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檻外人的博客  
古今多少事  
https://blog.creaders.net/u/11301/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檻外人
註冊日期: 2016-07-03
訪問總量: 9,363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誰是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死亡的罪魁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法律】
【歷史】
· 誰是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死亡的罪魁
存檔目錄
09/01/2021 - 09/30/2021
10/01/2018 - 10/31/2018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誰是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死亡的罪魁禍首
   


前言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真相被稱為千古之謎,分析論述的文章已經很多了。這些文章往往都是討論,趙匡胤是否被謀殺?如果是謀殺,是否他弟弟趙光義干的?這樣的討論有點偏向於把這件事看作一個刑事案件,企圖尋找作案證據。其實這是一個政治事件,應該從政治角度討論這個事件。刑事案件的任務是搜集證據,逮捕審判。政治事件就沒有那麼簡單,即使找到兇手,也不等於解開了這個事件背後錯綜複雜的內幕和人際關係,不是用簡單的殺人償命的原則就可以了結的。本文想從另一個角度,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也許更有意義。 而不是迷失在具體的作案過程細節,止步不前。

  現有的文章當然也包含對當事人的心理分析,但沒有把心理分析作為綱領,作為主線,所以不夠全面,不夠深入。

       本文的探討得到一個全新的結論,造成趙匡胤死亡的罪魁禍首不是趙光義,趙光義只是第三責任人

 

【正文】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死的那天晚上,先是與弟弟趙光義談話,飲酒。弟弟離去後(也有說當晚趙光義住在宮中),第二天凌晨,趙匡胤就突然死亡。之後,趙光義繼承皇位。趙匡胤與趙光義談話時,沒有其他人在場,只有從遠處得到影影綽綽的片段形象和聲音。人們懷疑是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但又沒有確切的證據。於是只好感嘆:“燭影斧聲,千古之謎。”但據我看來,這個事件的關鍵還不僅是判斷趙光義是否謀殺了趙匡胤,而是探討造成這個悲劇的深層根源,這對歷史研究是更有意義的,我們要揭開的歷史謎團也在於此。

 

由於趙光義繼位不是正常的“父子繼承”,而是“兄弟繼承”,原因據說是母親杜太后的遺命,所以這個繼位問題與趙匡胤之死很可能有重大關係。

 

我們先把“兄終弟及”的傳說放在這裡。

據說,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生前要求趙匡胤身後讓弟弟趙光義繼承他的皇位。杜太后對趙匡胤說:“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後周繼位的柴宗訓年齡太小,不能駕馭群雄,不能凝聚人心的緣故。如果後周繼位的是一位成年皇帝,你能這麼輕而易舉的‘黃袍加身’嗎?你怎能擁有今日的富貴?光義是你弟弟,謀勇兼具,能力出眾,你將來把帝位傳於他。國有長君,才是大宋社稷、黎民百姓之福啊!”具體辦法是,趙匡胤之後,讓弟弟趙光義繼承,趙光義之後,讓另一個弟弟趙光美繼承。然後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光義的兒子,趙光美的兒子,以此類推,傳之無窮。

 

圍繞這個繼位問題的傳說,我們可以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1.杜太后是否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

2.如果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趙匡胤是否認可這個遺命?是否打算執行這個遺命?

3.趙光義是否謀殺了趙匡胤,奪取皇位?

 

首先,杜太后是否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這個說法,並且廣為流傳。證據如下:

如果趙光義說自己繼位的理由是太后遺命兄終弟及,你可以不相信,認為是他編出來的,作為自己繼位的理由。但有這樣一個事實,當後來趙光義考慮繼承人時,猶豫是否讓弟弟趙光美繼承,徵求丞相趙普的意見。這說明什麼說明不僅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而且繼承規則也與傳說的一樣,趙光義之後是趙光美。如果兄終弟及規則是趙光義編造的,他只要編造太后遺命,趙匡胤死後,由他繼承皇位,就夠了,何必畫蛇添足,三兄弟輪流坐莊

而且,也只有杜太后,才會考慮三個兒子輪流坐莊的規則,因為三個都是她的兒子,她要一視同仁。沒有其它人會提出這樣特殊的繼承辦法。

 

有的歷史學家說,杜太后不會有這個遺命,因為不合情理。後周是幼主繼位,趙匡胤未必面臨幼主繼位的問題。我認為,杜太后的思想是長君繼位,未必認定趙匡胤一定早死,未必認定趙匡胤死時兒子一定年幼。不管趙匡胤什麼時候死,趙光義總是比趙匡胤兒子年長。而且,這個繼承規則保證以後的繼承者年齡一定不會太小。因為按照這個規則,除了頭兩個繼承者,趙光義和趙美,以後的繼承者都要等三個皇帝死後,才能輪到你。另外,她也看到趙光義比較能幹,這個繼承方法可以至少保證連續有兩個強勢皇帝執政,打下宋朝長治久安的基礎

 

其次,趙匡胤是否認可這個遺命?是否打算執行這個遺命?

這是整個事件的關鍵,也是趙匡胤面臨的巨大難題。對母親的這個要求,是否同意和執行?

如果是其它人提出兄終弟及這樣的建議,恐怕要掉腦袋。問題現在是母親提出這個建議,即使他不同意,他也不好公開反對。而且,如果他母親是私下向他提出這個建議,他可以悄悄說服母親,取消這個建議。或者他可以答應母親,把這個提議作為一個選項,但不要公開,給他留下主動權。現在母親的建議已經廣為人知,這就不好辦了。無論他是否聽從母親的意見,都是危局。聽從,破壞制度,會有許多人反對,包括大臣,皇后,皇子。造成分裂,混亂。對兒子也是不公平的。兒子的安全也成了問題,因為弟弟會擔心侄子的威脅而加害於兒子(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不聽從,有違孝道。而且消息已經傳出,自己有理虧之處。即使兒子繼位,兒子的皇位也不牢靠了,弟弟也不會真心輔佐自己的兒子了。弟弟能力很強,勢力很大,自己兒子的前途命運仍然難料。

那麼他到底是否同意母親的要求呢?

他沒有明確說。母親死後十幾年,他都沒有明確表態。說明什麼?為難。可是不表態,拖延,本身就是很危險的。這個問題是不能含糊,不能長期拖延的。

如果他同意弟弟繼位,他應該公開聲明趙光義是皇位繼承人。向皇后說明,向兒子說明,向大臣說明。為了長治久安,為了江山永固,必須這樣做。甚至正式寫下傳位詔書。

這樣可以使政局穩定。

如果他不同意弟弟繼位,堅持傳統,要讓兒子繼位。就應該殺掉趙光義,或者把他流放邊疆,瓦解他的黨羽。因為太后的話已經傳開,不這樣做他的兒子無法上位,上位以後也沒有威信。但他不忍心這樣做。他不願意骨肉相殘,社會動盪。趙匡胤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這是當他準備消滅南唐李煜時說的。但當這個“他人”是自己的弟弟,而且有他母親支持時,他為難了。他沒有搞清國與家的關係。皇帝的家不是一般的家。任何人,包括皇弟,皇子,只要覬覦皇位,殺無赦。殺了弟弟,這個難題就解決了。當然殺弟弟對政權的傷害也很大。剛剛掌權,馬上自相殘殺。而且道義上有虧欠,因為不是弟弟要謀反,而是母親的遺命。但這個責任要由母親承擔,他是不得已才這樣做

 

如果他不採取上述兩種果斷措施,就必然陷入困境。我們來看看他可能走的路,有四條:

一。讓自己兒子繼位。

也就是不承認母親遺命。

這符合傳統。

問題是如何解釋母親遺命如何對趙光義

二。讓趙光義繼位。趙光義以後還是讓自己兒子繼位。以後也不要再三家循環了,回到趙匡胤家庭父子繼承規則。也就是只讓趙光義一人插隊,算是特例。

這個辦法滿足了母親的主要願望。

我認為他是可以接受這個辦法的

問題是,兩個弟弟家庭都會反對,因為沒有完全遵守母親遺命。

三。讓趙光義繼位。以後就讓趙光義的子孫繼續,不要三家循環了。

這個辦法滿足母親偏愛趙光義的心理。江山也在趙家手裡。而且,還是回到父子繼承的傳統,政局會比較穩定

這樣趙光義家族是滿意了。

但兩個弟弟家庭都會不滿意。

我認為,趙匡胤是不會贊成這個辦法的。

四。完全按照母親的辦法。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滿足母親的願望。而且他去世以後,趙光義繼位可以保證相當一段時間政局的穩定。

但趙光義以後的繼承恐怕很難順利。以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趙光義繼位以後,馬上破壞這個規則,讓自己兒子繼位了。還死了好幾個人。

所以,我認為他是不同意這個辦法的。

 

趙匡胤是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面對母親的禁箍咒,面對親人,他一籌莫展。

總之,趙匡胤態度曖昧,就是因為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對這個問題他長期不表態,不明確,就說明這一點。他不僅對繼位問題態度曖昧,而且對是否由這個太后遺命都無法表態。他無法否讓,因為的確有這個遺命。但他也無法承認。如果承認,等於為“太后干政”背書。後代的太后都這樣模仿,破壞綱紀,後果嚴重。

 

也許有人認為,我想多了,趙匡胤就是打算遵守母親遺命讓趙光義繼位。趙匡胤雖然沒有明確弟弟繼位,但他已經有一系列行動表明對這個方案的認可。比方,封親王,封開封府尹,等等,就是認可趙光義是繼承人的地位。

沒錯,他的行動給人這個印象。但是,這些行動不是明確表態,我們可以解釋為,無論如何,他都要先穩住弟弟,免得他作亂奪權,這些行動並不能說明他願意執行母親遺命。

如果他要弟弟繼位,怎麼會在他死後,皇后會讓太監召喚兒子趙德芳來繼位?說明他平時從來沒有對皇后說過,要把皇位留給趙光義這種話。如果趙匡胤生前有過這樣的話,按趙光義的勢力,宋皇后怎麼敢與他對抗,想趁他不備,搶奪皇位?

如果他要弟弟繼位,為什麼不明確作出安排?難道他不知道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嗎?

他遲遲不做決斷,說明他的猶豫,也說明他的軟弱,或者他的仁慈。這是造成這個悲劇的重要原因。他不敢否定母親的遺命,這是他最大的障礙。但這種猶豫,拖延是極其有害的。因為這個太后遺命,趙光義的勢力越來越大,想否定他的繼承資格也越來越困難。

他母親死了十年,他都沒有決斷,趙光義應該早就看出哥哥沒有堅定讓他繼位的意思,所以恐怕他對最後的攤牌早有思想準備。

他以為自己身體還好,所以不覺得晚一點處理有什麼問題。

 

不過他知道這個問題總究要解決。

然後,到那一天了,自己已經五十歲了,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他就攤牌了。他死的那個晚上也許就是他向弟弟攤牌。這張底牌是什麼?

他是否會明確要求弟弟放棄繼承皇位的想法他以為弟弟會理解,會謙讓,會顧全大局

我以為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這明顯違背母親遺命。弟弟接班態勢,接班輿論已經形成,不可能輕易放棄。

最大的可能他讓弟弟繼位,但是有條件的繼位,不是完全實行母親要求的那種辦法。

這個猜想有道理嗎?證據就是燭影斧聲那晚的零星信息。

趙光義有退避動作。

趙匡胤說“好做,好做”。

趙光義退避什麼?就是不敢接受皇位,即使心裡很想。

“好做,好做”什麼意思?就是弟弟假裝謙讓,說自己當不了皇帝。他就勸弟弟不要有顧慮。

除此之外,還能作什麼別的解釋?

深更半夜,屏退下人,難道會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

趙匡胤幾個小時以後就突然暴斃,也說明他們談論了生死攸關的事情。

 

那一晚,趙匡胤對趙光義說了什麼?沒有歷史記錄,我只能猜。

按照前面分析,趙匡胤對繼承問題的態度,只可能是上述四個方案的第二個,也就是讓趙光義當一回皇帝,滿足母親的基本要求,也不讓弟弟失望,然後回歸正常的父子繼承。他對弟弟可能的說法有如下幾種:

1.趙匡胤會向弟弟說明,為什麼要在他生前退位?因為,兄弟繼位,不合常規。他死後實行,怕有變故。他親自坐鎮,可以保證順利過渡。

2.他也可能說,我身體很好,如果等我死後你再繼位,可能你也老了,幹不了多久,不能滿足母親的遺願,也對不起你,所以我打算讓你提前繼位。

3.或者,趙匡胤對弟弟說,我以生病的名義,暫時退位,由你臨時當代理皇帝。為期十年。如果十年之內,我死了,這個皇位就歸你了,以後也是你的子孫繼承。只是希望你善待我的子孫。如果十年之內你死了,皇位還是歸我,以後也是我的子孫繼承。如果十年之後,我們兩人都還活着,那麼你的代理時期結束,也是回到我的帝位和我的子孫繼承。無論哪種情況,最後都是回歸傳統繼承規則,再也不要提什麼兄終弟及了。

這樣,既滿足了讓弟弟當一回皇帝的目標,又最終回歸傳統繼承的軌道。

我知道讀者會說,這完全是胡思亂想,荒誕不經。

的確沒有歷史資料對我的這種猜想提供證據或線索,我只是提供趙匡胤可能的思考和行動。難道這種猜想沒有邏輯合理性嗎?排除他忠實執行母親遺命的可能,排除他殺弟弟以消除內亂隱患的可能,難道趙匡胤還有其它辦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的嗎?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趙匡胤對後來的謀殺毫無提防,他以為自己已經做了很大讓步。

 

趙光義不傻,這種情況他怎麼能夠繼位?

哥哥不是因為身體原因退下來。即使自己上台,也沒有充分自由。這個皇帝沒法當。

 

趙匡胤的打算是,如果弟弟知難而退,問題就解決了。萬一弟弟接受皇位,那就讓他做一段皇帝,以後再相機行事。憑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是可以控制局勢的。總之,無論趙光義接受與否,都處於被動地位。如果他接受。處於自己監控之下。如果他拒絕,那不是我不讓你繼位,是你自己放棄。

                          

趙光義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除非自己真心放棄繼位意圖,否則災難馬上到來。既然哥哥已經攤牌,自己再不動手,就只能坐以待斃了。於是這個謀殺事件發生了。

 

這當然是猜測,我沒有絕對把握,但有相當的合理性。作為刑事案件,自然不能作出這樣的推斷,但作為政治事件,作出這樣的推斷非常合乎邏輯。如果你是趙匡胤,是否也只有這個辦法?

 

從他的性格看,他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不殺功臣,不殺文人,當然也不願傷害家人。他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他不願傷害弟弟,當然也不願傷害兒子。但這是做不到的,因為他面臨一個天大的難題,或者說僵局!無論怎樣選擇,都會傷害自己的親人

 

他的決斷可能太晚了,而且他在決斷前錯判形勢,不了解弟弟的心思和狠毒,結果不但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而葬送了性命。

 

總之,他沒有及時遏制趙光義勢力的坐大在繼承人問題上,態度曖昧。為了穩住趙光義,不立兒子為太子,又不斷以准太子地位加封趙光義。這些都是失當之舉,使局勢不可收拾。最後的攤牌行動也是錯誤的。他不想殺弟弟,但沒有想到弟弟會殺他。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死於一個無法擺脫的困境!

 

最後,趙光義是否謀殺了趙匡胤?

為此,我們對趙光義進行心理分析。

趙光義會怎麼想?他一定想繼位,因為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一,母親有明言,自己非謀逆。

二,自己在哥哥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上有大功。

三,自己有能力當皇帝。

而哥哥一直沒有明確表態,這就意味着自己處於危險之中。母親提出了兄終弟及,如果哥哥不願意,殺他以保侄子順利繼位,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即使哥哥不殺他,侄子繼位以後,也可能殺他。由此推斷,弟弟有殺哥哥的動機。

所以,對趙光義來說,母親的話“兄終弟及”本來是他的福音,但由於哥哥態度的曖昧,這個話反而敲響了他的喪鐘,不僅皇帝當不成,連性命也保不住,所以冒險一博,殺了哥哥。因為他只有殺掉哥哥才有活路。對趙光義,是否能夠繼承皇位,已經是生與死的問題,不能繼承意味着死亡。趙匡胤不理解趙光義的處境和心理,沒有預防弟弟會殺他,就造成了這個兄弟相殘的悲劇。至於怎麼殺的,只是細節,不是關鍵。

 

從這個事件,最重要的教訓是什麼呢?兄終弟及說法的危害。也就是說,這件事是老太太出了一個壞主意,造成嚴重後果。

趙匡胤是奪取後周政權當上皇帝的。老太太提出兄終弟及這樣要求,是基於後周失去政權是幼主繼位。

其實,這個理由是不充分的。幼主繼位的事例很多,但只要是血統繼承,可以是平安的。康熙年幼登基,面對鰲拜的囂張,還是戰勝了他,就是因為皇權的力量。後周失去政權不僅是因為幼主繼位,而是由於沒有形成一個可靠的顧命大臣集團。而趙宋政權沒有這樣的問題。趙匡胤的兒子已經成年。而且它已經有一批優秀人才,包括趙光義,可以輔佐他。未必會失去政權。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權是否能夠鞏固,關鍵還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和治國能力。宋代以前,中國有大一統的漢唐盛世。老太太要告誡兒子的應該是如何做個明君,而不是光在繼承者的年齡上做文章。五代時有些政權是兄弟繼承,不是他們不想父子繼承,而是因為這些政權都很弱小,很不穩固,為了在列國紛爭中生存,不得不這樣做。而趙匡胤不是這種情況。他有統一中國的能力。不是他怕別國吃掉他,而是別國怕被他吃掉。而且他繼承了後周柴榮的政權。柴榮本身就很有能力,本來有可能統一天下。只是因為早亡而壯志未酬。所以,關鍵還是能力,不然即使繼位者年長也沒有用。五代時所以列國紛爭不已,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出現雄才大略的皇帝。趙匡胤正是統一天下的英才,他可以帶出一批能幹的武將,幫他打天下。他也可以帶出一批忠實的文臣,幫他守天下。而且他已經讓一批開國武將退休了,所以再次發生陳橋兵變的機會不是很大。如果繼承者年幼,可以任命一些顧命大臣,保證新皇帝順利成長。此外,開國皇帝還要進行制度建設,才能鞏固政權。唐.宋.明.清幾個朝代,都有近三百年歷史。光靠皇帝繼位時年長,是無法保證長治久安的。何況,杜太后的繼承規則太複雜,根本不可行。傳統的父子繼承,規則比較簡單,還出現不少腥風血雨的宮廷鬥爭,如唐太宗故事。五代時兄弟繼承的情況只是偶爾發生,從來沒有像杜太后那樣,要建立一個如此複雜的制度,讓三個家庭輪流坐莊,長期執行,非常荒唐。但由於老太太的自作聰明,反而造成趙匡胤的兩難,趙光義的野心,以及家族其它人的死於非命。老太太是千古罪人,造成骨肉相殘的悲劇。所以,皇權時代,即使是太后,也不能隨便說話。這個“兄終弟及”的話根本就不能提,只要這句話一說出口,無法收回,悲劇就已經註定。老太太大概以為,當皇帝像分家產一樣,三個兒子,子子孫孫,輪流干一段,這樣永遠是趙家天下。太輕率了!

趙光義繼位以後,趙匡胤的四弟趙光廷美,長子趙德昭,幼子趙德芳相繼死亡,都是這個兄終弟及造成的惡果。這大概是老太太根本沒有想到的。趙光義這樣做,看起來不道德,但的確保證了政局的穩定。我們不要對趙光義進行道德譴責,而是要尋找事情的規律。換了別人,也會這樣做。要譴責應該譴責皇權制度。由於這種制度,發生這樣的事情有必然性。所以這次悲劇的第一罪魁禍首是杜太后,干預朝政,後果嚴重。老太太大概很得意,以為自己給兒孫想出了一個江山永固的妙招。但是,她的兄終弟及說法,害死了兩個兒子(趙匡胤,趙光美 ),兩個孫子(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逼瘋了一個孫子(趙光義的兒子趙元佐)。其次是趙匡胤的猶豫曖昧,缺乏決斷。趙光義只是第三責任人。

這裡不是要歌頌父子繼承的制度。除了個別國家,現代社會已經普遍放棄了這種父子繼承制度,代之以選舉制度或協商制度。但在帝制時代,有這個制度還是比沒有這個制度好,不然皇位繼承問題會更加無序,失控,血腥。

所以,後來當趙光義要定繼承人時,按理應該讓弟弟趙光美繼位。宰相趙普就對他說,陛下不要一誤再誤了。因為他一開始就反對兄終弟及,現在要求趙光義回到正道。他是對的。如果繼續杜太后的辦法,不知道還要死多少人。所以趙普有遠見,有勇氣。如果趙匡胤早聽他的話,這個悲劇不會發生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到,古代規定後宮不能干政的重要性。太后不是一般嬪妃,有特殊性。太后干政,無論她的意見是否正確,都會造成不良後果。如果太后意見正確,皇帝也採納了,好像沒有問題。其實分散了皇帝的權威。以後,皇帝發出命令,大臣不願執行,可能走太后的門路。如果太后意見不正確,即使皇帝沒有採納,太后也沒有生氣,仍然造成不良後果,因為消息可能傳出去了,干擾皇帝正確決定的執行。

太后不是一個職位,只是一個尊號,為了在皇帝獨尊之下不破壞孝道。當初劉邦當了皇帝,回家後,父親見了他下跪,他很驚訝。有人告訴他,你父親是平民,按禮制是應該下跪,除非你給他封號。所以劉邦封父親為太上皇。並不是真讓他參政議政。太后親政情況是有的,一般是皇帝年幼,臨時過渡。武則天,慈禧是例外。不管哪種情況,這些都是太后親政,不是太后干政。太后親政和太后干政是不同的,太后親政還是一元化領導,太后干政就不是。趙匡胤母親是太后干政,造成兩個權力中心,甚至三個權力中心。而且干涉的是皇位繼承這樣的重大問題,所以後果特別嚴重。

 

至於是否有一個書面的“金匱之盟”,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太后的確有兄終弟及這個說法。趙光義即位以後,過了五年才拿出所謂的金匱之盟,已經沒有公信力了。而且拿出來的金匱之盟是贗品,沒有三兄弟輪流繼承的規則了。因為真正的金匱之盟對他是有利有弊的。這可以使他繼位合法化。但按規定,他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美,這又使得他要傳給兒子的企圖不合法。

最後說明。所謂千古之謎,其實不是謎。如果你執着於趙匡胤死亡原因的直接證據,執着於目擊證人,那的確是謎。不僅是千古之謎,而且是永遠之謎。但如果相信情理,理解人性,那就不是謎。

 

最後再說一下這個兇殺案。

也許你會問,趙匡胤死亡原因不明,怎麼可以叫兇殺案?下面就會解釋,這就是一個兇殺案,主謀就是趙光義。

作為刑事案件,這個案例的證據鏈是太弱了。只有大規模對宮中人員審訊,才有可能揭開內幕,在趙光義執政以後,這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使用心理分析,我們的邏輯鏈條非常完整,合理,嚴密。作案動機合乎邏輯。而且,即使是刑事案件,也不是證據決定一切。比方現代司法的陪審團制度,就是讓一些普通人來參與審判。他們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但就是讓他們憑直覺,憑良知,作出有罪無罪的判斷。對這個“案件”,難道我們不可以用“常識”來完成這個千古案的最後“審判”嗎?

關於刑事問題,雖然沒有過硬的直接證據,反面的可疑現象還是有的,我們做一點評述。

趙匡胤的死亡原因是什麼?自殺,事故,疾病,謀殺?自殺沒有理由事故沒有情節;疾病症狀無論如何,醫生和在場和服務人員應該有證詞。

不管怎樣,趙光義有責任公布真相。因為趙匡胤原來好好的,與趙光義見面以後突然死亡。無論是什麼原因,都要有個交代。但一概沒有,這就不正常。當時的人無人敢追問他,但歷史學家可以“追問”他。既然沒有公布趙匡胤死於什麼疾病,就不能排除謀殺。如果是謀殺,兇手一定是趙光義。趙光義有作案的動機,有作案的能力(宮中太監,太醫有他的人)。而且,趙匡胤死亡,趙光義是最大受益者。他也是唯一犯罪嫌疑人。

戰國時趙盾並沒有親自弒君,但晉國史官董狐在史書中寫下了趙盾弒君的文字,因為國王死後趙盾是掌權者。他沒有追究殺人者,就是同謀。所以,不管趙光義是否親自動手殺趙匡胤,他是無法逃脫罪責的。

 

趙光義繼位後,弟弟,侄子,相繼死亡。

趙光義對幫他奪位的功臣進行了封賞。宦官王繼恩被封為劍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則從一個普通的醫官,被封為刺史。而且儘管程德元貪贓枉法,經常被人舉報,但趙光義對此卻不管不問。

這些也是間接證據。

 

還有一點需要澄清。當得到王繼恩報告,趙匡胤已經死亡後,要他進宮,趙光義猶豫,不敢進宮,說明什麼?

懷疑消息不准?王繼恩來自宮中,怎麼會消息不准?而且是他親信,不然怎麼會不聽皇后命令,直接來找他報信

有人說,趙光義猶豫不決,說明他對宮中發生的事情根本不知情,所以證明他沒有謀殺趙匡胤。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的猶豫可能說明他做賊心虛。他怕有人懷疑,有人不服,所以猶豫,想等一等,看看輿論反應,再決定下一步。如果他心裡沒有鬼,哥哥死了,他要去善後,是很正常的事,為什麼猶豫?

對這件兇殺案,我唯一不能解釋的是,如果趙光義謀殺哥哥,是因為當晚的談話,那麼他要安排謀殺,時間是否太倉促?但從前面分析看,趙光義也許早就等着這一天了。那個晚上,他預感今晚哥哥要攤牌,準備了毒藥,他們談話之間,悄悄下毒。而趙匡胤根本沒有想到弟弟如此狠毒,會有這一手。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