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溪 現在的本溪市之名稱源自本溪湖,本溪湖是一處位於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大堡山腳下的湖泊,當地民眾俗稱「後湖」。本溪湖面積僅15m2,號稱「世界上最小的湖」。「本溪」這一地名亦來源於此。
藏在洞穴里的本溪湖僅有15m2
這個洞穴里就藏著世界上最小的湖——本溪湖
從本溪湖所在的洞穴里向外面看 現在的本溪湖在慈航寺院內,慈航寺始建於明末,初名觀音寺,清同治七年(1868年)和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建,並改名慈航寺,現為本溪市文物保護單位。
本溪湖在清朝初年名為「杯犀湖」,因其所處的石灰岩洞上闊下窄,形狀如同犀角杯而得名;一說「杯犀」為「杯或尼屬開」(滿語音譯,意為「綿羊角」)的簡稱:傳說一牧羊女幫助當地百姓對抗旱妖,綿羊用角撞開山崖,流出聖水,形成此湖。後因「杯犀」二字過於文雅,又難辨寫,遂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根據文史工作者考察,在現今本溪市溪湖區河沿街藥王廟舊址發現一塊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石碑,碑文開篇有「盛京奉天府城東南百餘里有本溪湖」字樣,證明「本溪湖」這一名稱早在清雍正年間便已出現。此外,歷史上本溪湖曾有「北溪湖」「白西湖」「碑溪湖」「北西湖」「杯犀湖」「白西虎」等稱謂,可能與當地方言發音訛變有關。 本溪湖溶洞洞口頂部鐫刻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遼東處士高升堯書寫的「遼東本溪湖」字樣。 本溪地區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從秦朝至漢朝本溪市屬襄平縣,後屬高句麗至唐朝; 唐代屬安東都護府遼城州; 公元926年(遼太祖天顯元年),遼國滅渤海國,改其地為東丹國,公元980年(遼景宗乾亨二年)廢除東丹國,改置東京道,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道遼陽府。 1125年(金大帝天會三年),金滅遼,繼而廢道置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東京路遼陽府。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在遼陽等處設置中書行省,翌年改東京路為遼陽路,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陽行省遼陽路。 1403年(明永樂元年)設置建州衛;1409年(明永樂六年)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本溪市區。本溪縣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東寧衛。 清末始設本溪縣,隸屬奉天府。這是本溪作為地名首次出現。 (遺棄在本溪平頂山上的清朝正藍旗殘碑拍攝於2007年04月19日) 鑑於本溪地區的實際情況,盛京將軍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0月28日,上奏:“遼陽州屬本溪湖附近一帶,毗連興京、鳳凰,萬山重疊,路徑分歧,為盜淵藪,應另設知縣。”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7月籌設縣署衙門,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將遼陽州東部、興京撫民廳西南部、鳳凰廳北部地區畫出,設本溪縣建置。據《清實錄》載:“光緒三十二年十月辛卯,添設本溪知縣,從盛京將軍趙爾巽之請也。”本溪縣設置後,始屬東邊道,後屬奉天省”。 民國元年(1912年),屬奉天省東邊道。1928年後,屬遼寧省。 滿洲國政府設置本溪湖市。 1937年滿洲國實行街制,在本溪縣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設立本溪湖街。 1939年,日本殖民者以撤銷“治外法權”名義,將滿鐵附屬地歸還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滿洲國政府,原滿鐵附屬地本溪湖火車站、順山。河沿一帶併入本溪湖街。將本溪湖街、宮原一帶從本溪縣畫出,設置本溪湖市,屬奉天省。 1946年,國民政府撤本溪湖市入本溪縣,置本溪市政府、本溪縣政府。本溪縣隸屬於遼寧省。 1952年,本溪撤縣入本溪市。 1956年,復設本溪縣。 1959年,正式隸屬本溪市。 1989年9月,中國國務院批准,撤消本溪縣,設立本溪滿族自治縣。 在本溪平頂山頂俯瞰本溪市區(攝於2007年4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