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pifu01的博客
  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我的名片
pifu01
注册日期: 2010-10-14
访问总量: 849,03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友好链接
· 润涛阎:润涛阎的博客
· 摩诃笨蛋:摩诃笨蛋的博客
· 珍曼:珍曼的博客
· 湮灭之城:湮灭之城的博客
分类目录
【生命历程】
· 未曾亲身参与64者,不足与言64
· 他乡遇“故知”
· 信仰与因信称义
· 陪伴 歌曲以及词翻译
·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 戏说“我将无我,不忘初心”
· 母亲节梦见母亲
· 相遇
· 姑妄言之:我最近的“车祸”
· 如何应对新冠long haul(后遗症)
【天伦之乐】
· 工程师的疑惑
· 俺家小狗
· 小天才:枕套的用途
· 我闺女今天踢了个弧线角球,直接
· 中学生的自杀问题
· 沙滩漫步
· 高奇峰"怒狮"解
· 旋转木马
· 女儿的因果报应观
· 真实的爱情故事
【Buddhism】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 道德经第13章
· 道德经第10-11章
· 第十章
【Notes】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梦
· 统一思想:多么伟大的雄思妙想
· 人间地狱
· 中共国叫兽之兽,与中共国高官之
· 从快活老人那里偷来一幅图并题诗
· 随学快活老人 五绝 春早
· 小诗 N 首
· 新唐人和川普关于WI选举所造的谣
· 国民教育与屁民教育
存档目录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1/01/2018 - 11/30/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末法时代如何修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转发说明:本系列贴摘录自索达吉堪布《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

下面我们正式宣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发起”,藏译本的意思是,令菩萨们发起殊胜志乐。བསྐུལ་བ།劝发之义,劝发殊胜意乐。其时有六十位菩萨生不起信心,懈怠、懒惰、放逸。弥勒菩萨把他们带到佛陀那,佛陀为他们讲前世的因缘。他们忏悔,并发愿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佛陀讲了二十种教言。其道理,在益大师的《阅藏知津》中有说明,大家方便的时候可以参考[1]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大宝积经》里的一会。《大宝积经》[2]共有四十九会,此经是其中的第二十五会,藏译本也是第二十五会。国外的英文资料中说,《大宝积经》曾有一万多章。在无著、世亲弘法之前,此经被大火焚烧,留存至今的,只有四十九会。藏译本的四十九会,与汉译本大致相同。藏译本有四会是从汉译本翻译过来的,有这样的历史。

《大宝积经》的译者,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神奇的人物。就像法显大师一样,他晚年才学汉语并出国,到中国弘法。他的发愿很特殊,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宋高僧传》说,菩提流志在印度,十几岁开始学习外道的工巧明、历算、医学等,对所有世间学处无所不通,并弘扬他们的教法。他在60岁时,遇到一位上座部的大师。与大师辩论后,他皈依佛教,开始学习三藏。五年后,菩提流志成为三藏法师,其名声传扬于世界各地。法显大师65岁出国,菩提流志也是六十多岁时,精通佛教与世间各种学问。

彼时正值唐朝,唐高宗多次派人迎请菩提流志来大唐弘法。十年后,菩提流志应邀来到洛阳,然而唐高宗已经去世,随后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执政。唐朝的好几代皇帝,都对菩提流志很尊敬。后来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唐中宗继位,彼时首都已经迁都至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市。刚开始时,菩提流志在洛阳翻译《华严经》等经典。唐中宗在位时,他就在长安翻译《大宝积经》。

此前,玄奘大师曾发愿翻译《大宝积经》[3]。在他六十多岁时,翻译完《大般若经》。而《大宝积经》,他只翻译了一部分。彼时玄奘大师法体欠安、气力不足,其传记说他只翻译了此经的少许。他认为翻译《大宝积经》的过程,如同翻译《大般若经》一样浩大,故《大宝积经》只能遗留下来,由菩提流志继续翻译。现今的《大宝积经》汉译本,延用了部分玄奘法师的译文。彼时,唐中宗大力支持菩提流志译经,当朝的文武百官、王妃宫女等,经常去参观译经场景。宰相也经常亲临,监督翻译,召集全国有学问的文学家、知识分子,从印度迎请了精通翻译的大德,一同参与译经,并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译经场。在唐睿宗时期,菩提流志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大宝积经》的翻译。唐玄宗时期,菩提流志示现圆寂。

《宋高僧传》说菩提流志活了156岁[4]。在某个节日,他右侧而卧,安详圆寂。菩提流志60岁开始学佛,那么长寿,也很好。后唐玄宗为其举行的葬礼,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葬礼。菩提流志译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的人生历程很奇妙。同时期的金城公主——据说是唐中宗的养女,有说是女儿,她是藏王赤松德赞的妈妈。金城公主在唐中宗时入藏,这是唐中宗时期的藏汉文化交流史。

如前所述,此经的另一译本——《发觉净心经》,由隋朝译师阇那崛多翻译[5]。阇那崛多是巴基斯坦人,学汉语后来到中国,六、七十岁时示现圆寂,也翻译了一些经典。上述两个译本都很好,我对了一下,前面的部分,两者出入不大,基本一样。相对而言,菩提流志的译本,比阇那崛多的稍微好懂一点。菩提流志能得到唐朝历代皇帝支持,可见其译风非常好。我在对照藏译本时,感觉菩提流志的译本比阇那崛多的好懂,差别不大。净空老法师讲此经时,也用菩提流志的版本,并且特别赞叹他的译风。

 

 

正式宣讲

这部经分有上卷和下卷,我们首先看上卷: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释迦牟尼佛第一转法轮之地--瓦纳纳西,藏文名字བཱ་ར་ཎཱ་སཱི།也就是波离奈城,现在是印度很重要的城市。此处有一些佛塔,具体内容在其他书里讲过,在此我就不重复了。

这里有一个仙人住处。关于仙人住处,有几种不同说法:1、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在这里转法轮。佛陀叫大仙人,像东北人说的大仙,并非不好的词,而是佛陀的意思,佛陀也可以叫大仙。本来他们字没有说得很好,(师模仿)他们说“大仙儿”“仙儿”,发音很好;2、佛陀不在时,缘觉出世,并在那里修行,也叫大仙,所以叫仙人住处;3、缘觉不在的时候,具五通的仙人也在那里修行,所以叫仙人住处;4、还有一种说法叫仙人落处,落到此处。以前有五百仙人示现神通,在空中像老鹰一样飞翔。彼时以特殊因缘,五百仙人产生世间忆念,神通突然消失,堕在那里,所以叫仙人堕处,即藏译本中的དྲང་སྲོང་ལྷུང་བ་རི་དགས་ཀྱི་ནགས།,其中ལྷུང་བ།有堕的意思;5、有说此处是五百仙人成就、居住的地方,三世诸佛转法轮的地方也叫仙人处。像这样,有上述这些不同的说法。[6]

鹿野苑,又名施鹿苑[7]。我以前讲过,那里是一片森林。因为当时的国王和大臣经常到森林里打猎,故梵达多太子把此处作为放生鹿的地方,并取名为鹿野苑。鹿是一种很吉祥的动物,以前人们一看到鹿,都认为很喜气。《释迦佛广传》的情节里,经常有鹿出现。像朵芒寺,也有各种鹿,它们不怕人,但那边的人讨厌它们。那里的僧人,看见那么多鹿子天天过来,有些小僧人就偷偷用石头打。我那天跟他们说,鹿是很好的动物,它们当中也许有僧人、大菩萨的转世。一般而言,鹿、兔子围绕修行人,是修行人相续具有慈悲心的征兆,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当时,佛陀与众比丘、五百位菩萨居住在此处。藏译本讲,其中大多数菩萨都具有高深的修行境界,个别菩萨则业力深重。汉语佛经里的语言,也用到世间的场景。像世间人也说:“业障深重、造孽,我好造孽哦……”以前我去马尔康,当地人说话,藏语中混杂着汉语。(师模仿)他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说:“ཨ་མ་མ།(阿玛玛),好造孽哦……”业障深重,这些菩萨,有些是前世业障深重,贪心、嗔心很重,相续无法堪能。一旦现业,无法控制自己。

诸根闇钝。还有些菩萨诸根暗、愚痴,信根、慧根、精进根都不行,或者眼、耳、鼻、舌、身的根也不行。有些则意根特别迟,讲多少遍也记不住,心无法专注,觉得自己太笨了。

善法微少。善法微弱,他们很擅长做恶法,而做身口意的任何善法,力量薄弱,无法继续下去。像半小时坐禅也没办法,听课一个小时也没办法,一天的精进念诵也没办法,善根很微弱。

好于愦闹。喜欢热闹、散乱的地方,看电视连续剧、电影等。喜欢热闹的地方,即便没什么事情,也整天待在那里。有些城市里的老年人很喜欢热闹、散乱,一直在十字路口张着嘴巴。即使四方的微尘全部被风吹到嘴里,(师模仿)他也觉得是美好的享受。这些老年人与其这样,倒不如在家里好好念观音心咒。

谈说世事。谈世间事,有些菩萨整天讲世间的打仗、谈朋友、灭敌护亲、乱七八糟的时事、军事。

耽乐睡眠。还有一些菩萨爱睡觉,白天迷迷糊糊、没有力气,想睡觉。晚上就更不用说,天还没黑就睡着。醒过来时,已经看到太阳了。

多诸戏论。喜欢诸多戏论,即没有任何意义、各种各样的戏论、执着。对心的本性,却一点兴趣都没有。而对邪知邪见,世间各种有无是非,很感兴趣。广营众务。喜欢营办各种没有实在意义的琐事。

种种贪著。种种贪著,贪物、贪色、贪财,产生各种贪婪心。

为所不应。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很感兴趣。妄失正念。丧失正知正念。修习邪慧。串习常、乐、我、净的颠倒邪慧。藏译本里,此处还有懈怠、懒惰的意思。[8]

下劣精勤。境界很下劣、懒惰,一点都不精进。

行迷惑行。整天行持像吸毒、喝酒等迷乱之事,沉迷于黑暗中。

鹿野苑的这五百位菩萨,有部分是初发心菩萨。像我们一样已经发了菩提心,因为前世的业障,修行特别不好。像吃喝玩乐、贪著各种世间法,这些修行人的障碍,他们都有。作为修行不好的凡夫人,或会想:“这是我,爱睡觉的是我,业力深重的也是我,智慧暗也是我,善根微弱也是我,喜欢愦闹的也是我,这些‘功德’我都具足。”可见现在我们具足的这些法,上述菩萨也具足。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因告之曰。诸仁者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此时弥勒菩萨,见到这些菩萨具足如此不善的行为。好比平时在一个寝室,一个班,一个学院里面,我们看得出哪些是精进的,哪些是懈怠的,像这样大家都知道。弥勒菩萨看到那么多菩萨,情况不是很好,有些懒惰、有些爱睡觉。他心里想:这些菩萨,对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都已经退转了。藏译本的此处有“呜呼”一词,藏文叫ཀྱེ་མ།(杰玛),表示心里感叹、悲哀。他说:“呜呼,这些菩萨都退失了,我今天要想办法劝劝他们。”觉悟开晓生欢喜心,此经的经名有劝发殊胜意乐——菩提心的意思。弥勒菩萨想,我要劝这些菩萨重新发菩提心,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想办法让他们好好开悟,对菩提心、对善法生欢喜心。

到了下午三四点,弥勒菩萨实在坐不住了。我们有时候坐禅,本来自己在修,突然想起某件事情很重要,བསོད་ནམས་འདི་ཡིས་ཐམས་ཅད་གཟིགས་པ་ཉིད།(索南得义檀加惹巴涅)简单回向后、起定。弥勒菩萨也是,下午到达菩萨们那里,没有呵责他们:“你们这些坏蛋,这些天情况很不好,你们在干什么呀……”而是以很温和的语言,以种种柔软的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可见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一般来说,用温和的语言实在无法开导时,才用粗暴的语言,不能一见面就说他们,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让他们更加生气,关系破裂,劝发菩提心的大事不能成功。

菩萨一直提倡四摄,如《大乘义章》云:爱语摄者,美辞可玩,令他爱乐,名为爱语。四摄中的爱语,令众生心里欢喜,容易接受,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我以前讲过,《旧杂譬喻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国家,全国男女老少、上上下下的人刚强难化、粗暴野蛮。对于造恶业,大家习以为常,觉得非常合理。有一次,佛陀和五百阿罗汉眷属去了邻国,准备为他们弘扬佛法。所有阿罗汉都充满信心,觉得度化他们没有问题。佛陀首先让目犍连去,目犍连在当地直接讲要行持善法,不能造恶业。于是那个国家的人全部辱骂目犍连尊者,他的弘法不成功,回来了。舍利子说:“你的方法不对,应该用智慧来开导,让我去。”于是佛陀同意让舍利子去。舍利子尊者为众人宣讲戒律,他们更不听,侮辱他。他也没有成功,回来了。像《维摩诘经》的情节那样,然后是迦叶尊者……每一位阿罗汉依次前往度化,但是都没办法。人们对每一位阿罗汉,都谩骂得很可怕。阿难尊者对佛陀说:“这个国家的人太可怜了,别说他们平时造的恶业,仅仅这次他们辱骂五百阿罗汉的果报,尽虚空都无法容纳。”佛陀说:“他们的罪业确实严重,但菩萨安住在空性境界中,菩萨视之,静为无罪。”

佛陀问文殊菩萨:“你要不要去一下?”文殊菩萨说:“没问题,我去。”文殊菩萨的方法,与其他阿罗汉不同,到达以后就赞叹他们。可见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赞叹他人。对造业的人,不能一开始就指出他的过失。像有些法师去其他寺院的时候,说:“你们这里没有闻思修行。”这样的言辞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里没有你的事,请你走吧。”由此可见,先随顺他们很重要。

像不信佛教的领导在旁边抽烟,有些人说:“上师在那里,你把烟拿下来!快拿下来!”(众笑)这是很不合理的做法,因为他根本不管你是上师、还是出家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更善巧地说:“你的烟很香吧?是什么烟?我感觉特别舒服,可见你是一个很快乐的人。”这样赞叹,他很开心,然后再慢慢度化他。当时文殊菩萨赞叹:“你们国家经济发达……”大家听了很欢喜。到了国王那,文殊菩萨又赞叹国王,国王很高兴,老百姓也很高兴。大家都觉得文殊菩萨是个好人,供养鲜花、金银财宝,特别喜欢他。后来文殊菩萨说什么,他们都听话,就这样慢慢度化了他们[9]。这就是文殊菩萨的善巧方便,大乘菩萨也要随学一下。

你自己在山里剃光头,很寂静。看到山下有人抽烟、喝酒、吃肉时,你不能直接说:“你这样不行!造业!堕地狱!堕无间地狱!金刚地狱!多可怕呀……”如果这样,你的弘法肯定不成功。别人的善根比较薄弱,你还呵斥唾骂,只会让对方更不把你放在眼里:“这个沙门光头有什么了不起?你没有资格说我,你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从我弘法多年的经验可知,度化众生时,柔和的语言真的很重要。像有些领导喝酒、抽烟,我在了解他真正的背景之前,从来不制止。有些人问:“我抽烟可不可以?”我说:“可以可以,没问题。”有些出租车司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坐出租车时,他们抽烟,我问:“你可不可以把窗户拉下来?”有些说可以,有些说不行,那不行也只能这样坐着。(师笑,众笑。)由此可见,柔和的语言会让他们欢喜。

此处,弥勒菩萨告诉他们:“诸位仁者,你们对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有没有增长?有没有退失?”弥勒知道他们最近退失了,但并没有问:“为什么你们最近退得那么厉害?”还是用温和、尊重的语言说。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菩萨同声白言:“尊者啊,我们如今在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上,一点增长都没有。最近的修行,我们很惭愧,很不对劲,越来越退转。”看前文可知,他们什么恶业都在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一直被怀疑盖住,对无上菩提不能了解。我们想,自己到底能,还是不能作佛呢?”他们不仅修行不精进,甚至对佛果产生怀疑,到底能不能成就?能不能获得佛果?而且对于堕落法也不能了知,“我们到底会不会堕落恶趣呢?能不能成就也不知道,对堕落法也不能了解。”因此,善法几乎没法产生,心常常被疑惑缠覆。藏译本里,此处比较直白,菩萨们以这些原因生不起善心。其原因有几种:一是业力,二是恶友,三是环境,四是自己没办法精进……这些菩萨说:“我们现在的处境不妙,状况很不好,常为疑惑所缠覆。名称是菩萨,但我们很惭愧。”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弥勒菩萨安慰他们:“诸位仁者,我们一起去拜见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佛陀是一切知者,他具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了知一切万法,无所不知。他有慧眼和佛眼,能见到未来过去的一切。他修行了三个阿僧劫,已经成就无有任何障碍的解脱知见。他用他的智慧来开导我们,以方便力和善巧力,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行。所以佛陀具有慈悲、智慧、善巧方便,他度化众生的能力都已具足。佛陀会根据你们不同的根基、种姓、欲乐,说种种不同的法。这样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大宝积经》赞叹佛陀:处在于大众,能尽诸问疑,不谬而和柔,悦可于众心。佛陀在大众中,能解除一切疑惑。他用柔和的语言开导,让每个众生都会欢喜,不会刺伤、扰乱我们的心。他讲的话悦耳动听,让人感到舒适、快乐、温暖。此经又云:佛语智庄严,如杂妙花。佛陀的语言,以智慧来庄严,就像各种妙花一样特别美妙。

弥勒菩萨告诉他们,如果到了佛那里,问题一定能解决。后来弥勒菩萨带他们到佛那,解决了他们的疑惑。像我们看到有些人业力深重,把他们带到有知见的法师、大师那里作加持、开示,或者让他听听几堂课,这样他能从中受益。有些业力深重的人,到寺院里听几节课,这几节课把他的人生大事全部解决了,让他人生中的迷茫全部瓦解。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

五百菩萨当中,有六十位比较懈怠的菩萨跟弥勒菩萨一起,前往佛陀所在之处。藏译本中,此处没有说五百人。五百菩萨中,只有六十位菩萨问题比较严重,其他人还可以。大家到达后,五体投地,在佛的足下顶礼。这六十位菩萨都一直流泪,不能自已,很伤心。有些人伤心的时候,(师模仿)一直“呜呜呜”地哭,把头都……这种情况,以前在佛陀面前也有。他们一直在哭,一方面是见到了庄严的佛陀,很感动;另一方面作为菩萨,不精进修行,业力深重,烦恼炽盛。大家很伤心,一直坐在那里,不能自已。

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此处,藏译本说弥勒菩萨在佛前顶礼,右绕三匝,退坐一面[10],没有管他们,呵呵。像我父亲离世的时候,当时通讯不好,我在这里念了几天经。念完经,父亲天葬后,我去朵芒寺。我有三个妹妹,小妹妹当时在放牛,知道后就跑到朵芒寺,在朵芒寺对面的一颗树那抓着我,开始大声地哭。我没办法,只好说:“父亲死了,你应该哭,大声哭。”她停了一下,就不哭了。(师笑,众笑)后来她跟我说:“你好坏,本来我当时很伤心,你一说让我大声哭,我却哭不出来了。声音也没办法再大,眼泪也没有了。”我说:“父亲死了,肯定要大声哭嘛。”可见有时候让她哭,她就不哭;说“不要哭”的时候,非要哭。

这时弥勒菩萨没有管他们,绕佛后,他坐在一边,想:该哭就哭吧。这些菩萨平时不精进。现在在佛前,看你们会怎么样。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嗔骂毁辱障恼损害。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此时,佛告诉这些菩萨:“善男子。”此处,藏译本中只有善男子རིགས་ཀྱི་བ།,没有善女人。“你们快坐起来,不要哭了。这样哭,会生大烦恼。你们为什么修不起来?由于往昔所造的恶业所致。”从情节上看,他们并没有说来见佛陀的缘由,只是坐在那里哭。弥勒菩萨也没有解释,他们是因为修不起来,所以哭。他们哭的时候,没说是因为父亲死了,还是母亲死了,但佛陀已了知前因后果。于诸众生以畅悦心。嗔骂毁辱障恼损害。“由于往昔所造的恶业,你们无法修行,当时你们用很愉快的心造恶业。”就像有些人骂人,跳起来:“哈哈,你们……”,笑着造恶业,哭着受果报。

《正法念处经》中云:如是罪业。作时喜笑。得殃报时,号哭而受。畅快地造恶业,受果报时,很可怕。佛说:“你们以嗔恨、障恼、损害的心,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以自己的分别念,不能了知,自己曾经以这些原因造了恶业。如今你们因为业障的缠缚,对善法不能修行。以前以欢喜心造业,现在业力现前,感受果报。”

《诸法集要经》中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一切都是因缘而生,众生造恶业时,不知将来要感受苦报。

印光大师的文钞里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同样地,凡夫人造恶业时,很畅快,觉得无所谓。后来感受果报时,确实没办法。

有些人本身人很好,但业力现前时,修不了法。因为业力现前,身体不好;因为业力现前,心情不好;因为业力现前,一切事都不顺利。可见业是很可怕的,像诽谤别人,当时觉得无所谓。自己感受果报时,才发现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佛陀说:“你们不要哭了,起来吧。你们现在修不了法的主要原因,是你们曾经造过很多恶业。”

我们看高僧大德的传记,每一个修法都能得到验相。在座各位平时修任何法——本尊、加行、上师瑜伽等,修了好几天、几个月、好几年,如果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时不能灰心、不能生退心,因为前世造过很多像诽谤正法等的恶业。在忏悔清净之前,有些事情不那么简单。你看这些菩萨们,佛陀、弥勒菩萨在世时,修法都修不起来,何况我们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时,我们修不起法,实属正常。因此不退转很重要,不然有些人觉得:“法不殊胜,对我不相应。”自己找借口退下来,特别可惜。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菩萨们听到佛这样说后,从地上坐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那到底是什么业啊?能不能请您讲一下,我们往昔造了什么罪?我们会好好忏悔,好好发愿的。”

《心地观经》云:一忏不复造诸罪,三世如来当证明。我们发愿,以后不会再次造罪,这一点,三世诸佛都可以证明。“如果佛陀把整个过程告诉我们,我们从现在开始,绝对不敢再造罪。”他们就这样发愿。

此时佛陀准备为他们宣说往昔所造的业,具体内容,下次再讲。



[1]拓展内容【1】

A.藏译本略经名:ལྷག་པའི་བསམ་པ་བསྐུལ་བའི་མདོ།完整经名见下图中间灰色线标示,恭录自德格版藏译本。(图片略)

B.发觉净心经(二卷北作一卷)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卽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异译----恭录自《阅藏知津》

[2]拓展内容【2】《大宝积经》

是唐代菩提流志等翻译的佛经。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思想做基础,叙述了阿含以来之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它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所熟悉的经典。梵名Maha^-ratnaku^t!a-su^tra。凡一二○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brtsegs-pachen-poh!ichos-kyi-rnam-gran%sleh!uston%-phrag-brgya-pa),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译《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着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3]拓展内容【3】《玄奘大师传》:

法師從少以來。常願生彌勒佛所。及遊西方。又聞無著菩薩兄弟。亦願生覩史多天宮。奉事彌勒。並得如願。俱有證驗。益增剋勵。自至玉花。每因翻譯。及禮懺之際。恒發願上生覩史多天。見彌勒佛。除翻經時以外。若晝若夜。心心相續。無暫恷廢。從翻大般若訖後即不復翻譯。唯行道禮懺

至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花寺眾及僧等。請翻大寶積經。法師辭曰。知此經於漢土未有[綠>緣]。縱翻亦不了。固請不免。法師曰。翻必不滿五行。遂譯四行止。謂弟子及翻經僧等。有為之法。必歸磨滅。泡幻之質。何得久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於玉花若於經論有疑。宜即速問。勿為後悔。徒眾聞者無不驚泣。皆曰。和上尊體康和。計年未至耆耄。何為忽作此言。報曰。此事自知。非徒眾所悉。是時法師。未有疾患。徒眾相顧。咸生疑怪。至正月三日。法師又告門人。吾恐無常。欲往辭佛。遂與弟子等往。先造俱偶像所。禮懺辭別。其有翻經僧及子等辭向京覲省者。法師皆報云。汝宜好去。所有衣鉢經書。並皆將去。吾與汝別。汝亦不須更來。設來亦不相見。去者報云。和上康休。必無此事。法師報曰。非汝所知。去者果不重見。至正月八日。有弟子僧玄覺。夜見夢一大木浮圖。高顯嚴麗。意欲瞻仰。忽然摧倒崩振。心驚。遂即睡寤平旦參禮。具說此事。法師報曰。此事屬我。不關於汝。勿為憂怖。

[4]拓展内容【4】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傳

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曆數呪術陰陽讖緯靡不該通。年逾耳順方乃迴心。知外法之乖違。悟釋門之淵默。隱居山谷積習頭陀。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歷五天遍親講肆。高宗大帝。聞其遠譽挹彼高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復加鄭重。令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中宗神龍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勅於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翻度云畢。御序冠諸。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內。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王*(普-(美-王-大))]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構成全美。寶積用賢既廣。流志運功最多。所慊者古今共譯一切陀羅尼末句云莎嚩訶。皆不竊考清濁。遂使命章有異。或云薩婆訶。或云馺皤訶等。九呼不倫。楷定梵音悉無本旨。此非梵僧傳誦不的。自是執筆之誤。故剋取莎(桑[3]巴反)嚩(無可反)訶(呼箇反)為正矣。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五日齋時。令侍人散去。右脅安臥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聞軫悼。勅試鴻臚卿。[謚>諡]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遣內侍杜懷信監護喪事。出內庫物務令優贍。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石誌之。系曰。西域喪禮其太簡乎。或有國王酋長傾心致重者。勿過舁之火葬。若東夏僧用鹵簿導喪身罕聞之矣。嗚呼道尊德貴。不言而邀。此不其盛歟。——《宋高僧传》

[5]拓展内容【5】阇那崛多

阇那崛多,意译“智密”。一译“志德”。据《续高僧传》卷2等载,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留沙富逻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人。俗姓金步,属刹帝利种姓。童年在大林寺出家。27岁随师阇那耶舍及同契共10人出境游方弘法。越葱岭,涉流沙,到鄯州(今青海乐都)时死者过半,余者于北周武成元年(559)到长安,住草堂寺。后住四天王寺。译出《十一面观音神咒经》、《金色仙人问经》。后应谯王宇文俭之请,入蜀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译出《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佛语经》。后因周武帝毁佛,被迫回国,途中为突厥所留。同伴皆没,唯其独存。隋开皇五年(585),文帝准昙延等30余人所奏,遣使请崛多东来,在长安大兴善寺译经。更译出《佛本行集经》、《大威德陀罗尼经》等共37部176卷。开皇二十年(600)卒,终年78岁。

[6]拓展内容【6】

A,བཱ་ར་ཎཱ་སཱི།དྲང་སྲོང་ལྷུང་བ་རི་དགས་ཀྱི་ནགས།(恭录自藏译本,文字见下图第二行红线标示,图略)

དྲང་སྲོང་།仙人,ལྷུང་བ།〔动〕堕;坠;落下;རི་དགས་ཀྱི་ནགས།有野兽的森林。

B,隋译本(见下文标线处,图略)

尔时婆伽婆,复于一时游波罗奈城诸仙住处鹿野苑中,与大比丘众足满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于其众中,多有诸根未成熟者,有减少善根者,有诸业障者。——《发觉净心经卷》上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7]拓展内容【7】鹿野苑

Mrigadava意为鹿园;Isipatana则常见于巴利藏,意为圣者(巴利语:isi,梵语:rishi)来临之地。Sārnāth源自Sāranganātha,意为鹿王。这里有个小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喜欢猎鹿,于是鹿王令众鹿抽签,每天都要有一头鹿把自己献出去给国王射杀,以此保护其他的鹿群。这样,国王每天射到一头鹿,便心满意足地回宫。有一天,他正想弯弓搭箭时,忽然看到那姗姗来迟的公鹿气度高华,两眼含泪,非同一般。国王很惊讶,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头鹿仔细打量。而那头鹿在这时忽然口吐人言,原来,他是鹿王,因为今天轮到一头母鹿要被国王射杀,而那头母鹿怀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尸两命,让鹿群的数量加倍递减,但是重新抽签对其他的鹿又不公平,于是就决定由自己来代替那头母鹿献给国王。国王听了十分感动,从此下令这一带永不许猎鹿,这样子,Sārnāth便成了鹿的天堂。中文名字便译为鹿野苑。

鹿的寓意与象征

神话传说中,东海蓬莱的三仙就是“福禄寿”。鹿”与禄字谐音,象征吉祥长寿和升官之意,传说千年为苍鹿,二千年为玄鹿。故鹿乃长寿之仙兽。鹿经常与仙鹤一起保卫灵芝仙草,鹿字又与三吉星:“福、禄、寿”中的禄字同音,因此它在有些画中亦常用来表示长寿和繁荣昌盛。--(转自网络)

[8]拓展内容【8】

A,藏译本中的“懈怠”,见下图第四行蓝线处(图略)。

B,正念:(巴利文:sati,梵文:smti,英语:Mindfulness或awareness),又译为念根、系念,佛教术语,五根之一。《清净道论》认为,念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不忘失的忆念,以保持思虑的稳定、不飘荡[3]。因为念的稳定,使得修行者可以执持(upaganha)善的念头与行为,放弃恶的行为。形成一种精进、不放逸的力量,这就称为正念。正念(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ti),是通往成佛的八正道之一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备正知来分辨,以正知来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来观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处,或称四念住。以正念来修行禅定,称为正定。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OnPurpose)、活在当下(InthePresentMoment)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是意识不在虚拟的思维世界里发散、徘徊,而是专注于现实的事物。

[9]拓展内容【10】

昔有一国,人民炽盛。男女大小,广为诸恶。性行刚憋,凶暴难化。佛将弟子到其邻国。五百罗汉心自贡高。

摩诃目犍连前白佛言。我欲诣彼度诸人民。佛即听之。往说经道。言当为善。若为众诸恶其罪难测。覆一国人皆共挝骂,不从其教。于是复还。

舍利弗谓目揵连。欲教诸人当以智慧如更见毁。舍利弗白佛。我欲诣彼劝度人民。佛复听往。为说教戒。复不从用,而被唾辱。

摩诃迦叶及尊弟子。合五百人以次遍往。不能度之,咸见轻毁。

阿难白佛。彼国人恶,不受善教,多所折辱。辱一罗汉,其罪不訾。况乃违戾尔所人教。当获重罪,虚空不容。

佛言。此罪虽为深重。菩萨视之,静为无罪。

佛遣文殊师利。往度脱之。即到其国。都赞叹言。贤者所为何乃快耶。

诣其王所,皆面称誉。各令大小人人闻知。言某勇健某复仁孝某有胆慧。随其所在,应意叹誉。皆欢喜不能自胜。言此大人所说神妙。知我志操,何一快善。众人各持金宝香花。散菩萨上。咸持好迭锦彩衣服甘脆美味饮食肴膳。供奉菩萨。皆发无上平等度意。——《旧杂譬喻经(卷2)》

[10]拓展内容【11】

A,藏译本里,比较直白地说菩萨们以这些原因生不起善心,见下图(略)。

B,藏译本中,此处没有说五百人,见下图(略)。

C,藏译本说弥勒菩萨在佛前顶礼,右绕三匝,退坐一面。见下图的长红线标处(略)。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