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四書五經 時差千年 四書五經是代表中國的思想傳承和文化道統的典籍,歷史地位相當聖經,可蘭經,不僅國人知曉 ,世界漢學界也是必讀之書。實際上,四書和五經是兩個時代的概念,名稱的出現,時隔千年。
漢朝建立於公元前206年,皇帝統一萬民思想,獨尊儒術,詩,書,禮,易,春秋被尊為寶典, 朝廷設立五經博士,五經名稱流傳開來。
南宋紀年開始為1102年,當時的儒家朱熹認為,中國的學術原典以孔子,曾子,子思,和孟子 為核心相傳,應該為典籍之主。就將他們的著作,論語,大學 ,中庸,孟子。定為儒學必讀的四書,四書五經 的名稱才開始並傳。以後他在講學過程,將重點轉到四書上面,並寫成流傳後世的四書集注,四書地位 就越來越高。
朱熹名聲也越來越高,不僅在中國,他的著作還傳到朝鮮,日本,17世紀傳到了歐洲,歐洲 也認為他是孔子以後中國的儒學的集大成者,把他學說翻譯成外文,在歐洲流傳。所以,四書 和五經概念的出現,時間差有一千年。以後四書地位突出,天下學子都以訓讀四書為主,四書五經並列的的講法已經不夠準確。
朱熹一生大起大落。他因為學問高深,曾為皇帝指定為伴讀的“侍講”。但因為參與政事, 批判南宋王朝的腐敗,反對偏安,要求反攻復國,受到政敵攻擊,誣衊他“霸占他人財產” “娶尼姑為妻”。結果他的學術被稱為偽學,鬱郁不得志而去世。身後才得到證明,在世界 範圍被認為是可和孔孟齊名的大儒。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大成者。他認為理是萬物的根源,西人認為和西方的理性有相似之處, 相當於形而上學。他關於氣的學說,被認為是指現實世界,被等同形而下的世界。由於他認為 理在氣先,西方人就認為朱子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實際上中西概念,往往似是而非。朱熹本人否定 理氣有簡單的先後區別,背後是中國的太極和混沌觀念等中國式辯證思維。理氣互相反饋,並不是 簡單的位置先後的關係。 就像西方古今流傳的BEING觀念,中文翻譯成存在,或是者,都有模糊 不清之處,還是辯證使用和理解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