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章讲有为法。天长地久,相对来说天长地久。相对什么?相对人寿呗。天地人。人的寿命,非常短促,如白驹过隙。那么天地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自生。天不会自己再生一个天出来,地也不会自己再生一个地出来。人呢?其实严格来讲也不算自生,自己不能生自己啊。初始是父母生, 父母生完了,后来就是自生了。每天每天地吃那么多饭喝那么多水(加上看那么多书看那么多电视电影 – 吃饭喝水是喂养身体,看书是喂养精神),就是每天每天自生 – 佛法中叫 相续。连续地存在,前前为后后之因。就是说,因为有昨天的你,你又没有被饿死打死撞死病死,那么就能有今天的你。 人为何就不能长久?因为我们太在乎这个皮囊了。做什么都要先满足了这个皮囊再说别的,意思就是把身放在第一位。当我们把身体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是一种颠倒作意,因为我们完全就忽略了意识的作用。意识,或者心识,是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其实意识应该放在前面的。但因为不安静下来我们就体会不到,所以我们的意识常常被身体被外境牵引着到处散乱,一会发怒一会发痴,我们直接把这个意识虐得遍体鳞伤,而且我们没有想到过也要给意识一些营养品(诸如无我苦空无常的认知)。然后意识就这么样一直被虐得满目苍夷。很多人其实也想有精神追求,但却求错了方向。给意识喂养的是一些很无聊的音乐影视作品,无聊书刊,那些只能让意识变得虚胖而无力。意识被饿坏损坏了,身体怎么可能不跟着坏掉?意识对于生病的作用非常大,究竟的病因是阿赖耶识带来的,暂时的病因是这一世的各种生活习惯和对于健康本身的认知 –生活习惯可修改,也由意识决定。 后其身,言外之意,有个要优先的。要优先的,就是我们的心识。把心态调整好,很多病可以自愈,甚至根本不会生病。科研结果证实乐观的人得病较少且较长寿,乐观的癌症病人生存较长。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注意这个外哦。外其身,那么相对的,什么是内?内其心呀!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一句其实大有玄机了。表面讲身心关系,实则可以扩展到菩提道心。佛陀以其广大发心而修道成佛,最终得以成就自他二利。大乘佛教的发心绝非是“我要成佛”,而是:“我要利他所以要成佛”,因为成佛之后法力无边,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可以恒时利益一切有情。不像我们现在好不容易发点心想有益于大众,结果可能啥事也办不成。成点事情难乎其难。最能够利益众生的方式,就是成就佛果,任运自成利他事业。六度万行,其实在凡夫位只是“相似”的六度万行,因为没有证悟人无我,“你我皆凡人,难免有杂念(李宗盛)”,无法行持真实胜义菩提心。当菩萨证得初地,他所能行持的利他事业已经是超乎我们的想象了,就不用提佛陀成就佛果之后的利他了。 因此,发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一个非常重要的窍诀。有之则全有,无之则全无(非大乘弟子也)。正因无私(发心利他),我们终究“成其私”--成就自利,成就佛果。这是很奇妙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