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注5:中国营造学社,是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负责修缮故宫时,对古建筑产生了的浓厚兴趣。后来又在江苏省立图书馆中偶然发现宋代营造大师工部侍郎李诫的《营造法则》一书,随加以翻版刻印,引起学术界瞩目。朱氏乃与几位同好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并亲任社长,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资金来源完全靠私人募集。 抗战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资金来源断绝,经梁思成多方奔走,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才得以维持下来。后来其人员编制全部纳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注6:中国营造学社原本是与史語所没有任何关系,但因为学术研究中需要大量中国历史方面的图书资料。当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中,南开全部被日军炸毁,北大的图书资料也都留在北平,只有清华有少量图书转移出来。但史語所收藏有20万册珍贵图书,尽管林徽因不愿来李庄,但梁思成,刘敦桢为学术研究考虑,决定跟随史語所迁来李庄。 注7:刘敦桢,1897年出生于湖南新宁的一个官宦家庭。1913年考取公费生赴日本留学,1916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先学机械,一年后改学建筑,1921年获学士学位。 1922年刘敦桢回国,在上海与同仁创办第一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 1923年刘敦桢参与创办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8年将该科并入中央大学,筹建建筑系。 1930年刘敦桢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出任文献部主任。在李庄的艰难时期,仍同梁思成一起埋首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因同林徽因意见不合,刘敦桢于1943年重返在重庆的中央大学任教授,后任建筑系主任兼工学院院长。 1949年后刘敦桢留在大陆,继任改名后的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执教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后兼任系主任。195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刘敦桢主持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详细的测绘和研究,共测绘图纸2000余张,摄像图片2万多幅,文字记录10万余字。并组织相关人员主持编写《中国建筑简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文革中刘敦桢受到迫害,于1968年5月1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1岁。 注8:王世襄,字畅安,1914年5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一位职业外交官,曾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公使,母亲来自于湖州南浔望族,曾留学英国,是闻名京城的女画家。王世襄小学和中学均就读于北京美国学校,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系预科,两年后转入国文系。 1940年王世襄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研究院,期间用三年时间写出一部40万字的大作《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作为毕业论文,获文学硕士学位。梁思成推荐王氏去史語所就职,却因年轻时爱玩成性而遭傅斯年当场拒绝。王世襄后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同时兼顾中国绘画和明式家具和瓷器,漆器等古物的研究工作。 1946年后王世襄转任故宫博物院。两年后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加拿大各大博物馆参观考察文物。一年后回国年升任古物馆科长,后升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 1952年的三反运动中,因在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派往日本等地追回清宫流失的重要文物,王世襄被关押审查10个月,随即被故宫博物院开除。1953年转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57年王氏为五年前自己被无辜关押一事申冤又被打成右派。1962年调任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文革中,王世襄再次受到冲击,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工资停发,下放湖北咸宁和天津静海干校劳动改造,家中房屋大部分被侵占。 1983年后,王世襄任职于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研究员。 王世襄因家境优越,自小爱玩,被称为中国第一大玩家,而且玩出了令人非常羡慕的丰硕成绩。他在明式家具,瓷器,漆器,竹刻,书画,音乐等诸类艺术均有深刻的研究,其书法造诣也是精湛绝伦,是中国文物研究和文物鉴赏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1992年,他将毕生收藏的八十件珍贵明式家具以国际市场十分之一的价格出售给上海博物馆,一时传为文物收藏界佳话。 王世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中国漆器》,《竹刻艺术》,《锦灰堆》系列。尤其是《髹饰录解说》和《明式家具研究》更是中国漆器和古典家具研究领域的两部里程碑式学术专著,获得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03年王世襄荣获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注9:林徽因同父异母弟林恒,原已被清华大学录取,抗战爆发后,毅然退学参加空军航空学校,毕业不久即在同日机作战时牺牲于成都。此剑是林恒从航校毕业时的纪念品。当时所有军校毕业生都获蒋介石所赠的中正剑。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