總算解決了大部分北京同學的留北京問題,也算走了一個後門。不過還是有一些北京同學,不得不從軍。還有的同學留校做行政工作,比如擔當學生輔導員。從分配單位的性質來看,78級比77級差了很多。有人分到北京市郵局,出版社,基建公司。這些單位和我們的專業不很相配。
當時學生首選的單位是部屬的高校、研究所。其次是市屬的科研單位,再往下是部機關、參軍都屬於比較差的。分到部機關的,後來都走上官場,現在都是司局級幹部。
同宿舍沈君,由於分配不理想,最後選擇參軍,在海軍的測量船遠望號上服役。退役後,自己開辦了一個公司。2009年他約我在上海見面,不巧的是,他到上海的前一天,我去北京了,失之交臂。幾年後,他自駕去西藏,路上翻車遇難。得知消息後,我寫了一幅輓聯弔唁:“同舍千餘日,君從軍東海,滬江參商失相見,只道來日方長;一別三十年,我負笈西洋,巴山夜雨期與共,豈料天人永隔。”
董君和我一起畢業實習,他被分配到一個基建公司,當時認為是較差的工作。董君因禍得福,由於基建公司專業和高學歷人才缺少,董君很快被提拔為總經理助理。但是福兮禍所伏, 後來基建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行業,油水很多。權力導致腐敗,董君不能身免,五毒俱全,據說是北京第一個被送上被告席的處級裸官。
我朋友是北京外語學院78級的。北京外語學院作為中國的最好的外語院校,分配一直都是最好的,都是分配到外交部和外貿部和其他部屬機關,至少也是國家級單位。而北京第二外語學院是面向北京市的,分配以面向北京市單位為主。但是由於北外77級的畢業生不夠,當時一些二外的77級畢業生也被分配到外交部,比如現任外長王毅。等到78級畢業時,趕上國家部委調整,反而北外的很多優秀的學生無處分配。我朋友班裡分配最好的是僑辦和外文局。還有不少人,待分配半年後才分到北京市的幾個局屬機關,專業根本不對口。而77級分配到外文局就算是很差的,被分配到外文局的77級學生非常失意,在北海哭了一天,差點兒投湖。如果當時對大學生分配合理一點兒,也許中國就沒有這位戰狼式外長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