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手机的时候,总会跳入眼帘一两条心理不适的新闻:晨练归来的老人在公交车上命令年轻人让座;每天都会发生的老人们在超市里偷盗的现象;中老年人在傍晚的广场舞中肆意骚扰附近的居民等等,这些不堪入目的消息总是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群像疯子般的老人,他们不知在报复社会?还是在拥挤着有限的社会资源,为自己已经舒服的生活再非份的添砖加瓦?他们在骚乱着社会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但他们的年龄却又与以上的恶行不相匹配。究竟是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 许多观点会认为,上一代人的成长充满了物质匮乏、社会运动、一夜暴富的元素,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对待他人,说明他也很少被他人好好对待过。一时间,代际论、教养论铺天盖地的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这群老人习惯了“粗鲁”,为老不尊的老人不值得尊敬。当然这一代老人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们现在并不贫寒,每年逐步上调的退休金,使他们悠哉悠哉地可以逍遥地享受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生活他们应该充满了更多的善良和感恩。甚至做一些回馈社会的公益行动。 这使我想到了欧洲的老人们,特别生活在德奥瑞这样的西方国家里。拿着退休金的老人们总是最能施舍的人群。如果她单独在饭馆里喝杯咖啡或者享受一顿美餐,最后在给小费的时候,他们总是最为慷慨大方的那群人,有时候给的小费已经超出了她消费的金额。也许他们的小费里包含了你陪她聊天的报酬,也许他们的小费里还包含了这份美食的价值的奖励。曾经与一位在餐厅工作过的人闲聊,他说他的小费大多数是从老人手里获得的,虽然他们平时过得也很节俭,但只要是你陪他们聊会儿天,或者说上几句可心的话,老人们最后总是不会让你失望的,要知道我们这里给小费不是必须的,不像美国那样是强制消费的。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个时节也是人们最慷慨付出的时候,数不胜数的慈善机构会把捐款箱寄到家来,像环保,战争离散孤儿,为自然灾害伸出援手等等,这时候的捐款是默默的,老人们也是捐款的生力军。我认识一位老妇人,无儿无女的她每年都要拿出两万瑞郎资助那些在南亚地区失去父母的孤儿们。虽然也可以在政府的税收中获得一些减税的机会,但减去的税绝与她所付出的金额是绝不相匹配,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有时候她还会定期去探望这些受益人。看看这些孩子还有什么其他的需求,应该说她过的生活并不奢侈,她愿意把嘴边和其他方面节约下来的钱用在公益慈善上,这样也许对于她的心灵来说会是另一种享受和慰籍。 有时会觉得很无解,同样是一群老人,同样是一群或多或少从艰难岁月中走过的那些人。对待社会的回馈却是天壤之别。是素质的问题?还是道德线上的问题?还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缺失了什么东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