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人基辛格 (散文)作者:谢盛友 菲尔特(Furth)离我的家乡大约50公里,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非县辖城市,与纽伦堡构成双城。这个城市至少有三个名人,纳粹德国政治家艾伯特·福斯特,前西德总理路德维希·埃哈德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在Mathildenstraße 23。 走出火车站,往市中心方向,几百米就到达步行街,再往左边走几十步就到达他出生的房子。基辛格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他是来自洛伊特斯豪森的家庭主妇保拉(Paula,1901—1998)和一名教师路易斯·基辛格(1887—1982)的儿子。他有一个弟弟沃尔特(Walter,1924—2021),是一名商人。基辛格的家族是德国犹太裔;他的曾曾祖父迈耶·勒布(Meyer
Löb)于1817年采用“基辛格”作为自己的姓氏,取自巴伐利亚温泉镇巴特基辛根(Bad
Kissingen)。基辛格童年时喜欢踢足球。他效力于菲尔特SpVgg青年队,该队是当时全国最好的足球俱乐部之一。 1938年,基辛格15岁,为了逃避德国迫害,举家移居到纽约市。基辛格在1943年6月19日归化成为美国公民。尽管中学年代在曼哈顿北部华盛顿高地度过,但他始终保留著显著德语口音。基辛格晚上在乔治·华盛顿高中上学,白天则在一家剃须刷工厂打工,高中毕业后,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在临近的纽约市立学院用部分空闲时间学习会计。在继续工作的同时,作为兼职学生在学业上表现出色。1943年初,他的学业被中断,当时他被征召入伍美国陆军,在第970反情报军团担任德语翻译。 基辛格在1950年取得了哈佛学院的文学士学位。都市传说说他是哈佛唯一以满分毕业的人,其实他在四年级得了一个乙级,而其他人则很罕见地以满分毕业。他分别于1952年及1954年获得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他题为《修复了的世界:梅特涅、卡西尔雷及和平的问题1812—22》的博士论文,常被说为是哈佛博士论文中最长的一篇。 作为一个渴望能对美国外交政策有更大的影响的开明的共和党人,基辛格成了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支持者和顾问,后者在1960年、1964年及1968年争取成为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在1968年,当理查德•尼克松明显地会成为共和党总统提名人的时候,基辛格担任了尼克松的顾问。 在担任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基辛格制定了对苏联的缓和政策以求缓解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参与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并与苏共中央书记勃列日涅夫达成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SALT I Treaty)。 为了继续对苏联施加外交压力,在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两度秘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周恩来协商,并负责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这为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中美高峰会议铺路以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石,结束了中美两国间23年的敌对与隔阂,从而完成了战略性的外交政策转变。基辛格常被中国领导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和周恩来的会谈极度保密,1979年美国终于放弃承认中华民国,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基辛格和越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尼克松上任之前。在大选期间,他是尼克松阵营的秘密线人,曾给尼克松竞选团提供了约翰逊政府在巴黎和谈中的机密内容。1968年尼克松凭借尽快结束越南战争的口号当选了总统,并在就任伊始就开始执行所谓的越南化计划—逐渐撤走美军的同时,扶持当地的越南共和军以继续独立抵抗(北越)越南人民军和越共游击队。与此同时,基辛格在尼克松的支持下,主持了轰炸柬埔寨(当时是主权独立国家)境内的越南人民军和越共游击队目标的行动。虽然行动计划一开始是秘密进行的,然而在美国国内,消息一经流出还是激起了一片片的反战浪潮。不仅如此,轰炸行动还间接引发了柬埔寨内战。 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寿同获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以表扬他们为巴黎和平协约所作的努力。然而黎德寿以尚未达至和平为由,谢绝领奖。1975年北越军攻占南越,并建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为河内。 高中时,基辛格认识并约会了安·弗莱舍(Anneliese
“Ann”
Fleischer),但由于战争,他们一度疏远,两人于1949年2月6日结婚,当时亨利25岁,安·弗莱舍23岁。婚礼在亨利位于华盛顿高地的公寓举行,约有12人参加。婚礼仪式按照犹太教正统派举行。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于1959年,大儿子出生于1961年,但他们于1963年分居,并于1964年离婚。 1974
年,基辛格与前哈佛大学学生、纳尔逊·洛克菲勒的秘书南希·莎朗·马金尼斯(Nancy Sharon
Maginnes)再婚。基辛格的儿子大卫(David)
曾担任NBC环球电视工作室的高管,随后于2005年成为柯南·奥布莱恩的制作公司Conaco 的负责人。 2023年11月29日,亨利·基辛格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嵩寿100岁。 《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伪君子基辛格》,作者Ben
Rhodes(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认为,在全球事务上的冷血思维让基辛格在对与美国实力接近的专制国家打交道时取得了重大突破——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给军备竞赛升级降温;对中国的开放则加剧了中苏矛盾,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全球秩序,并开启让数亿人民摆脱贫困的改革。这场改革的发起人正是下令镇压天安门抗议者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这一事实本身也体现了基辛格遗产模糊黑白的本质。一方面,中美恢复邦交是“冷战”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了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对手和全球政治的威权主义领头羊,将百万维吾尔人关进集中营,并威胁入侵台湾,而台湾的地位之所以悬而未决,正是因为基辛格的政策。 文章说,就像人际关系一样,谁也不期望国家事务的处理能尽善尽美。但美国已为其伪善付出了代价,尽管这代价比战争或谈判的结果更难衡量。几十年来,美国讲述的民主故事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已经变得空洞,而“民主”一词听起来就是美国利益的遮羞布。这一切并不能归咎于亨利·基辛格一人。从很多方面看,他既是美国国家安全权力体制的缔造者,也是这一体制的产物。但他同样是一则警世故事。作者说,尽管如此不完美,但美国的存在离不开美国的故事,是它让美国成为了一个多种族民主国家,并与俄罗斯和中国泾渭分明。 https://wchns.net/2025/02/01/%e5%b7%b4%e4%bc%90%e5%88%a9%e4%ba%9e%e4%ba%ba%e5%9f%ba%e8%be%9b%e6%a0%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