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15. 1923-1936年間,日本外務省對支文化事務局以及文部省利用庚款對中國的文化教育和醫療事業給與一定的資助,主要有下列四個方面: (一)補助在日公私團體: 主要對象有:東亞同文會,同仁會,日華學會,在華居留民團等,用於支持和發展中國的文化教育和醫療事業,經費由外務省對支文化事務局撥付。 (1) 東亞同文會:為日本私人團體, 1897年創立於東京。先後在南京,上海,天津和漢口設立同文書院,開設支那經濟調查部等,共計獲得補助 482.6795萬日圓; (2)同仁會:1902年設立於東京,先後在北京,漢口,九江和青島開設醫院,出版《同仁》和《同仁醫學》雜誌,共計獲得補助559. 811萬日圓; (3)日華學會:1917年設立於東京,主要為留日中國學生設置住宿共八處,共接納學生295名,以及經營東亞預備學校,最多時學生達1000名,協助留學生辦理入學,參觀和實習等事務,每年300-500人不等,辦理日華學報,發行日華學刊等。共計獲得補助 95.6462萬日圓。 (4)在華居留民團:在青島,上海和天津三處開設有中小學校11所,學生以日本子弟為主,共計獲得補助 286.7215 萬日圓。 (二)補助在日中國留學生,共分三類: (1)一般補助生:名額320名,公費自費生各一半。每月補助70日圓,留學期間醫藥費300日圓,回國旅費,視路程遠近,每人75-200日圓不等。但每年受助學生總數往往低於320名,最少一年只有68名。 (2)選拔生:名額初定50名,由各學校推薦,文部省選定,每月補助70日圓,自1926開始。 1926年 35名 1927年 39名 1928年 80名 1930年,各校共推舉 268名,最後選定 119名,但大幅降低補助金額,公費生每月30日圓,自費生每月50日圓。 1931年 188名 1932年 244名 1933年 283名 自1931年6月起,補助費改為: 本科生每月50-60日圓 專科生每月40-50日圓 高等學校生每月35-40日圓 (3)特選生:對象為已完成學業,留在日本繼續從事學術研究的優秀留學生。名額10名,由各學校校長推薦,文部省選定。每月150日圓,另給研究期間研究費500日圓,自1924年4月開始。 1924年 5名 1925年 6名 1926年 8名 1927年 8名,補助費降為每月80-100日圓 1928年 5名,補助費降為每月80-150日圓 1931年 4名,補助費每月150日圓 1933年 7名,補助費每月150日圓 至1933年,共補助留日青年研究人員 81名。 另外,上海自然科學委員會推薦4名留學生,自1928年至1930年為期兩年,每人每月補助150日圓,家屬75日圓。 1931-1933年,因長江遭受水災等因素,留日中國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獲臨時補助共48名。 至1932年,日方補助中國留學生共3641名,補助金額373.8萬日圓。 (三)設置學術研究機構,主要有: (1)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1924年設立於東廠胡同原黎元洪住宅,主要研究文史哲,法制,經濟,美術,宗教,考古,語言等。該所建築費38.9萬日圓,每年經費8萬日圓。至1936年,共花費大約 121.2萬日圓。 (2)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1927年開始研究工作,主要為醫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五個學科,共設研究人員32名,助手24名。1928年在上海法租界徐家匯路動工興建辦公樓,並於1931年竣工。建築費234.6萬日圓,每年經費39萬日圓,至1936年,共花費544.7萬日圓。 (3)東方文化學院:分別於1930年和1933年設立於日本京都和東京兩地。 a. 京都東方文化學院於1929年購入天津陶湘氏藏書574種共27000冊,聘請研究員15名,助手13名。 b. 東京東方文化學院也於同年購入杭州東海藏書樓書籍 47000冊,聘請研究員12名,助手13名。 東方文化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交通機構,中國古器圖考,景教和考古學等。至1933年,共花費建築費90.5萬日圓,研究經費104.7萬日圓。 (四)中日文化交流:主要有下列兩個方面: (1)中日兩國之間學者和學生的訪問交流活動: a. 自1923年至1934年,日本派往中國學者900人,學生2400人,花費66. 256萬日圓。 b. 同期,中國派往日本學者630人,學生680人,花費48.417萬日圓。 (2)中日兩國間圖書教材的贈寄,資助文化展覽等。 總之,庚款被用於上述四項事業,自1923-1936十四年間,總計達 3262.9萬日圓。但完全用於中國人者,一為補助中國留學生,二為中國學者和學生去日本交流訪問,此兩項大致花費為 610萬日圓,可算得上是日本對中國庚子賠款的退回。 16.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政府於同年9月停付剩餘的庚子賠款。 (全文完,感謝熱心網友們的耐心閱讀,值此新春佳節之際,特恭祝大家新年快樂,虎年吉祥,闔家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