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pifu01的博客
  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
我的名片
pifu01
註冊日期: 2010-10-14
訪問總量: 849,030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佛子行29-37
· 見或不見 我的英文翻譯--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節選
· 中觀邏輯論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頌之二2
· 道德經第14章
友好鏈接
· 潤濤閻:潤濤閻的博客
· 摩訶笨蛋:摩訶笨蛋的博客
· 珍曼:珍曼的博客
· 湮滅之城:湮滅之城的博客
分類目錄
【生命歷程】
· 未曾親身參與64者,不足與言64
· 他鄉遇“故知”
· 信仰與因信稱義
· 陪伴 歌曲以及詞翻譯
· 為了永不忘卻的紀念
· 戲說“我將無我,不忘初心”
· 母親節夢見母親
· 相遇
· 姑妄言之:我最近的“車禍”
· 如何應對新冠long haul(後遺症)
【天倫之樂】
· 工程師的疑惑
· 俺家小狗
· 小天才:枕套的用途
· 我閨女今天踢了個弧線角球,直接
· 中學生的自殺問題
· 沙灘漫步
· 高奇峰"怒獅"解
· 旋轉木馬
· 女兒的因果報應觀
· 真實的愛情故事
【Buddhism】
· 佛子行29-37
· 見或不見 我的英文翻譯--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節選
· 中觀邏輯論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頌之二2
· 道德經第14章
· 道德經第13章
· 道德經第10-11章
· 第十章
【Notes】
· 見或不見 我的英文翻譯-- Maybe
· 夢
· 統一思想:多麼偉大的雄思妙想
· 人間地獄
· 中共國叫獸之獸,與中共國高官之
· 從快活老人那裡偷來一幅圖並題詩
· 隨學快活老人 五絕 春早
· 小詩 N 首
· 新唐人和川普關於WI選舉所造的謠
· 國民教育與屁民教育
存檔目錄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1/01/2018 - 11/30/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8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是一部竅訣性的經典,尤其對於一個初學者,對於剛剛學佛、剛剛皈依佛門、剛剛出家的人來說,這部經典非常重要,其中講到了在世間當中修行的各種障礙,要謹慎防護。前面講了二十二種利養的過失,又講了二十種憒鬧的過失,後面還會講二十種世間語言的過失,不念經、天天說一些廢話的過失;講二十種隨眠的過失,天天睡懶覺的過失;講二十種世間瑣事的過失;講二十種耽著戲論的過失,不安住、天天在分別念當中的過失;最後講十種發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部經講了初學者的威儀有一百多種法:按照藏譯本,前面已經講了五十個法,後面還有九十多種法,總共一百四十多種法。這些全部都在講我們行為的準則,或者說修行的時候哪些有過失、哪些有功德,學了之後,我們要明白取捨。

學的過程當中,大家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學者來虛心學習。以前上師如意寶親自講了這部經典,我們當時學的時候也是認真學了,但是現在記得到的不是很多。這次有重新學習的機會,很好。光聽一節課不行,可能當時聽的時候有感覺,希望在座的人聽完以後自己也要好好消化,這個很重要。

有時,我講課的時候會有點累、沒有力氣,不是每天都處於一樣的狀態。如果每天都是很好的狀態,當然最好,但我有時候確實會受身體各方面的影響。下課回去時,有時候覺得自己今天講得還可以,心裡有滿足感;有時候覺得我今天講得很差勁,道友們肯定聽得很累,一個多小時,我自己也恨自己,想懲罰自己,但是也沒辦法。

下面繼續講。前面二十二種利養的過失倒是沒有以偈頌的方式來講,憒鬧的過失以偈頌的方式重新宣講了,偈頌里也講到了其它內容。

 

正式宣講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爾時,世尊以偈頌的方式重新宣說:

 

舍離諸貪嗔 不住於憒鬧 若有專住彼 是過不應作

如果舍離了貪心和嗔心,如果真正想遠離貪心和嗔心,那最好不要住於嘈雜、憒鬧的環境當中,如果有些人專注於此,則不是很好。這裡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釋。另一個解釋是,如果要想知道這個道理,一直專注於彼,則這個過失不應該會發生。一般來講,有智慧的人會明白自己哪裡有過失,自己就會斷除這種過失。當然也有人可能是住在寂靜的地方,表面上看遠離憒鬧,但實際上也有搞世間八法的,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寂靜地方的有些修行人也是很粗暴的。[1]

《大寶積經》也說:“為求名利住山林,至彼更求諸等侶,棄捨神通辯才智,求現名利及眷屬。”有些人為了求名聞利養,雖然住在山林當中,但還是求伴侶,他們捨棄自己的神通、辯才、智慧等等,最主要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名利、眷屬、財富,如果這樣,此人會墮落,或者轉入貧窮當中。即便住在山林,有個別人還是搞世間八法。有些人住山林的目的不是真正的修行,而是想依靠這種手段得到更多的利養。或者有些人雖然人住在寂靜地,但心一直散亂,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尤其是信息時代,雖然人住在這裡,每天通過網絡、手機等來做世間法也很方便,這種人住在寂靜地方也沒有多大意義,應該遠離這種過失。[2]

 

憍慢及覺觀 皆由憒鬧生 壞行無戒人 稱嘆於憒鬧

如果住於憒鬧之地,有什麼樣的過失呢?憍慢及覺觀,皆由憒鬧生,一是容易驕傲自滿,二是經常產生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世間分別念,這些全部都是依嘈雜憒鬧的環境而產生。

壞行無戒人,稱嘆於憒鬧。世間當中毀壞行為的、沒有戒律的這些人特別喜歡讚嘆憒鬧的地方、複雜的人。有時候一看廣告,大多數壞行無戒人就讚嘆:這裡是迪斯尼樂園,這裡是香巴拉剎土,這裡是法國什麼……以各種各樣的名義誘惑別人,目的是讓旅客消費,讓大家增長貪嗔痴——世間的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大家稍微沉靜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大家不得不思考:我們一直飄一直飄,飄的結果到頭來原來是這樣的。

當時疫情期間我住在成都。以前我去成都的時候,住處周圍的房子,在晚上基本上沒有燈亮着,去年疫情期間所有樓房的燈在晚上都全部亮着,大家都安靜地住在裡面,但實際上心可能沒有住在裡面。有時候大的災難、大的變化讓人不得不思維其中甚深的意義。大多數人的傲慢、分別念、行為跟真正的修行人有所不同,修行人、有定力的人、比較淡定的人,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但初學者如果一直住在這樣嘈雜的環境當中,逐漸會被他們同化,這是對初學者的修行人來講。阿底峽尊者也說過,哪怕很高的境界都會受環境影響,剛開始初學時最好居住在比較清靜的環境裡,修行一段時間,到穩固的時候才有度眾生的能力。

 

愚人樂世論 退失第一義 放逸多覺觀 是過不應作

世間愚笨的人特別喜歡世俗各種各樣的言論,一會經濟學,一會心理學,一會戰爭、軍事……如果長期這樣串習,則將退失第一義,諸佛菩薩所講到的智慧的勝義諦,或者世俗具有善根、真相的意義,會一一失壞。自己不斷放逸,分別念越來越多,這些不應該做,應該要遠離這些過失。與愚人交往的時候,肯定會沾染上很多退失聞思修行和清淨戒律的過失,所以不應該這樣做。

 

比丘舍多聞 言論不如理 損減諸禪定 常思惟世間

這裡“比丘”只是一個代表,實際上是修行人的意思。修行人如果捨棄了廣聞博學、不聽法,他的言論逐漸會變得不如理、不如法。損減禪定,所修的禪定也沒有了,剛開始有一些,慢慢言論不如法,每天講一些世間法,一天中連短短的時間內都無法入定,常常思惟世間各種滅敵護親的事情。

 

耽著思惟者 何得於寂靜 其心常散逸 永離於正觀

耽著這樣的思維,何時能得到真正的清淨呢?如果我們短暫的人生每天耽著世間各種各樣的事情,確實沒有一個清淨的時候。本身人生那麼短暫,如果在短暫的人生當中從來沒有很好的修行,要麼跟他人聊天,要麼做各種瑣事,這樣連一個修五加行的機會都不一定有,連觀一個壽命無常的機會都不一定有,那到死時只不過暫時皈依過佛法,除此之外跟其他世人沒什麼差別,來世也是空手而去。

這樣喜歡散亂的、捨棄多聞的人,其心常處在散亂放逸當中,永遠離開正觀,永遠離開真正的觀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

 

速得非梵行 諠雜無儀檢 亦不曾愛佛 及愛於聖眾

而且很快時間中、飛速獲得非梵淨行。原來是一個清淨的居士、清淨的出家人,若處於這種環境中,行為會逐漸變得不如法。諠雜無儀檢,你在這樣的喧鬧嘈雜的環境當中,連基本的威儀和行為都會慢慢散失。有些出家人以前很清淨,在世俗當中生活一段時間後,先從着裝上慢慢發生變化,上身先穿一個在家衣服,下身再穿一個在家衣服,頭髮稍微再長一點、再長一點,就慢慢融入世間了,最后里里外外跟世俗人沒有什麼差別。作為一個僧人,或是作為一個真正受持三皈五戒的居士,自己的威儀始終都是一種表示,依靠威儀,內在的戒律、內在的功德也能有所保護。

尤其如果在憒鬧的地方呆的時間長了,最後什麼都沒有了,最終對佛沒有信心、不愛佛了,對僧眾、對志同道合的出家人、對大乘修行人都不喜歡了。他喜歡什麼呢?喜歡另一類。

 

棄捨離欲法 耽著非法言

同時捨棄了離欲的法,捨棄了遠離一切貪慾的佛陀的諸法,耽著非法言,所作所為都是非法行。不管是言語上、行為上,慢慢跟其他人同流合污,最終自己一落千丈,想恢復也沒辦法,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

這裡也講到,憒鬧對修行人的確有一定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對初學者更加厲害,一般來講不受環境影響確實很難,自己的修行、戒律各方面沒有穩固之前,要儘量地遠離憒鬧。我們經常講“遠離故鄉佛子行”,為什麼很多前輩大德遠遠離開自己的故鄉,他們認為自己的故鄉是貪心的來源、嗔心的來源、痴心的來源,所以到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地方,自己世間八法的心比較少,再加上自己只要能苦行就可以求得到正法,這是自古以來很多大德和求法者共同求法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在座的各位,有些確實是在這裡呆了很多很多年了,現在基本上對散亂的、憒鬧的地方沒啥興趣了。但如果像前面所說的,把寂靜的地方又變成了第二個憒鬧的環境,那不太好,每天各種各樣的朋友,今天請客、明天請客……一般來講在寂靜求法的地方,跟關係比較好的人偶爾一起吃一下、喝一下,也可以。但是有些人特別善於請客,他的特點是今天請一個、明天請一個,特別熟悉各種消費的場合,以致於好多工作人員都說,這個人天天來吃、天天來喝。這些人可能有一點錢,這個是肯定的,不然沒錢的話,也不會給別人提供喝的吃的。但是有了錢,會不會修行越來越少了?這是寂靜地方憒鬧的方法。稍微放鬆一下、輕鬆一下,大家偶爾聚一下,比如一年當中一次兩次的、花半天時間,這樣也是可以的。不能跟任何人都是好像關係特別不好,只要看到人就躲避,不知道這樣修行好不好。但是也不要過於散亂,這樣確實不好。[3]

 

我常舍千身 支分及頭目 為求無上道 聞法無厭足

這句話大家要記住。佛陀常常捨棄千百萬次的身體,包括四肢、頭目腦髓,這些都捨棄過,捨棄的目的是什麼呢?不為別的,都是為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了證得無上道、證得無上菩提,從而聽聞佛法沒有厭足。第一次捨棄了自己的身體,下一次會不會嚇壞了?不會,他的發心非常堅定,多少次為了求法而捨棄自己的身體,沒有任何怨言、後悔、傷心。所以,為了求法,大家確實應該要有一種不顧一切的精神,這個很重要。

我在這裡跟大家講一下,《涅槃經》裡面佛陀在因地時求法的故事。《涅槃經》——法顯剛開始翻譯時叫《泥洹經》,其中大多也是《涅槃經》的內容。後來是曇無讖翻譯的,這個翻譯比較好懂,那時是北涼時期,中國還沒有統一,有十六國。後來也有南本的《涅槃經》,但是藏文當中的《涅槃經》不全,漢文比較全。[4]

往昔有一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當時有一位跟現在釋迦牟尼佛名字一樣的佛陀出世,傳授《涅槃經》。很多經典是佛在世時的經典,包括我們現在的有些經典。當時佛陀要傳《涅槃經》,我們現在的本師佛陀在當時是一個窮人,但是他求法的意樂特別強,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非常歡喜,想要得到這個法。因為特別貧窮,沒有任何供品,他想來想去:這次求這麼好的法,沒有殊勝的供養不行,不如賣自己的身體作供養。他到處賣身體,卻沒有人買,後來要回來的時候,有一個人說買,但是他的要求比較特殊:他是病人,每天要吃三兩活人的人肉,如果能滿足這個條件,可以給五兩金錢。

當時那個窮人聽到後非常歡喜,說沒問題,你可不可以先付給我錢,我要做供養求法,如果可以給我七天假,我回來以後一定給你作布施。那個人說,七天不行,一天可以。他答應了,帶着錢在佛陀面前聽法。佛陀講了《涅槃經》,但當時他比較愚鈍,其它的沒記住,只記住了一個偈頌:“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若有至心聽,常得無量樂。”記住以後,他非常歡喜,每天一邊念此偈頌,一邊割三兩肉給病人。一個月以後,病人的病好了。因為發心特別純正清淨,他的身體也恢復如初。後來他發了菩提心,發願將來成佛時,自己的名字也叫釋迦牟尼佛。大概是這樣的意思。[5]

《大般涅槃經》當中有這個公案,確實很殊勝。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為了我們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不顧一切布施自己的身體,正因為這樣,如今在人間有很多佛法的真理,我們可以隨意享用,對此,後人應該有一種感恩心。

我經常想,因緣很不可思議,當年上師如意寶如果顯現上沒有求法的苦行,我們不一定擁有今天學法的機緣。以前法王講過,《廣傳》當中也有吧,法王求法時雖然沒有像佛陀那樣割肉,但是從現在現今人的價值觀來看,也是不可思議的。

在十八九歲時,意科喇嘛讓法王去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寶。法王便跟一個道友叫土巴,他們兩人一起,晚上離家出走,往石渠那邊去。當時是特別冷的冬天,一路上,兩個人背着一點吃的,一邊乞討一邊走。從色達到甘孜,現在坐車都很遠。他們從東谷那邊過去。以前藏族人出去不是炒菜做飯,只是隨便燒個茶,吃一點糌粑。有一次在東谷一個寺院附近,土巴在燒茶,法王去寺院裡看了一下,僧人們正在辯論,法王便加入他們,跟他們開始因明辯論,結果對方輸了。法王的有些行為可能有點輕慢對方,對方不服,好幾個年輕人就拿石頭打他們。燒茶的土巴喇嘛說,憑什麼無緣無故打我們?我也想打他們。他也準備撿起石頭。法王跟他說,你不要打,我說他們了,我們兩個現在在這裡肯定呆不下去,儘快走。所以,他們兩個茶沒有喝成,馬上把茶倒掉,就跑了,那些僧人比較厲害。他們一路上一直走啊走,晚上就在露天地睡覺,沒有其他的保暖用品,不像我們現在睡覺蓋一個被子、兩個被子、三個被子,還要戴上帽子,還要開電暖器……當時,法王晚上睡覺不覺得冷,可能修了風脈明點。土巴很冷,法王就把自己的腰帶放在他身上,這樣他的身體就暖和起來了。回來以後,土巴說:一路上,晚上都蓋着法王的腰帶,才不冷。

從色達到甘孜,我們坐車都很累。尤其石渠本來條件不是很好,法王當年去的時候只有一點點糌粑,其它什麼都沒有,有時候燒一點水,在水裡面倒點糌粑。夏天只有一點點酸奶,是托嘎如意寶讓牧民供養的,想喝一碗酸奶都根本沒辦法。當時沒有什麼住的地方,法王跟幾個道友一起挖一個山洞,住在山洞裡面,就這樣在那裡過了六年的生活。現在的人很難想象,認為不可能,覺得這是一種傳說。不要說法王,我們剛來學院的時候,雖不算什麼苦行,但是跟你們相比,我們來的時候也算是一種苦行。

像這樣,前輩的佛陀、諸佛菩薩、傳承上師,他們求來的法的確不是很容易。[6]

《菩薩本行經》當中講,有一個國王想得到正法,但是當時得不到正法,他對大臣宣布:誰可以給我傳授正法,我將給大量的金錢,甚至是王位。大臣們四方打聽,後來聽說有一位婆羅門擁有正法。國王聽後非常歡喜,在婆羅門面前頂禮說:你能不能給我傳法?婆羅門說,哪有那麼簡單,我的正法也是辛辛苦苦求來的,如果你真的想求法,那你在身上割一千個洞,在洞裡供燈,這樣我可以給你傳法。

國王想了一下,無始以來在生死輪迴當中捨棄了無數次身體,這次為了求法捨棄身體非常有意義,他就答應了說:只要你傳法,我願意割肉。此時所有的大臣、采女、王妃都哭着乞求國王不要這樣做。國王安慰他們,再次說:無始以來我們在生死輪迴的漫長時日當中捨棄過無數次身體,但是都沒有實在意義,這次如果捨棄身體能求得正法,不僅對我有利,將來也可以給你們帶來光明,我一旦成佛就先來度化你們,把智慧的光芒照耀到你們身上。他們也不得不答應。接着,國王要求用各種工具來割自己身體的肉,裡面放上燈燭,倒上酥油。準備點燃的時候,國王對婆羅門說,你最好在沒點燃之前給我傳法,得到法以後,我死了也沒有後悔之心。婆羅門便為他傳: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其實就是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的四無常法。當時國王得到這個法之後開始在身上點燃火,不但沒有後悔,反而因為得到法而非常歡喜[7]。當時國王應該是圓寂了,我記得不是很清楚。

國王實際是佛陀的前世,婆羅門是提婆達多的前世,他有自己的特點,顯現上也是生生世世害佛陀。

《菩薩本行經》中講了十多個佛陀在因地時候的一些故事,都是為了求得正法。在這部經中,我們應該能得到很多偈頌,它們的價值非常崇高,是否對我們的相續有利益,就看我們能不能珍惜。剛才講到“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這樣的道理,對我們來講很簡單,但是如果佛陀沒有告訴我們,或者沒有留存下教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這樣的道理,對我們來講比較簡單,但其價值,用金錢也沒辦法衡量,用身體和壽命也沒辦法衡量。所謂的價值是一種真相,明白真相對智者來講一定會是歡喜追求的。

 

是諸非法人 少聞便厭舍

住於非法的人、孤陋寡聞的人,會厭離。

 

我昔作國王 為求四句偈 妻子及財寶 悉皆能施與

佛陀以前做國王的時候為了求四句偈,將自己的妻子、財富都布施過。

有一部經典叫《佛說妙色王因緣經》:“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因為愛的緣故產生擔憂,因為愛的緣故產生怖畏,如果沒有愛,所有的憂患、恐怖都沒有。現在很多世間的電影,他們經常用這個經文來描述一些所謂的“愛”。[8]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中比較詳細地講了國王做布施的整個過程[9],佛陀為了得到這樣的四個偈頌,將自己的妻兒做布施,還有將其它的大象等各種物質做布施。

所以,佛陀為了求得正法可以捨棄一切。

 

何有於智者 而不勤聽法 我嘗舍一切 非法之戲論

如此有意義,作為智者為什麼不精勤聽法?佛陀為了正法都這樣苦行,我們憑什麼不好好聽法?聽法以後,確實懂得了真相,認識了心的本性,超越了輪迴的痛苦,這樣的價值難道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嗎?如《正法念處經》所講:“以聞正法故,能知真法相,是故有智者,當勤聽正法。”聽聞正法的緣故,我們會了知萬法的真相。所以作為智者,應該精勤地聽聞佛法。

聽聞佛法方面,喇榮算是有特色的。在這裡,如果什麼法都不聽的人,大家不會想:這個人肯定很快樂,這個人肯定很有境界。不會這樣想。這個人不聽法的話,肯定不聽話;不聽話的話,肯定不怎麼樣。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在座的各位,哪怕是身體不太好,每天聽一節課、兩節課,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大家對聞法不要厭足,前面講“聞法無厭足”,這裡也是說應該精勤地聽法,這個很重要。

佛陀說:我會舍一切非法之戲論。佛陀曾經在因地的時候,也捨棄各種非法執着的戲論。

 

為於百千劫 難得解脫故 汝等應欣樂 志求微妙法

因為依靠這些非法的戲論,在千百萬劫當中都很難得以解脫。所以說,你們應該非常歡喜地求微妙甚深的法,求顯宗的法、求密宗的法。

求法以後,哪怕是一部經典,比如說你聽了《六祖壇經》,你自己想:我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弘揚,如果沒有找到弘揚的對境,我先自己好好修行,因緣具足的時候要弘揚,這樣真的很難得。世間的商人都特別保護自己的金銀財寶,我個人也是這樣想的,在我一生當中,一方面很重視給人講課,還有一方面很重視我翻譯的這些經論,可以說,這些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作為凡夫人,吃飯、睡覺肯定需要,但是除了這些以外,所謂的生命是什麼呢?我自己覺得我生命的部分變成了書,以後有信心、有意樂的人會重視的。比如我現在的生命不在了,那自己曾經的生命、曾經的青春、所有的精力都變成了書,也許有價值、也許沒有價值,但對眾生的損害是沒有的。對我個人而言,在我的記憶當中,我並沒有浪費很多的時間,比如說一兩個月一直散亂,應該是沒有的,儘量把自己的時間用在翻譯上、寫作上、講點課,剩下的為了自己的懺悔也做一些事情,還有一部分時間,肯定也有一些散亂,不管怎麼樣,覺得自己做的書是生命的部分,講的課也是一樣的。

在座的各位也是一樣,我們依靠生命來求法,雖然不像佛陀一樣,沒有在身上挖很多肉洞,也沒有把身體割成一塊一塊的肉,沒有這樣求法。但是在座的各位也付出了很多,有些人拋棄了家庭,有些人放棄了感情,還有些人在高原上住的話要付出很多,尤其是喘氣。我看有些道友上樓梯的時候,到了第一樓的時候,“哈、哈、哈……”(師模仿喘氣聲)到了第二樓的時候,“哈、哈、哈……”(師模仿)到了第三樓,“哈、哈、哈……”(師模仿)這樣到第四層樓的過程中要除三次垢氣,是不是?(眾笑)不知道,開玩笑。這也是我們為求法而付出。我們在座的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乞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條件不一定特別好,但是不一定特別差,但在這裡要面對很多問題,要面對高原氣候、住處等各種事情。雖然沒有付出生命,但是想要長期待,尤其是冬天待在這裡,比較辛苦,這也是求法的精神,很多道友都是這樣的。凡是以後看到路上喘氣走的,說明他的求法精神很不錯。

 

若樂於解脫 最勝功德者 世間諸事業 皆所不應問

特別喜歡解脫的、殊勝功德的人,世間各種各樣沒有意義的事業都不應該去追求、去詢問。

 

衣食無勝利 亦不證涅槃

衣服、食物,除了基本的用具以外,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也不會證得涅槃。世間各種各樣的瑣事、衣食,可能沒有什麼更多的必要。有些論典當中說,像裸體派外道,無衣,一件衣服都不用;有一些白衣,每天要求有多少件衣服——這也是不好的。按照佛教的觀念,應該行於中道。

以前很多大德都穿糞掃衣,一方面是為了節約,另一方面,這可能是修行當中的一種突破吧。以前在印度也有穿糞掃衣的習慣。法王當時在石渠求學時,條件不好,就到屍陀林把死人的衣服拿來,稍微洗一下就穿。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屍陀林的衣服很不乾淨,也許有一些會有傳染病,要是我們,連摸都不敢摸,更不要說穿。

如果我們一直貪執衣服,尤其是到了寂靜的地方、在修行的團體當中,整天耽著衣服、耽著吃的話,不是很好。不墮兩邊很重要,什麼都不穿,像裸體外道一樣不一定很莊嚴,但是每天都特別耽著,也不是很好。現在有些世間人有幾百雙鞋、幾百件衣服,這樣很奢侈,沒有必要。我們身邊有那麼多貧窮的孩子,全球有好幾千萬孩童在極度的貧困當中死亡,所以,我們享用資源時不能太奢侈,不然來世不知道變成什麼樣,應該要珍惜。

 

當稱嘆最勝 善來諸比丘 應敷座令坐 互說諸法要

應當稱嘆最殊勝的善來比丘,我們對求法要讚嘆,對衣食不應該特別讚嘆。如果看到說法比丘,我們用“善來”邀請他,鋪設座墊,讓他坐在上面,互相說一些法要,一起來分享。《本事經》:“行者集會時,應修作二事,謂寂然宴默,及說正法言。”[10]兩個人集聚的時候,可以做兩件事情,要麼一起禪修,要麼一起說法。以前阿難尊者也問,兩個人做什麼功德最好?佛陀說,一個說法、一個聽法,這是最好的。兩個人在一起時,不要一個人說過失,另一個人吵架、發脾氣,這樣是最不好的。

 

人身甚難得 隨分行白法 讀誦及禪定 汝應如是問

這個教言也很好。我們得人身確確實實相當難得,得了人身以後,應該隨着自己的緣份、隨着自己的能力儘量行持善法,要麼念咒語、要麼讀誦。有些道友比較精進,背誦、做功課、準備考試、為眾生發心等等,把自己的時間用在這方面,這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暇滿難得的人身,應該有時候觀修空性,有時候修修菩提心。我給你們引用過一個《如意寶藏論》的教證,不知道你們忘了沒有。各種各樣的善法,都可以隨着自己的緣分和信心而行持,比如說特別愛吃的人看到什麼食物都要吃一點(師模仿),這個也嘗一下、那個也吃一下。作為真正的修行人,要麼專修,要麼對每個善法都很有興趣,要這樣積累資糧。[11]

因為人身很難得,隨着自己的緣分修一些讀誦、禪定,在別人面前請教詢問、尋找真理等等,這些都要去做。而且人身是無常的,不是恆常的,我看有些道友一會身體不好、一會睡得不好。以前比較健康的人中,現在有些人說睡不着,有些人說吃不好,有些人說脊椎不好。(師問身邊人)你有沒有病?有啊?我看你還是可以的。

我們的人身什麼時候結束不知道,應該依靠這個臭皮囊多做一些善事,不要限制“這個你不能修!”不能這樣,只要身體正常,什麼吃的都可以吃,什麼善法都可以修。有些人經常愛制止別人的善行“你不能修菩提心”“你不能修出離心”“你不能念咒語”,其實只要不犯大的錯誤,善法方面應該勸別人多做。別人說“這樣行持善法,可不可以?”“好,好,善來,善哉!”應該經常讚嘆別人、隨喜別人。《前行引導文》裡面不是講了嗎?[12]དགེ་བ་ཁ་ཞོར་ལག་ཞོར།སྡིག་པ་འགྲོ་ཞོར་འདུག་ཞོར།

 

如來入涅槃 遺法當滅壞

佛陀說,如來將來會入涅槃,遺法也會毀滅。

 

比丘多放逸 樂眾棄閒靜 為飲食利養 晝夜談世話

這裡講了末法時代的事情,佛陀已經涅槃了,法也基本上滅了,那個時候很多比丘比較放逸,喜歡各種各樣的一些事情,放棄寂靜的地方,為了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論。在這裡也授記了末法時代的出家人,很多寺院裡人越來越少,聞思越來越少,佛陀圓寂以後,很多比丘行為越來越不如法,那個時候,如果有少數人如法,我們也應該尊重。

 

愚人於夢中 驚怖而漂溺 自知多毀犯 當墮三惡道

愚笨的人連夢中也是驚擾而漂溺,夢中做各種世間法而恐怖。藏譯本和隋譯本當中說[13],愚笨的人天天搞世間八法,夢中也在做;農民執着莊稼,做夢的時候也在農耕;有些人愛炒股票,夢中也在炒股票;做生意的人,夢中也在做生意。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自己也知道犯了很多戒,最終墮入三惡道當中。佛經中說:“若處憒鬧,心意不善。”如果處於憒鬧,心和意都不善,最終還是會墮落的。

 

應生歡喜心 獨處於閒寂 若在阿蘭若 志求無上道

作為修行人應該對寂靜的地方產生歡喜。藏譯本當中是,像犀牛一樣獨來獨去,不會孤獨,隋譯本當中也有犀牛的比喻,犀牛在阿蘭若寂靜的森林當中獨自走來走去,不依靠其它,真正的修行人也喜歡寂靜,志求無上道。[14]

 

不應見人過 自謂最尊勝 憍恣放逸本 莫輕下劣人

不應該觀察別人的過失,自己認為自己特別殊勝,傲慢、放逸,因為自己很傲慢的話,那是放逸的資本,會輕毀別人。不要輕毀下劣的人或者其他修行人。

 

彼於遺法中 漸次而解脫

這些下劣的人,在佛法當中,未來也會逐漸得到解脫。我們不要輕毀任何人,這個人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但實際上他們都有如來藏,逐漸會在佛法當中獲得解脫。有些人考試的時候考得不好,他們也許是裝的,顯現上考了倒數第一名,但實際上也許是文殊菩薩的化現。當然也不要故意考倒數第一名,裝文殊菩薩。不能輕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差別。

 

比丘雖破戒 深信於三寶 是則解脫因 不應見其過

有些出家人雖然破了戒律,破了別解脫戒等,但他如果深信三寶,也是解脫的因,不應該因為其某個行為不如法,就對他產生邪見。聖天論師也說:“寧毀犯尸羅,不毀犯正見。”寧可毀犯戒律,不毀犯正見,只要正見不壞,還是可以趨入菩提。看到有些破戒者,僧眾的執事、管家為了僧團的清淨不得不說過失,除此之外,那天也講了縱然親自見到過失也不能說,更何況只是推測、懷疑,這樣也不合理。即使破戒,如果沒有破正見,也不一定會墮落。《地藏十輪經》中也說:“雖破諸律儀,非永遮解脫,能舍諸惡見,當速趣涅槃。”雖然破了別解脫戒的律儀,但並不是永遠遮止解脫,並非沒有解脫的希望,如果他能捨棄惡見、具有正見,見解沒有破的話,很有可能很快獲得涅槃、獲得解脫。顯現上按照僧團的要求,破戒者不能與僧眾共住,但這是從嚴格來講的。[15]

所以,這方面我們要學會觀清淨心,破戒以後,其實也可以成為一個殊勝的福田,《心地觀經》當中也講:“雖壞淨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16]雖然破了戒,但是沒有壞正見的原因,他現在還可以名為福田僧。有些人不是特別清淨,但只要他的正見,對三寶的信心、對業因果的正見沒有毀壞的話,也是可以供養的對境。

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觀點,單從一個方面來遮止一切也有困難,因此我們需要廣聞博學,通過多方面了解佛法的甚深意義很重要。

 

摧伏貪嗔難 勿驚於放逸

為什麼呢?因為摧伏貪心、嗔心很難,不要因為有些人放逸、有些人破戒就大驚小怪。

 

余習法應爾 是故不須說 若清淨比丘 伺他人過失

其它的習氣也是一樣的,所以最好不要宣說別人的過失。貪嗔痴對每個人而言,都不是那麼簡單,有些出家人、居士,也許在威儀上有一些違犯,但只要正見沒有壞,不用特別擔心,法爾不可思議。這個人看起來瘋瘋顛顛,但也許他真正證悟了法性,有這種可能性,沒有必要經常說他人的過失。

這次學這兩部經典,最主要的內容是不說別人的過失。因為別人可能是發了菩提心的,可能是受了戒的,可能是菩薩的化現,所以說過失最終毀壞自己,來世感受痛苦,我們一定要注意。

 

是最非真實 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 當須自觀察

如果是清淨的比丘,不應該說別人的過失,說他人的過失是最不真實的,這不叫真正的修行者。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那就天天觀察自己,自己犯了錯誤就跟別人說。不說別人過失好一點。

 

求道諸比丘 舍離惡言論 常以歡喜心 獨處於閒靜

這也是很好的竅訣。求道的比丘、行人、居士,第一個,不說別人的壞話。學習這兩部經典以後,我們的惡言論能不能儘量斷掉或者減少?以前特別愛說是非,那現在想說的時候,就馬上以正知正念攝持,馬上念“嗡班匝爾薩埵吽、嗡班匝爾薩埵吽……”常以歡喜心。不要經常不開心,今天因為這件事情不開心,明天因為那件事情不開心,今天因為身體不好不開心,明天因為道友的事情不開心,這樣擾亂歡喜心,很不好的,短暫的人生當中有多少時間?獨處於閒靜,如果各方麵條件具足,為了修行,住於寂靜的地方。如果實在沒有這個條件,偶爾觀一觀自己的心。如果心觀得很好,在人群當中也可以安住寂靜,“閉門就是深山”。這樣也是很好的。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憒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閒靜。

此時彌勒菩薩白佛言:稀有,世尊,耽著憒鬧有如是無量過患,非常稀有。我們很多人可能也感到很稀有,耽著憒鬧有如此多的過失: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怎麼會有希求善法的菩薩聽聞過失以後,不樂於獨處閒靜?只要是有心的菩薩,聽到這些過患——失毀功德、煩惱增長、墮於惡趣、遠離白法,憒鬧的過失太多,怎麼會求憒鬧而不喜歡寂靜的地方呢?這裡以反問的方式結局。

這以上把憒鬧的故事全部講完了。



[1] 拓展內容【1】

對於初學者而言,阿底峽尊者說,選擇清淨的環境相當重要。因為凡夫人在沒有登地之前一定會受環境的影響,所以為了守持戒律而住在寂靜的地方、選擇清淨之地很有必要。但是,永遠都依靠外境來圓滿持戒波羅蜜多,這也是不可能的。所謂的守持戒律,應該是每個眾生的一種決心,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只是表面上不接觸任何人,自己關在房間裡,遠離紅塵鬧市及世間的凡夫愚眾,雖然作為初學者是合理的,但從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永遠都住在寂靜地方,能不能就圓滿持戒度呢?這也不一定。薩迦班智達講過:“性格惡劣的人住在寂靜的山林也會顯得異常粗暴,有智慧的人住在喧囂的大城市仍然是溫雅善良。正如森林中的猛獸也常常發怒,而鬧市裡的良馬卻非常溫順。”因此作為修行人,真正的持戒度是在心上安立的,這也是大乘經論所共許的。——節選自《入行論廣解(49)》

[2] 拓展內容【2】

《本事經》第五卷二法品第二之三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一切諸法。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雜染。二者清淨。應正觀察由一法生。所以者何。若於一法。能正守護。則於一切。能正守護。若於一法。不能守護。則於一切。不能守護。云何一法。謂眾生心。

若有於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若不能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悉敗壞。身語意業。皆敗壞故。其心即有擾濁垢穢。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無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無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亦無是處。所以者何。心有擾濁及垢穢故。譬如世間所有台觀。若一中心。不善覆蔽則椽梁壁。皆被淋漏。以椽梁壁被淋漏故。皆悉敗壞。又如世間鄰近村邑聚落池沼。擾濁垢穢。有明眼人。住其岸上。作意觀察。其中所有。螺蛤龜魚。礫石等類。行住普側。極難可見。所以者何。水有擾濁及垢穢故。如是眾生。若有於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若不能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悉敗壞。身語意業皆敗壞故。其心即有擾濁垢穢。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無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無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亦無是處。所以者何。心有擾濁及垢穢故。

若有於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若能善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不敗壞。身語意業不敗壞故。其心即無擾濁垢穢。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期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斯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斯有是處。所以者何。心無擾濁及垢穢故。譬如世間所有台觀。若一中心。極善覆蔽則椽梁壁。皆無淋漏。以椽梁壁無淋漏故。皆不敗壞。又如世間遠離村邑聚落池沼。無有擾濁及諸垢穢。有明眼人。住其岸上。作意觀察。其中所有。螺蛤龜魚。礫石等類。行住普側。極易可見。所以者何。水無擾濁及垢穢故。如是眾生。若有於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若能善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不敗壞。身語意業不敗壞故。其心即無擾濁垢穢。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斯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斯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斯有是處。所以者何。心無擾濁及垢穢故。

苾芻當知。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是故雜染清淨二法。皆依止心。從心所起。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不護於心 隨順於諸欲

恆馳散放逸 一切無不為

若善護於心 不隨順諸欲

無馳散放逸 一切皆防護

世間聰慧人 能防身語意

令不造諸惡 名真健丈夫”

[3] 拓展內容【3】

《佛子行》:“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遺忘取捨愚暗者,拋棄故鄉佛子行。”真正要聞思修行的話,最好是遠離故鄉,到一個寂靜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故鄉是一切貪、嗔、痴的來源。

具體而言,修行正法之時,如果住在自己的家鄉,

1、貪心:對父母、親友、家屬等,時時生起強烈的貪染之心,猶如滾滾沸水般翻騰不息。這種現象,在城市裡感受得尤為明顯,今天對這個人貪執,明天對那個人貪執,始終被煩惱纏縛着,想修行也沒辦法解脫出來。我認識一個居士,她經常給我打電話,也沒什麼可說的,“我今天跟妹妹過生日”、“明天跟哥哥過生日”、“後天跟姐夫過生日”……每天過生日要花很長時間,世間人彼此貪著特別可怕,根本沒有修行的機會。

2、嗔心:對嗔恨自己的人、搶奪自己財產的人、毀謗自己的人、與自己關係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熾盛的嗔恨,剎那間焚毀了自己的善根。

3、痴心:喪失如理取捨所行善法、所斷惡業的正知正念,取捨因果的智慧逐漸消失,無明愚痴在心的虛空中密布起來。

[4] 拓展內容【4】

《涅槃經》是佛教經典的重要部類之一,有大乘與小乘之分。

西晉後出現了幾種不同的大乘《涅槃經》的譯本,其中影響大的主要有三個:

一、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顯和覺賢合譯的《大般泥洹經》六卷,但該譯本不是《涅槃經》的全譯,只是譯了原經初分的前五品;

二、北涼玄始十年(公元421年)由著名的譯經師曇無讖在北涼都城涼州(今武威市)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四十卷,該譯本首次將原經的完整面目現於中土世人面前;

三、劉宋元嘉年間(公元424—453年),慧嚴、慧觀與詩人謝靈運等根據上述兩譯本進行改編的《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又稱作《南本涅槃經》。

西晉帛法祖所譯的《佛般泥洹經》是小乘經典。但在中國佛教史上,主要通行大乘《涅槃經》。曇無讖所譯的《涅槃經》四十卷本,則被稱為《北本涅槃經》。這三個譯本中,以曇無讖的譯本最為完善,對中國佛教發展影響也最大,故一般所說的《涅槃經》,一般就指該譯本。

《大般涅槃經》的內容,主要是綜合了《般若經》的“性空”說,大眾部的“心性本淨說”和《法華經》的三乘合一說,而加以進一步發展形成自己的體系。

“大般涅槃”是本經特別彰顯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脫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從經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淵深如海的大寂禪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絕對永恆無有變易,憐愛眾生猶如父母,濟度痴迷出離生死,不生不滅無窮無盡,是超出世俗的寧靜、光明、永恆、慈慧、超越的解脫的境界。

《涅槃經》經於北涼玄始十年421由曇無讖譯出,現編為40卷。由於它的來源和內容都比較複雜,有的學者考證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以致於在內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義上都產生了矛盾;有的學者甚至推測它並非出於一時一地一個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經分別流傳於中國廣大西北地區的多種小本經的合本。

《涅槃經》中如來藏學說中蘊含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樂我淨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聵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禪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深受涅槃妙有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悟。作為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載體的禪宗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吟詠,創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學意象,構成了一幅幅彰顯著涅槃詩思的意境。《涅槃經》通過對禪宗思想的影響,為中國禪林詩苑增添了高華深邃、靈動空明的篇章。

[5] 拓展內容【5】

《大般涅槃經》:善男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那由他劫,爾時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大眾宣說如是大涅槃經。我於爾時從善友所,轉聞彼佛當為大眾說大涅槃。我聞是已,其心歡喜,欲設供養,居貧無物,欲自賣身,薄福不售,即欲還家。路見一人,而便語言:吾欲賣身,君能買不?

其人答曰:我家作業,人無堪者,汝設能為,我當買汝。

我即問言:有何作業,人無堪能?

其人見答:吾有惡病,良醫處藥,應當日服人肉三兩。卿若能以身肉三兩日日見給,便當與汝金錢五枚。

我時聞已,心中歡喜,我復語言:汝與我錢,假我七日,須我事訖,便還相就。

其人見答:七日不可,審能爾者,當許一日。

善男子!我於爾時,即取其錢,還至佛所,頭面禮足,儘其所有,而以奉獻,然後誠心聽受是經。我時暗鈍,雖得聞經,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

若有至心聽,常得無量樂。

受是偈已,即便還至彼病人家。善男子!我時雖復日日與三兩肉,以念偈因緣故,不以為痛,日日不廢,足滿一月。善男子!以是因緣,其病得差,我身平復亦無瘡痍。我時見身具足完具,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是,何況具足受持讀誦。我見此經有如是利,復倍發心,願於未來成得佛道,字釋迦牟尼。

[6] 拓展內容【6】

遠離故土

16歲那一年,他聽到托嘎如意寶的尊名時,與昔日米拉日巴尊者初聞馬爾巴譯師聖名相仿,周身汗毛悉豎,淚水溢流,心中暗自思籌:無論如何一定要去謁見依止他老人家。他與同鄉土巴暗中商量一同去石渠求學,依止托嘎如意寶。可是當時母親由於久勞成疾,臥床不起,他不忍心拋下重病在身的慈母,也就暫時放下了這一念頭。到了第二年,生育養育自己的母親也悄然離開了人世,他內心十分悲傷,心想:父親英年故去,母親未到不惑之年也離我而逝,從今以後除了正法我再無有其他的依戀,我應當尋訪具相的善知識。

他料理完母親的後事,便開始打點行李,約好土巴準備啟程,剛一出門就被幾位親友擋住了,說什麼也不放他走,無奈只好回到寺廟。他想:如果白天出發,他們還會發現定會阻攔,應當在晚上走。他同土巴約好地點,夜深人靜時悄悄起來,躡手躡腳地來到與土巴約好的地方,兩人會面後一起離開故土,踏上了通往石渠的路。

第二天寺廟的僧人們發現他的床鋪上已空無一物了,只在床頭上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道:

大恩慈母今離世,內心哀痛難盡言,

深悟一切有為法,猶如閃電瞬間逝。

唯有正法之光明,方是可信依靠處,

我此拋棄故里後,奔赴他鄉依上師,

有朝一日若歸來,定以法雨利汝等。

他們看後不禁萬分悲傷……

途中的經歷

如是背井離鄉後,朝北部石渠方向步行,負載着行囊徒步行進,以此,穿行了一望無際的山巒、河流與草原後抵達,途中出現了什麼稀奇的故事,現今沒有講說之人。

然而,在經過涅扣的時候,有去了涅達吉等諸多寺院的記事,據說朝聖的順便,去了一些寺院的辯經場,對於學者們做了立量辯論,有如是等情形的個別記事。

具體地講,有一次,道友土巴正在一所寺院旁邊生火燒茶時,法王自己去了那所寺院的辯經場作了立量,而對立宗者轉了三輪,然後把對方的帽子扔在地上,再又迅速地返回土巴所在地,然後,正當他們一起喝茶的時候,一些小喇嘛手裡拿了石頭拋擲過來,法王說:“我們倆走吧。”道友土巴對於法王去辯經場後,與他們作了辯論的情況並不知道,於是咬牙切齒地說着大話:“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扔石頭,就是故意對外地人輕視和欺辱,以此挑釁,所以,明明沒做一點過錯,為什麼還這樣損惱,我發誓就算背業障也絕不會隨便走的!”法王說:“怪不得他們,我剛才跟一些學生辯論,對他們中的一位轉三輪的時候,做了一個像是欺辱的樣子,所以他們才不高興,現在我們倆趕緊走為好。”這時土巴也說:“這樣的話,是孩子的緣故,沒有可怪他們的,還是走為好吧。”他們倆迅速離開那個地方後上了路。

在那期間,他倆衣衫單薄的緣故,夜晚睡臥中,有忍着冷觸的刺痛,但自從法王把自己腰帶雙層摺疊後,扔到土巴的身上,然後再睡的話,那晚就根本沒有感受過什麼寒冷。因此,後來土巴有告訴丹波活佛說:“他是一個具有與眾不同特點的人,這以我親身感受而成立。”

求學的生活

當時不像現在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法王與土巴背着包袱,一路上翻山越嶺,忍飢挨餓,實在支撐不住,就沿途化緣充飢。歷盡了千難萬險終於抵達了目的地——石渠江瑪佛學院。

他不顧旅途勞頓,立刻去覲見上師。托嘎如意寶身材修長,體格清瘦,卻顯得十分硬朗,慈眉善目又不失威嚴,身穿陳舊的僧衣。一見到上師的尊顏,頓時生起了無比信心,一切粗大的分別念全然消失,立即上前禮拜,並默默發願:我一定恭恭敬敬終生以三喜依止上師。之後在恩師前認真全面地聽受顯密教法,尤其是大圓滿的灌頂傳承竅訣。他和普通僧人一樣一絲不苟、精進求學,住的是十分簡陋的草坯房,只能勉強容身,遮風避雨,蔽日擋寒,遇到狂風暴雨的時候就搖搖欲墜了,冬季大雪紛飛時,全部被埋在雪中像一個大雪堆一樣;無論是冰天雪地的寒冬還是酷暑炎炎的夏季,一年四季身上穿的是從屍陀林撿來的破布做成的糞掃衣;止渴果腹的是僧團中所分下來的少量酸奶,本來十八九歲的青少年身體正是需要豐富營養的時候,可法王卻僅以此果腹,就像全知無垢光尊者依止恩師革瑪燃匝求學一樣,追隨前輩高僧大德的足跡。他當時所經歷的苦行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江瑪學院的僧人看到他竟然能如此吃苦,都十分欽佩。

剛到江瑪學校時,常住僧人都不承認他的智慧。一次他與一位喇嘛關於俱舍中的一問題展開了辯論,場面越來越激烈,眾多頗有智慧的僧人群起而攻之,一致破斥他的觀點。最後法王舉出強有力的教證(即《俱舍大疏》中的依據),他們居然不承認,異口同聲說沒有此教證。於是大家當場翻開大疏,果不其然,法王的觀點完全正確,眾人不禁心悅誠服,從此對他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

歷盡苦難求正法

在江瑪佛學院期間,法王早已久聞藏地人們共稱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班瑪斯德上師(人們共稱其為觀音上師)的聖名,心裡很想去他面前求法。這一年冬天,他把自己的這一想法向托嘎如意寶一五一十地講了,上師欣然同意了。他十分高興,立即將這一好消息告訴了好友土巴。土巴喇嘛睜大眼睛吃驚地說:“上師真的開許了?”“是的,上師確實同意了。怎麼樣,你去不去?”“你要出門,我當然要捨命陪君子了。”正巧達吉、龍薩二人也要去拜見觀音上師,於是四人一同啟程前往。

由於數日連降大雪,致使整個康巴地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嚴重雪災,有的富戶牲口圈裡原有的四五百頭氂牛所剩無幾。當地的人們迫不得已遷徙到未受雪災的地方,這一帶就成了一幅“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淒涼景象了。

一路上,到處沉積着皚皚的白雪,已沒過了膝蓋。大雪依然晝夜不間歇地下着,整個視野中只是白茫茫的一片,無邊無垠,真成了銀白世界。他們四人艱難地在雪中行走着,一隻腳踩下時,要用很大力氣才能從層層的雪中拔出另一隻腳,進程十分緩慢,一天只能走兩三里路。遇到風雪交加的天氣,根本無法辨別方向,走了兩天,結果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由於長時間跋涉在雪中的緣故,他們雙腿的皮脫了兩三層,鮮血不斷往外滲,鑽心地疼痛。法王心想:世尊曾為了求四句正法而拋頭顱、灑熱血,我受這樣一點點苦算得了什麼呢?“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想到這更加堅定了信心。土巴這時有些挺不住了,他愁眉苦臉地說:“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到啊,我們乾脆回去吧。”法王鼓勵他說:“我們已經走這麼遠了,如果這樣半途而廢那就前功盡棄了,正法沒得到,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嗎?‘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才可稱得上真正的修行人。”接着又給他講了常啼菩薩求法所歷經的種種苦行。他聽後重新振作精神,昂首挺胸、神氣十足地向前走去。他們三人忍不住大笑起來,大家繼續向前行進。

他們所帶的口糧只有少量的糌粑粉,全部交給土巴安排,他對此也十分認真,不到餓得受不了實在走不動時是不會吃的。每次食用時他都一本正經地說:“糌粑兮,不多矣,我們要勤儉節約,想當年世尊六年苦行期間,兩年中吃一粒米,兩年中飲一滴水,兩年中飲食未進,我們應向他老人家學習才對。”途中他們一直以雪止渴,在十多天中未喝過一口開水,晚上只是在雪中掏一個洞睡在裡面過夜,第二天天亮時又趕路。

由於多日不見太陽喜露笑顏,大家都盼望晴天出現。哪裡想到趕上晴天更是苦不堪言,陽光照在雪上反射的光芒刺得眼睛睜也睜不開。先是走在前面那兩人的雙眼被刺傷了,後邊的二人就帶着他們走,不一會兒他們倆的眼睛又不行了,還好另兩位的視力已稍有恢復,就這樣輪番領路。土巴垂頭喪氣地說:“天還是不要睛好一點,祈禱上師三寶加持。”

次日,果然又是陰天,北風呼嘯,嗖嗖的寒風猶如刀子一樣刺入肌膚,他們凍得渾身發抖,上牙不住地與下牙相撞,口水落地馬上就結成冰。土巴凍得最厲害,後來他一直齜着牙、咧着嘴,看上去好像在笑。法王看到他這副模樣,急忙對達吉、龍薩說:“看來土巴要凍僵了,我們趕快拖着他跑,不然他很危險。”三個人一起在雪地里拖着土巴跑起來,跑了幾里路後,土巴的身體漸漸地發熱了,慢慢地也就恢復正常了,他們都很高興。

這一天,沒走多久,突然六十多頭人熊浩浩蕩蕩迎面逼來。土巴見勢不好,拔腳就想跑,另兩位試圖要用棍棒來應付。法王說:“這都不是辦法,我們應當一心祈禱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以消除它們的害心。”他們按照法王所說專心祈禱。這種方法果然奏效,人熊似乎生起了悲心,都緩緩地退回去了。

到了第十三天,居然看到遠處有一人影,他們認為那人可能是一個強盜。達吉說:“不管怎樣,總算見到了一個人,看來還是好兆頭,十幾天來我們所經過的一切地方全是渺無人煙。”傍晚,終於到了一處無有積雪的地帶,他們撿來一些樹枝,搭灶、生火、燒茶,用餐之後,美美地睡了一覺。

翌日,個個精神大振,來到了剛慧寺,問明觀音上師的所在處,午飯後徑直朝那一方向走去。經過四五個小時,他們便如願地謁見了觀音上師——班瑪斯德。法王請問了有關自己證悟境界方面的問題,觀音上師全部予以肯定,而且傳授了許多殊勝密法竅訣。那時候,觀音上師正給大眾講觀音心咒的功德,僧眾在共誦觀音心咒,同時也在傳《入行論》。他們四人在其前聽了一堂《入行論》,當時聽到:

縱戲弄吾身,或侵侮譏諷,吾身既布施,云何復珍惜?

等偈後感到收穫極大。觀音上師在稠人廣眾之中讚揚法王的功德說:“這次因托嘎如意寶的大弟子光臨,我們誦咒功德成百倍地增長了。”法王等人圓滿獲得了法要後告別了班瑪斯德上師。

行到黃河岸頭時,由於黃河水暴漲,橋梁受損而無法通過,於是準備繞道而行,走了十幾天也不能過去,最後不得不掉頭回到觀音上師那裡。法王說:“我們來時歷經千辛萬苦,現在返回也是困難重重,違緣很大。”觀音上師安慰他們說:“為求正法遭受痛苦,依此可淨除累世業障,遣除將來弘法利生事業的違緣,應當高興才是。”於是他們重新振作精神,踏上了歸途。

這時,積雪已融化,有的時候冰雪崩塌,他們就被埋在下面,很久才能爬出來。

一天,行途中,一戶人家飼養的二十多條狗同時向他們猛撲過來。另外三人嚇得不知所措,撒腿就想跑,法王鎮定自若地說:“跑不是權宜之計,你們肯定沒有狗跑得快,這樣吧,我們倆倆背對,用棍棒來自衛。”這種方法的確十分有效,狗群無法靠近他們。不久,那些狗全部被主人喚回去了,他們沒有受到絲毫傷害。

儘管土巴再三精打細算,糌粑還是吃得一乾二淨。他們兩三天沒進飲食,到了最後一天餓得東倒西歪,實在挺不下去了,只好去化緣。

法王與土巴一起去了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們許多食品並請他們進屋用餐。這時候,達吉、龍薩也向這家走來,土巴見後煞有介事地說:“你們看,那邊來了兩位戒律清淨、相貌莊嚴的高僧大德,你們應該好好款待、多多供養他們,這樣將會積累無邊資糧。”法王忍俊不已,生怕主人家知道他們是一起的,就暗中向土巴示意不要這樣說。但不知是施主看出了眉目還是無能力供齋,只是給了達吉、龍薩一點食物而沒有請他們進來。

日落時分,他們一行回到了江瑪學院。托嘎如意寶猶如倚門盼遊子的慈母一般站在門口,見到他們歸來,臉上露出笑容,招手讓法王和土巴過去。他倆興高采烈地來到上師身邊,托嘎如意寶高興地說:“我等了很久都不見你們回來,還擔心你被土巴喇嘛帶回色達去了,現在回來了就好。”說完為他們摸頂加持,接着又說:“你們能為正法這樣苦行,實在難能可貴,班瑪斯德尊者真正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能在他面前求得法要委實不易呀!”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

[7] 拓展內容【7】

《賢愚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作大國王,名為毗楞竭梨,統領各國八萬四千村落,有二萬夫人、宮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國王具大慈悲,愛民如子。

當時國王好樂正法,宣令天下:“誰能為我宣說經法,定隨他心意,滿足一切。”

有一個名叫勞度差的婆羅門,來到宮門前說:“我有大法,誰想聽聞,可為宣說!”

國王得知,喜不自勝,親自迎接,接足作禮,殷切問候,鋪設高座,然後合掌請法。

勞度差說:“我的大法經過多年四方勞苦勤學而得,憑什麼大王輕易就想聽聞呢?”

國王道:“一切所須,皆當供給。”

勞度差隨即回答國王道:“能於身上剜燃千燈用作供養,才可賜給你正法。”

國王立即答應下來,定在七天后做這件事。國王派人乘坐大象,遍告閻浮提內所有民眾:“毗楞竭梨大王為求取妙法,七天后將剜身以燃千燈。”

當時宮內的夫人、宮女、太子、大臣等紛紛雲集,哀求國王:“我等四方臣民,承蒙大王恩德,才個個獲得安樂。懇請大王為了我們,不要為一個人就捨棄生命,拋棄天下一切眾生!”

國王答道:“你們不要阻礙我的無上道心,我做此事誓願成佛,等我成佛後就一定先來度你們。”

國王決意不改,對勞度差說:“還望慈悲憐憫,先為我宣說妙法,然後再點燃油燈,因為如果我中途喪命,就無法聽聞妙法了。”

這時,勞度差便宣說了妙法:

常者皆盡 高者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皆死 

說完此偈,開始點火。這時國王生大歡喜心,心中無有悔恨,立下誓願:“我今日求法,為得無上佛道!當我成佛時,願我以智慧光明,照破眾生心中結縛着的無明黑暗。”

當時天地六種震動,欲界和色界諸天人深感奇怪,不知是何原因,紛紛從天而降。見到菩薩困苦至此,為法傷壞自身,同時哭泣,淚雨滂沱,又灑下如雨天花來作供養。

這時帝釋天來到國王面前問道:“大王,如今苦痛到極致,心中可有悔恨?”

國王說:“未曾有一絲悔恨!”

天帝又說:“現在看大王的身體痛苦得不能自持,口中說沒有悔恨,以何為憑證呢?”

國王當下立誓道:“如果我是出於至誠、心無悔恨的話,願我的身體恢復如初。”

說完此話,身體立即就恢復了。諸天人民無比高興,歡欣雀躍。

 

《菩薩本行經》:乃昔過去無央數劫。時閻浮提有大國王,名度闍那謝梨。

國王處於正殿坐自思惟:夫為智者,唯當修習智慧正法日新之益。作是思惟已,便告傍臣:命請中有智慧者為吾說法,我欲聞之。

群臣受教,遣使四出諸國,命請聰明大智慧者。

時,有一婆羅門,學問廣博,智慧第一,來應王命。

群臣白王:今有婆羅門,聰明博達來在門外。王聞歡喜即出奉迎,頭面作禮施設寶座,供施甘饌,食訖澡漱。

王語婆羅門言:久聞有德,故遠相屈,唯願大仙為說經法。

答言:我學以來積年勤苦,大王云何直爾欲聞?

王語婆羅門言:欲須國城珍寶,隨意所欲,悉當相給。

答言:我亦不用珍寶、國城、妻子、象馬,大王若能剜其身肉,用作千燈,若能爾者,當為說法,不能爾者,經法難聞。

王自念言:無數劫來喪身叵計,未曾為法,今為法故,以身為燈,甚為快善。

王大歡喜,答婆羅門言:如汝所勅,即當奉行,不敢違命。

當是之時,諸王臣民,聞之驚愕如喪父母,哀涕泣動閻浮提。……

王答謝諸王臣民夫人婇女:吾從無央數劫,五道生死壞身無數,未曾為法喪身命也。今為法故以身作燈,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為十方無量眾生,作大光明,除去眾生三毒痴冥。吾成佛時,當為汝等施慧光明照除生死,開涅槃門入安隱法。汝等莫卻我無上道心。時,諸會者皆悉默然。

於是大王即便持刀授與左右,勅令剜身作千燈處,出其身肉深如大錢,以酥油灌中而作千燈。安炷已訖,語婆羅門言:先說經法,然後燃燈。而婆羅門,為王唯說一偈言: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王聞偈已歡喜踴躍,告諸群臣、夫人婇女,皆悉受誦,即便以偈題着諸門街陌里巷,勅諸人民皆令諷誦,下閻浮提諸王臣民亦令諷誦。

……

佛言:“爾時國王者,則我身是,時婆羅門者,調達是。菩薩求習智慧,精進如是。

[8] 拓展內容【8】

一、《圓覺經》:“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

二、《雜阿含經·卷三十二》:“若無世間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患。一切憂苦消滅盡,猶如蓮華不著水。”

三、《撰集百緣經·卷四》:“因愛則生憂,因愛便有畏。能離恩愛者,永斷無怖畏。”

四、《四十二章經》:“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五、《出曜經·卷四》:“愛者眾病之首,猶如城郭,聚集人民憑地自怙,云何愛眾病之首?如佛所說,泥犁受苦,其數無量,皆由愛所造。凡在地獄受諸苦惱,皆由愛病。諸殺生者,亦由愛致。不與取、淫泆、妄語、十不善行,亦復如是。皆由愛心,造斯諸惡。”

六、《佛說解憂經》:“眾生無數,輪迴無邊,如蟻輪迴,無有窮盡。眾生貪愛,無明障閉,如陷泥中,而不能出。過去有情,輪迴往復,數不能知。比丘!所有大地之土,都聚一處,和為泥丸,大小如豆,數彼眾生無始劫來所生父、母、子、孫,每一人下一泥丸,如是泥丸下盡,父、母、子、孫數不能盡。比丘!如是無邊輪迴眾生,貪愛、無明、顛倒,陷愛欲泥中,生死輪迴,不知其數,是故令汝,學斷輪迴。”

七、《月燈三昧經》:

“貪愛淫慾甚鄙穢,能生苦惱喪天趣,

習欲之人離多聞,名為損減智慧者。

耽著愛欲為盲人,便能傷害於父母。

亦復能害持戒者,是故應當棄捨欲。”

八、《出曜經》:“淫之為病,受殃無量,以微積大,漸致燒身,自陷於道亦及他人,不致究竟,猶自飲毒,復飲他人,是故說淫不可縱!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

斷愛除其欲者,愛之為病眾患之本,以拔愛本枝葉不滋,於中自拔,永斷無餘,欲本自滅更不復生。由愛生欲流,猶如駛河,漂溺生類億千萬眾,喪其命根,不得全濟。河竭之後,眾生往來,無形傷害,是故說曰:‘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也。’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者。愛為形質,欲為枝葉,痴為潤津。若彼學人思惟妙觀,能斷此者,超越苦際,是故說曰:‘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也。’

能覺知是者,愛苦共生有,

無欲無有想,比丘專念度。

愛者眾病之首,猶如城郭,聚集人民,憑地自怙。云何愛眾病之首?如佛所說:‘泥犁受苦,其數無量,皆由愛所造。’凡在地獄受諸苦惱,皆由愛病。諸殺生者,亦由愛致,不與取、淫泆、妄語、十不善行亦復如是,皆由愛心,造斯諸惡。

九、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一者、貪珍寶物、衣被欲得多故;二者、相嫉妒;三者、多口舌;四者、作姿態淫多。以是故,墮地獄中多耳!’

[9] 拓展內容【9】《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從定起已。為諸四眾演說無上甘露妙法。時有無量百千大眾前後圍繞。諸根不動聽聞法要。時諸苾芻既見大眾身心寂靜殷勤聽法。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悲為斷疑網。如來大師無上法王。今此坐中聽法諸人。何故殷勤身心不動。聽聞妙法如飲甘露。

世尊告曰。汝等苾芻。我於往昔為求法故。敬心殷重。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彼因緣。乃往古昔於婆羅痆斯大城中。有王名曰妙色。以法化世。國土豐樂人民熾盛。無諸鬥戰詐偽怨賊。亦無病苦災橫之事。稻蔗牛羊在處充滿。亦無瓦礫荒梗棘刺。恩育兆人如觀一子。其王敬信意樂賢善。自利利人發堅固願。有慈心希大法。愍人眾愛群官。除去慳貪常為大舍。王之夫人名曰妙容。顏貌端正威儀詳審。眾德圓滿人所愛樂。其王唯有一男名端正。子年雖幼小忠孝仁慈。王所愛念無離左右。後於異時其妙色王心悕勝法。召集群僚而告之曰。我於妙法情生渴仰。卿等宜應為我詢訪。時諸大臣前白王曰。大王當知。大覺世尊出興世者方有妙法。王報臣曰。今雖無佛試為我求。時王即便以箱盛妙金寶懸於幢上。鳴鼓宣令普告四方。若有為我宣勝法者。我以金箱報其恩德。廣設音樂而慶贊之。如是詔召經歷多時。竟無一人能為說法。時王渴仰懷憂而住。

爾時帝釋。遍觀下界誰善誰惡。誰於勝因情無懈倦。遂見此王為法憂惱。便作是念。此妙色王久悕勝法。我當試之其事虛實。遂即化作大藥叉身手足異常面目可畏。來至眾中而白王曰。仁求勝法我能說之。王聞法音歡喜踴躍。告藥叉曰密跡主有妙法者。幸願為說我當諦聽。藥叉告曰。大王今者。生輕法心謂為易得即令宣說。事不應然。我身飢虛何能為說。王聞語已。尋命膳官。所有上食速宜奉進。藥叉告曰。王廚之食非我所餐。唯人熱血肉是我常食。王曰。人之血肉何可卒求。藥叉曰。王之愛子宜應見與。王聞此語便作是念。我久辛苦尋求勝法。今聞法音便成無價時端正子在父邊立。聞是語已。跪白王曰。唯願父王勿生憂惱。父之所望當令滿足。可持我身奉密跡主以充其食。王曰。汝見求法舍所愛身。善哉丈夫。隨汝所樂。其端正子即便以身奉上藥叉。藥叉受已對王大眾。分裂其身啖肉飲血。王雖見此慕法情深了無驚懼。時密跡主復告王曰。我仍未飽更與汝妻。時妙容夫人亦在王側。聞斯語已。亦同其子身奉藥叉。藥叉受已啖其血肉。復告王曰。然我飢虛尚未充足。王便白言。密跡主一子已施妻復重食。尚雲飢虛。隨意當取。我願供給無退轉心。藥叉告曰。王之自身宜與我食。王曰善哉。實不敢吝。然我身死如何聞法。今我先可聽其妙法。既受持已當即捨身。是時藥叉共王立要。即於無量百千萬億大眾之中。說勝妙伽他曰。

由愛故生憂  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  無憂亦無怖

王既聞此勝妙法已。心生慶幸歡悅無量。告密跡主曰。我已聞法如說奉持。今我此身隨意當食。時天帝釋見王為法。身心不動如妙高山。知其必當證無上覺。舍藥叉像復天帝形。信喜內充怡顏前進。一手攜子一手持妻。而告王曰。善哉善哉。是善丈夫堅裝甲冑破煩惱軍。濟度愚迷出生死海。觀斯勇猛必當不久能成無上正等菩提。汝之妻子我今相付。時王即便白天帝曰善哉善哉。天主憍屍迦。降大慈悲為善知識。已能滿我樂法之心。是時天帝於大眾中忽然不現。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於汝意云何。勿生異念。彼時妙色王者。即我身是。端正子者。羅怙羅是。妻妙容者。即耶輸陀羅是。汝等當知。我往昔時為求法故。舍所愛妻子及以已身。尚無所吝。何況余物。由此緣故。今時所有一切大眾從我聞法。專心聽受無有疲厭。又由我昔求法忘勞。今於長夜為眾說法亦無疲倦。汝等苾芻。當學於我恭敬尊重勤求勝法。既聞法已。如說修行勿為放逸。爾時諸苾芻及人天眾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10] 拓展內容【10】

《本事經》第五卷二法品第二之三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諸修行者。同集會時。應作二事。一者法言。二者宴默。

由法言故。審知有德。審知德故。便深敬信。深敬信故。便往詣彼。往詣彼故。親近供事。親供事故。求聞正法。求聞法故。攝耳不亂。耳不亂故。聽聞正法。聞正法故。於法通利。法通利故。能記持法記持法故。能觀察義。觀察義時。堪能於法。審諦思惟。堪能於法。審諦思時。便生欲樂。生欲樂已。便得勢力。得勢力已。便能稱量。由稱量故。便能決擇。能決擇故。於諦隨覺。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由宴默故。心便寂定。清淨鮮白。無有瑕釁。離隨煩惱。調順堪任。安住不動。堪能引發。能引發故。如實了知。如實知故。便能厭背。能厭背故。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已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汝等苾芻。應說上法。應了上法。若能如是。乃名真實。攝受仙幢。非眾集會。戲論語言。能正了知。諸法實相。能斷諸漏。能證涅槃。我常集會。宣說上法。了知上法。故名第一。攝受仙幢。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行者集會時 應修作二事

謂寂然宴默 及說正法言

由說正法言 及寂然宴默

知諸法實相 究竟證涅槃

汝等當苾芻 若說了上法

乃得名真實 攝受大仙幢

我常處眾中 宣說照了法

是故名第一 攝受大仙幢

若依正法幢 能說能修行

定速脫生死 至究竟涅槃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諸苾芻。於言說時。非理作意。起欲尋思。起恚尋思。起害尋思。如是苾芻。名多惡者。行慢緩者。趣向多惡為方便故。於斷於離。棄捨善軛。放逸懈怠。下劣精進。亡失正念。有不正知。不定心亂。縱任諸根。無出離見。不知出離。如實正慧。趣向惡魔。惡不善法。為諸惡魔惡不善法之所摧伏。增長一切惡不善法。若諸苾芻。於宴默時。非理作意。廣說乃至。增長一切惡不善法。如是苾芻。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訶毀。我亦於彼。常不稱讚。如是苾芻。雖得出家受具足戒。而名惡慧樂有痴人。是故汝等。應如是學。我當云何方便斷除。非理作意。方便修習。如理作意。汝等苾芻。應如是學。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言說宴默時 縱諸根造惡

不奉行我教 是愚昧痴人

故汝等苾芻 應修不放逸

離非理作意 當如理思惟

汝等若正勤 語默無放逸

不久度生死 證無上涅槃

[11] 拓展內容【11】

因此,我們獲得這樣的人身之後,要麼當一個修行人,始終觀自己的心,要麼一心一意地利益眾生。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這兩件事情,除此之外的世間瑣事,都是增長痛苦的因。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引用了一首《出離輪迴之道歌》,其中有句話是:“外觀世間行,無義痛苦因,深思皆無利,當觀修自心。”世間上各種各樣的行為,不管你搞生意也好,得地位也好,如果用智慧來觀察,都沒有什麼意義,完全是增長痛苦之因。——《入行論講記》8

[12] 拓展內容【12】

《前行引導文》節選

如今無論是行善還是造惡,主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頌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由往昔積累的福德力,如今獲得了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如果沒有求得殊勝妙法精華,而在追求今生的衣食住行和世間八法中無義虛度枉然耗盡,那麼在臨終時只能是手抓胸口,追悔莫及,那該是多麼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入行論》中說道:“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可見,今生就是決定永善或永惡的關鍵一步。我們要深深思索:如果今生沒有得到堅固地(佛果),來世也很難再度獲得這樣的閒暇人身;一旦轉生到惡趣之中,那麼根本沒有正法的光明,而且對取捨之處懵然不懂,後果只能是越來越向下墮入無邊無際的惡趣中,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必須百般努力。在觀想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加行發心、正行無緣、後行回向三殊勝來攝持。對於以上道理,我們必須屢次三番地觀修並付諸於實踐。

……

所以說,善不善的差別絲毫也不在言行舉止上,而唯一憑着自己的這顆心來定,正如前面三令五申所強調的那樣,當見到他人行持善法時,如果以清淨的心態來看待別人的一切善舉進而誠心誠意欣然隨喜,並將它的善根回向圓滿菩提,那麼你所積累的資糧絕對遠遠超過以競爭心對待他人行善或者以傲慢心想“我定要做如此善事”等等裝模作樣地行持為希求現世名譽、世間八法毒氣所充斥的廣大善法,關於這一點佛在《教王經》中做了詳細說明。恰美仁波切也說:“聽到他人行善時,若舍不善嫉妒心,並以歡喜心隨喜,佛說獲得同等福。”《匯集經》中也說:“三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因此說,這種隨喜是事半功倍的法,所以我們應當隨時隨地付諸實踐。

[13] 拓展內容【13】

A,藏譯本當中的此偈頌,見下圖藍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睡眠不動於夢中,見於耕犁及苗稼,此等凡夫知失已,向於惡道三趣生。”——《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14] 拓展內容【14】

A,藏文當中是像犀牛一樣獨來獨去,不會孤獨,見下圖首行紅線標處。

B,隋譯本:“當生歡喜踴躍已,應住樹林如犀牛,住於蘭若求樂故,於時勿見他過失。”——《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15] 拓展內容【15】

“寧捨生命不破尸羅”,尸羅是戒律,就是說我們受戒以後寧可捨棄生命,也不能毀犯我們所受持的戒律。戒律從三皈依到五戒、八關齋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密乘戒,都有個階梯;所以受戒以後寧捨生命也不去毀犯戒律。

戒律能夠保護我們的善根增長,如果毀犯戒律會讓很多的惡因、惡緣產生,最終也許遲早會失去人身。

在戒律上有一條【出家比丘不踏生草】

佛陀時代,有個比丘被強盜抓住捆在樹上,沒有用粗大的麻繩只用生草捆了一下;強盜說:

佛給出家比丘制的戒律【不踏生草】,用草綁在他們身上他就不會動,他寧願捨棄生命也不會把生草解開。

後來居士看到了把草解開,問這個比丘為什麼自己不把草解開,比丘講了這條戒律,佛非常的隨喜讚嘆。猶如“草系比丘”這樣持戒。

佛陀在因地的時候行菩薩道,有一生當中是一條威力很大的龍,如果使用神通能毀掉整個國家。這一天龍也受了八關齋戒,午睡的時候現出了原形,長長的、四隻腳、身上的斑紋特別好看。

有個獵人看到了龍,就想這個畜生的皮真好看,把它的皮剝下來一定能賣很多錢,他用刀慢慢的去剝這條龍的皮;龍想到:我受了八關齋戒,寧捨生命也不犯殺生戒(就是不破尸羅),它強忍住疼痛假裝自己死了。

因為只要它輕輕一動或者睜開眼會把獵人嚇死;而且它的威德、福德很大,動一下就會山搖地動。身上的皮沒有了,他就想把身體移到海邊進入大海就沒事了。

正準備要移動的時候,發現身上有很多的螞蟻蟲子在它身上吃肉喝血,它想:我稍微移動這些生命全部都會死掉,它強忍着任憑讓這些蚊蟲螞蟻把自己的身體吃乾淨,失去了生命。

這就是佛陀在因地的時候寧捨生命也不毀犯戒律。這個在《大智度論·屍波羅蜜品》講的。

[16] 拓展內容【16】

供僧又叫種福田,就猶如我們有種子,但沒有田地可種,就沒有糧食吃。我們施捨的善根猶如種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們播種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們有限的福報,變為無限的福海。可是,在世間有些人對供養僧眾有很多知見上的誤區,或者有些人雖然對寺院或僧眾做了一些供養後會產生很大的傲慢心等不淨念頭,很容易種下惡業。

在《蓮師傳》中,蓮花生大師曾教誡施主,供僧的因緣果報和注意事項:施主勿為貪慾縛,以供應令福田喜。於具信所供奉物,無有貪心享用後,為得圓滿菩提因,施主福田共回向,二者福德亦圓滿。施主所思若不淨,雖行善法亦罪惡。

菩薩行者於護持他人修行中,不僅開闊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無形中也成就了菩薩道業。所以,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