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禾末的博客
  闲散 散漫
我的名片
禾末_2019W
来自: Canada
注册日期: 2019-05-29
访问总量: 184,66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关于版权的说明
最新发布
· 北京(国内)的浪费
· 北京的路,北京的桥
· 闲聊同学、同学关系、同学聚会
· 三个半小时的“自由”
· 门当户对
· 包
· 窗户纸,夫妻关系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读城漫记】
· 读城漫记——高铁游欧洲
· 读城漫记——哥本哈根的BAEST披
· 读城漫记——欧洲的廉价航班
· 读城漫记 —— 高铁游欧洲
【法研法评】
· 加拿大律师事务所业务无纸化、数
【美食心经】
· 好吃不好做的鹰嘴豆泥!
· 一碗红烧肉的无稽之谈
· 中馈之乐 —— 煮五洲,炖四海
· 中馈之乐(四)
· 中馈之乐(三)
· 中馈之乐(二)
· 中馈之乐(一)
· 煮一瓶苹果酱
· 不一样的法式煎面包 French Toas
· 种蒜
【时事漫议】
· 由“吃”说种族“隔阂”
· 你不可能不歧视
· 找寻适度
· 征收土地增值税——酝酿中的房地
· 从上海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看国内环
· 惊人的食物浪费, 我们应该做些
· 应当比较地分析、看待国内基本生
【生活随笔】
· 北京(国内)的浪费
· 北京的路,北京的桥
· 闲聊同学、同学关系、同学聚会
· 三个半小时的“自由”
· 门当户对
· 包
· 窗户纸,夫妻关系
· 忽然想写家史
· 如花地下厨
· 看急诊
存档目录
02/01/2025 - 02/28/2025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北京的路,北京的桥
   

1739625412405138.jpg

这些年,北京修了很多的路,建了很多的桥,特别是那种盘旋、复杂的立交桥。每次回国都会目睹、惊讶这些飞速的变化。
    
路拓宽了。
    
当年在海淀甘家口一带很有“名气”的、“热闹”拥挤的增光路,曾是“新疆村”的所在地。记得曾在同事的怂恿下去那里吃新疆小吃,馕、大盘鸡之类的。非常不喜欢街两边那些低矮破烂脏兮兮的如棚户一样的小摊、小店,以及被这些小店挤占的几乎无法下脚的街道。那时,增光路的两边已陆续拆旧新建了一些住宅楼,还记得我曾抬眼四望心里嘀咕,这样闹哄嘈杂的环境如何受得了。但如今,增光路已经改造成了一条清爽的四车道的马路。

还有,那条曾经小巷一样的南北走向的狭窄的白堆子路,如今是宽阔的至少六车道的主路,贯通了阜成门外大街和车公庄大街, 现在叫首体南路。原来街边的小楼、平房一拆除殆尽。

北师大、小西天一带的路拓宽了。

再早一些,西单剧场拆了,位于西单路口的天福号老店一去不返;中关村、黄庄包括魏公村一带“面目全非”。那一片有好几家书店,有一家好像叫“听松”(记不清了),记得午休时,忍着困顿,去逛过,现在早已不知踪影。
    
立交桥多了。
    
仍然记得当初西直门桥建成时,各路吐槽说其无用,不必要,三层、方圆型的回转,让人迷糊。但那时,桥下还有一些小店、报摊,可以步行游逛。
    
记得当初三元桥初建成尚未通车时,我们曾去走桥,顶着大太阳,上上下下地欣赏,赞叹那个新颖的蝴蝶翼一般的设计,以及与桥配套的绿地草坪,觉得很壮观,很美。
    
记得当初木樨地桥修成时,我们抱怨那东西横亘的水泥“怪物”挡住了我们的视野。三里河路和复兴门外大街路口,是桥。走在桥下,四顾的是水泥墩子,看不到对面的楼、店。抬头,是直压顶颅的水泥横梁,再看不到天。穿桥而行只是穿桥而过,再看不到周围的风景。让人失去方向感,找不到标志了。

还有,动物园门前的小广场没了,北京展览馆前的开阔不见了,迎面而见的是又一座立交桥。… …
    
这些变化,很难简单地用一句,好与不好来概括。
    
桥多了,显然利于疏解交通,利于车行。西三环上,永远是车流滚滚。但立交桥对于行人而言却非常不友好。比如公主坟的新兴桥的周边,曾经有那么多可看、可走的地方,如今只有桥,巨大盘环的立交桥,几乎占据了公主坟路口的所有的地面空间。站在城乡贸易中心的大门前,环视出去,是交叉错落的高架桥,是纵横交错的栏杆,让人失去勇气,去走一走看一看桥那边的曾经的熟悉。
    
我每次回去,不论去哪里,都是坐车,坐公交或者打车,在地面上,一路走,一路看,寻找那些旧时熟悉的街、景,欣赏层出不尽的新街、新景。当然感受到路宽了。街边原来的低矮凌乱的、临时搭建的小房子、小棚子被清掉了,城市干净整齐了,显得宽敞了。 但是,另一个让人未曾想到的是,由于街面的拓宽,一些曾经深“藏”于深巷之中的、拐弯抹角儿才能找到的单位、公司,突然就抛头露面了。于是,坐在车里、行在桥上,就看见了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单位,一个可以临街展示的门脸,竖挂着的通常是白底黑字的巨大的名匾,骄傲地立在被近在咫尺的立交桥挤压的狭小的空间。

街道拓宽,也使得北京城的一部分老旧城区见了天日。护国寺、平安大街、安定门内大街、锣鼓巷等等,变成了新的“老北京”,那些仿古风的新门楼,让人看了五味杂陈。相反,西四路口的那间新华书店,我上学时曾无数次去逛书、看书、买书,去年底回去时又跑去重游,却看到门柱油漆斑驳,有些微倾,不仅暗生感慨,为何不修旧为新呢?

1739625497459209.jpg

那些路,那些桥,吃掉了太多的城市空间,抹杀了城市的生机,吞噬了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灵气。

(网图)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