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注1:1916年,工商部与农林部合并,简称农商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改归农商部,丁文江继续任所长。1921年辞职,改由翁文灝继任。 注2:上海于1843年正式开埠后,1845年开设英租界,1849年开设法租界。会审公廨是租界内的一个审判机关,由中方会审员和外方陪审员共同审理租界内涉及华人之间以及华人与洋人之间的诉讼案件。由于外方陪审员往往包庇洋人,凡涉及洋人的案件包括民事和刑事案件很难得到公正判决。为此,中国官方和民间一直呼吁政府收回会审公廨。1926年收回会审公廨后,在此基础上于1929年在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成立”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 和“江苏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正式结束了租界的会审制度。 注3:杨铨,号杏佛,1893年出生,江西清江人。早年就读上海中国公学,1911年入唐山路矿学堂,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职于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处。同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期间与任鸿隽,胡明复等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 1920年杨铨执教于东南大学,任商科教授。1924年出任孙中山秘书。1927年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副院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2年杨铨与宋庆龄和蔡元培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兼任总干事。因思想左倾,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被蒋氏下令于1933年6月18日,在上海法租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40岁。 注4:顾孟余,祖籍浙江上虞,1888年10月出生于北京宛平。自幼聪颖,1905年进北京译学馆学习德文,次年留学德国,先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电机工程专业,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期间与蔡元培相从甚密,并在蔡氏影响下于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次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1916年顾孟余出任北京大学教授,教授《经济学原理》,《货币与信用》等课程,并先后任德文系主任,经济系主任和教务长。1924年底,出任广东大学校长。 1926年7月,顾孟余当选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武汉国民政府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教育部部长等职,为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汪精卫心腹。 蒋汪决裂后,顾孟余因反蒋于1929年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三年,并遭到全国通缉。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国民党实行党内大团结,顾氏复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政治会议委员。 1932年顾孟余出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任上工作认真,以身作则,一丝不苟,主持粤汉铁路,杭甬铁路等主要干线的修建。后被任命为交通部长,中央宣传部长,但均未就职。 1941年7月,顾孟余接替罗家伦任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积极筹措经费,同时沿用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治校理念,深受到学校师生的敬爱,但因同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不合,受到陈氏排挤,于1943年2月辞去职务。 1948年国大行选后,顾孟余被任命为行政院副院长和考试院长,均力辞不就。 1949年后,顾孟余赴香港,与张发奎,张君劢等组建《自由民主大同盟》,主张走中间道路。后赴美国加州,任中国研究中心顾问。1969年回到台湾,任总统府资政。1972年6月25日,因病在台北去世,享年84岁。 顾孟余博学多才,学贯东西,精通德语,英文和法语,所授之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顾氏性格冷静沉稳,颇有才干,先同汪精卫成为莫逆之交,汪投日后,迅速与其断交,并投奔蒋介石,受到蒋的器重。顾氏后来虽弃学从政,但一生不失书生本色。据凌鸿勋院士回忆,他在任铁道部下属株韶工程段总工程师时,顾孟余作为上司态度非常谦逊诚恳,工作上也是全部放权,从来没有干预其事,顾氏以及整个铁道部也没有向他推荐过一个工作人员。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