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上巳 这三个节已合为一了 中国民间到了清代,就已经是“清明即寒食”节了,但这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清明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而寒食节是冬至后的105天(清明的前1-2天)。 历史对“寒食节”起源 有很多相近的描述:约在公元前的660年晋国公子重耳(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二的晋文公)被后母(骊姬)和其父(晋献公)加害出逃国外,流浪于诸国20 多年,有几位贤士追随陪伴(著名的有5位)。 有一位叫介子推的在最饥饿的困境中割下自己大腿肉给重耳煮食。但后来重耳得势成了晋文公,另4位都得到了封赏,介子推却没有。介子推对别人劝他去向晋文公讨赏回答说:我不能与那4 位同流合污,晋文公能得势称霸是天意,并非那几个人的功劳,去领奖赏那是跟天争功! 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中。他的家臣们则在原居门前挂出横幅:“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归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其住所”。晋文公听说后很懊悔,认为是自己的疏忽忘了褒赏介子推,派人去寻而不见所终,就把绵山之地当作介子推名义上的赏田,并说:用这块地记录我的过失,来表彰善人”。 历史写到了这里就来劲儿了!也出现了真伪难辨的记载。《庄子》一书称介子推最后是抱树被烧死了,但没讲烧火的具体原由与经过。只是汉代一书《新序》把《庄子》的这一说法进一步扩展成“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隐居的绵山而放火烧山,不幸把他烧死在一株老树前”。 可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仍沿用《左传》的记载,并没有介子推被烧死的说法。 民间在晋国的故土(山西,河南,河北)就又发扬光大成“寒食节”来弘扬介子推的善行,用一个月的时间家家无火炊只有寒食,并插柳条来纪念(传说介子推死时抱着的那株老柳树没被烧死来年还发出新柳枝)。三国时曹操下令禁止寒食节,到了司马家建立西晋后,自认与故晋国的晋字有渊源,才又恢复了“寒食节”。 中华文明的三个节:寒食、清明、上巳节(阴历三月三,中华情人节)时间相近,就实际上发展成合为一体的纪念祖先扫墓的文化节。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