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1年到1933年这段时间,厄运接连不断地袭来,几乎将外婆逼上绝境。 王爷爷去世一年后的1932年,他的哥哥(二爷)也在瘟疫中丧生。二爷一直帮东家做长途贩运的批发生意,所得收入常拿出来贴补外婆这边家用。王爷爷生前,他们兄弟俩在长安县郭杜一带共同购置了田产20亩,交于亲戚耕种。好的年景,能得到些麦子。随着二爷的离世,加上接连几年收成不好,这些钱粮的来源也逐渐枯竭。瘟疫后,渭南农村王家那边,在族长的主持下,将已支离破碎的大家庭一分为三,这边一支的家庭成员:二婆和外婆带着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这就意味着,外婆一人不但要抚养自己的两个女儿以及继子(舅舅),还要负担亡夫的嫂子和她领养的一个女孩。 1933年春节刚过,太婆突然去世。这对外婆更是晴天霹雳!太婆在,娘家就是温暖的栖身地。大姨、母亲和舅舅这三个孩子,一直都是太婆帮着照料。特别是母亲,当时才刚会走路。太婆很喜欢孩子,对这个没得到一天父爱的外孙女更是格外疼爱。听到孩子的哭声,她总是第一时间冲过去,抱起孩子,高声问:谁惹俺娃了? 太婆的去世纯属意外:由于劳累,一口痰堵住了,窒息而亡。那天家里大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太婆身上,到了晚上,才想起了不满两岁的母亲。找了多时,在卧室的床底下发现了孩子:静静地睡在地下,手里还紧紧攥着未吃完的炸麻叶。 太婆去世时才48岁,去世前刚刚得知过门不久的儿媳妇有了身孕。外婆后来总是说,太婆没能见上当年11月出生的长孙(吴三大)一面,是她老人家最大的遗憾。 太婆苦了一辈子,终日劳作,不知疲倦,没享过一天福。外婆到南方考察时给老人带回些小礼品,看到这些没见过的新鲜物品,她欢喜异常。
(1930年外婆同部分教师考察团成员在苏州)
太婆去世后,太姥爷又娶了一房媳妇,外婆的这个后妈不但好吃懒做,还有抽大烟的恶习。娘家是指望不上了,也不能再住下去了。外婆于是带着三个孩子搬出了大吉厂25号,在隔壁的曹家偏院里租了房。 雪上加霜的事还在继续发生:外婆失业了!陕西教育厅的特派员周学昌,实施所谓的清党举措,强令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寒暑假不得休息,到他组织的思想集训班受训。那时的中小学教师大都拖家带口,假期里有许多家务事要做。周的行径引起了公愤,但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只有刚烈的外婆直接拒绝:休寒暑假是我们的权益。恼羞成怒的周学昌逼迫西安第一实验小学的校长停发了外婆的聘书。 【2】 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家人的帮助,但三个孩子需要抚养,房屋租金需要交。困境中朋友们伸出了援手。经人介绍,外婆获得了新的工作职位:天禄阁小学的教员。这所学校地处北关外龙首村的西北方向,离西安南城门附近的家很远。白天无暇顾家的外婆,给孩子做了这样的暂时安排:年幼的母亲寄养在长安县杜陵旁的奶妈家。由于附近没有幼稚园,不满六岁的大姨在外婆的同学:刘韵秋刘婆婆,所带的一年级班里混。坐在最后一排,由大点的女孩管着,能学多少算多少。舅舅当时上五年级,每天带大姨上下学,中午去大吉厂巷的邻居史婆婆家吃饭。 外婆在那段时间非常辛苦,每天起早贪黑,步行三四十里路上下班(当时没有公交车),单程就需要近二个小时。双脚磨出了两个很大的茧子,加之小时候缠足落下的病疾,每天回来脚钻心地疼(这脚病折磨了她一辈子)。但三个孩子暂时都有了妥当的安排,孩子们都很乖巧懂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生活虽然艰辛,但也缓步前行,心中些许安慰。 但好景不长,新的考验又打破了暂时的平静。第一实验小学新上任的教导主任,到各班检查课堂秩序,当来到刘婆婆的班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最后一排的那个小女孩,神情紧张地坐在那里,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清;而且胆子小,不敢发言。他走过去,和颜悦色地说:小同学,你应该坐到第一排,几岁了?当他得知大姨还不满六岁时,面色依然很和善地继续说:你这个年龄应该上幼稚园。大姨小声地争辩道:书上的字我都认识,我念给你听。主任摸了摸她的头:你背诵的是儿歌。然后转过头,严肃地对刘婆婆说: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接受相应的幼稚园教育,坐到这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叫家长把她领回去吧。刘婆婆想给他解释孩子家庭的困难,主任已拉开门,快步走了出去。 没有办法,之后只好送大姨去了第二实验小学的幼稚园。学校在太阳庙门附近,离家很远。不但孩子辛苦,每天负责接送的史婆婆更是不易。她是个小脚,碰到雨雪天气,行走步履维艰。勉强坚持了一个月,最终选择退学。又让史婆婆在家看管了两个月,终于捱到了外婆放暑假。 当时大家对那个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颇有微词,外婆对他节外生枝的做法更是一肚子气。这个主任就是后来外婆的第二任丈夫、母亲的养父、严爷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