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子之所以称为笼子,一是在于它的空间极有限,二是它一定是用来囚禁动物的。笼子的作用在于限制自由,约束活动范围。一个生命若是被禁锢在牢笼中,那么这个生命就不如死掉了好,所谓“生不如死”。这是人们在动物园里看动物,在监狱里看囚犯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笼子。 人们容易看见,也容易回避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笼子。但另一种笼子却是人们看不见,却又躲不掉,时时刻刻都在禁锢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思想的牢笼,精神的枷锁,风俗的约束,价值观的局限……。摆脱各种有形无形枷锁的束缚,是人们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实现个性解放的最大愿望。 但,没有束缚的社会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约束的“度”应该是多少。 当笼子太小时,鸟儿无法实现展翅高飞,翱翔蓝天的本能;虎豹只能隔着龙网默默地回想自由奔跑于山林中的旧梦……,这是真正的禁锢。 面对这种禁锢,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没有理由不去抗争,没有理由不想努力冲破牢笼,打碎枷锁,摆脱禁锢,还其本来的天赋。 而当笼子足够大,让动物在其中感到与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太大差别,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充分的自由时,动物们和人们想冲出笼子的欲望就不那么强烈了。反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时,笼子不具有太大的禁锢作用,甚至没有。它只是一个界限标示。 禁锢越多,摆脱桎拷的欲望就越强烈,“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是也。 外面的诱惑愈是大,对内部的留恋就愈少。这种动态的比较时刻都在进行着、变化着。所以,笼子的规格尺寸、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方圆规矩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将里外界限定在最佳处……。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国家规划政治制度,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
2000年10月13日于北陵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