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郭家院子  
这是一个家庭的博客,每个家庭成员都在这里聚集...  
https://blog.creaders.net/u/3785/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郭家院子
来自: 大洋两岸
注册日期: 2010-05-09
访问总量: 789,84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来到郭家院子!
最新发布
· 不一样的思维{2篇}
· 千叶的故事
· 父亲的军靴(瑞克文 平平译)
· 我的母亲—美国第一代女兵(瑞克
· 这支笔挺管用
· 恐怖的内卷 :十分钟看清内卷如
· 大潮初起忆八一
友好链接
· 小声音:小声音的博客
· 南星子:青雀西飞竟未回
· 百草园:百草园
· 珞珈山:珞珈山的摄影园地
· 春阳:春阳的南北小店
· 牛北村:洛山夜话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love阳光:阳光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思聪老季:思聪老季
分类目录
【父亲(郭永凡)】
· 青山--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空
· 朝花夕拾忆昆明
· 关于蒋介石专机机长衣复恩的补充
· 一个平凡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 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专机机长衣复恩
· 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专机机长衣复恩
· 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专机机长衣复恩
· 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专机机长衣复恩
· 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专机机长衣复恩
【母亲(关采芹)】
· 这支笔挺管用
· 我也来说上几句
【儿子(郭小宁)】
· 无标题
· 绿色的挪威(多图)
· 挪威日记十四(组图)
· 挪威日记十三(组图)
· 挪威日记十二(组图)
· 挪威日记十一(图)
· 挪威日记之十(组图)
· 挪威日记之九(组图)
· 挪威日记之八(组图)
· 挪威日记之七(组图)
【女儿(郭爱平)】
· 不一样的思维{2篇}
· 千叶的故事
· 父亲的军靴(瑞克文 平平译)
· 我的母亲—美国第一代女兵(瑞克
· 百年封城(旧文重发)
· 始于新冠,止于新冠
· 无
· 无
· 无
· 无
【孙子(郭庆)】
· 恐怖的内卷 :十分钟看清内卷如
· 国情决定民情 走出去看中国——8
· 70后终被说服:毛泽东就是 希特
· 70后看 毛泽东——“自信”人生
· 70后眼中的海外前辈——真的服了
· 70后看改革开放——从素质到黑白
· 70后看中国算命——下一个未来
· 70后如何看中国?
· 白-猫-黑-猫(从国人的素质谈到
· 我的儿童画生涯(下篇)
【--人在美国】
· 瑞克其人(组图)
· 美国的历史小镇(多图)
· 平平的神秘花园(多图)
· 回家过年:飞回去!(图)
· 又是一年圣诞节!(组图)
· 北卡.烟山.红叶.(组图)
· 秋日@秋景(组图)
· 盘点今年的收成(多图)
· 我不是一个球迷
· 北卡的飞行表演(Air Show组图)
【--随想随写】
· 人生百味三题:疯女及其他
· 家书抵万金(附图)
· 名副其实的大姐大(图)
· 《家有帅哥》引发的连锁反应(图
· 家有帅哥(有图为证)
· 陋室铭:难忘汉口珞珈山街
· 汉口往事(多图}
· 一张70年代的婚礼清单(图)
· 回家过年:机场惊魂(图)
· 回家过年:走回去!
【--小说】
· 武汉,那一场无关风花雪月的爱情
【--纪实回忆】
· 千叶的故事
· 一个瓜尔佳后代的自叙(图)
·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说说子
· 岁月蹉跎---一个基层政工干部的
· 德阳求学记(下篇)
· 德阳求学记(上篇)
· 忆曾祖母(下篇)
· 忆曾祖母(上篇)
【--回忆纪实】
· 晒晒我的四张中学成绩单
· 生活还是快乐的----干部篇(五)
· 生活还是快乐的----干部篇(四)
· 生活还是快乐的----干部篇(三)
· 生活还是快乐的----干部篇(二)
· 生活还是快乐的----干部篇(一)
· 生活还是快乐的--工人阶级篇(下
· 生活还是快乐的---工人阶级篇(
· 生活还是快乐的----文革篇
· 生活还是快乐的----少年篇
【--随笔散文】
· 挪威日记十五---挪威,第三条道
· 绿色的挪威(多图)
· 挪威日记十四(组图)
· 挪威日记十三(组图)
· 挪威日记十二(组图)
· 挪威日记十一(图)
· 挪威日记之十(组图)
· 挪威日记之九(组图)
· 挪威日记之八(组图)
· 挪威日记之七(组图)
【--散文随笔】
· 家书上的时代记忆--岁 月 留 痕
· 远 去 的 歌 声
· 这个地球村怎么啦?——2010年天
· 造神正未有穷期----韶山见闻
· 武汉的夏
· 山 居 漫 笔
· 忆抗战初期的武汉
· 花生的故事
· 避难桥林镇
【--诗歌小说】
· 我们的方块字(诗歌)
· 寻(中篇小说)下篇
· 寻(中篇小说)上篇
【其他】
· 大潮初起忆八一
· 我们亚洲人民太有才了!!(爆笑
· 问君能有几多乐?——世界上最开
· 不听党中央又能听谁的?
· 姐姐的幸福生活(组图)
· 我们竟然还活着--了不起!
· 【纪实传送】日本311大地震,我
· 圣诞节,看看中国人如何过?(组
· 洋为中用圣诞节(外一篇)
· 品人生百味,尝酸甜苦辣(散文联
存档目录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9/01/2022 - 09/30/2022
11/01/2021 - 11/30/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8 - 12/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3/01/2018 - 03/31/2018
10/01/2017 - 10/31/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0/01/2016 - 10/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1/01/2015 - 11/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1/01/2013 - 01/31/2013
08/01/2012 - 08/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避难桥林镇
   

避难桥林镇

 

 

一九三七年夏,抗日战争的序幕刚刚拉开。父亲由南京中央军校调到成都分校去了,母亲、弟妹、曾祖母、叔爷和我仍住在南京。那年我已满十一岁,读完小学四年级,此时正是暑假。

 

我清楚地记得,八月十五日那天中午,天气闷热,人们吃过午饭摇着芭蕉扇正躺在竹床上昏昏欲睡,蝉儿也在树梢上懒洋洋地哼哼着,我和同学在院中玩“跳房子”的游戏。突然,“呜——呜——呜——”的尖利笛鸣划破了沉寂的空气。在睡眼惺忪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弄清这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刺耳的飞机呼啸声已随之而来。紧接着,“哐!哐!哐!......”一连串炸弹落地了,随即是建筑物坍塌的轰隆声......

 

如同一块巨石猛砸进平静的池水,南京城的人们象塘底的青蛙般骚乱起来。我们住的大院里顿时呼儿叫娘地乱做一片,屋外的人都往屋里跑。我们家里,母亲搂着吓哭了的弟妹打哆嗦,曾祖母合着掌不停地念佛。吓得面无人色的房东太太拉着她八岁的儿子也跑来和我们挤在一处,好象人多势众炸弹就不会光临似的。

 

“哐!哐!哐!......”又是一连串炸弹的爆炸声,门窗被震得咔咔响,土地在颤抖。

 

奇怪,十一岁的我,竟没有被吓哭,不知怎么回事,反倒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说不清的奇特感。

 

过了好一阵子,飞机声远去了,汽笛一声长鸣,宣布空袭解除,人们才嘘出一口长气,庆幸终于过了这一关。其实,前两天出现过关于空袭警报的公告,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总以为战火还不至于即刻烧到自己身边。谁知八月十三日日军炮轰了上海闸北,十五日就派出飞机袭击毫无防空设备的国民党政府首府了。

 

惊魂甫定,接着又是一片骚动,马路上,小轿车、大客车、卡车、人力车川流不息,达官贵妇、大小商家都携带财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逃命去了。平民百姓也提着大包小捆,拖儿带女投奔到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去。只有那些实在无力出走的穷苦人才眼巴巴看着别人逃难,自己听天由命。一座虎踞龙盘的石头城,一块灯红酒绿的繁华地,霎时间变成了人人逃之惟恐不及的鬼门关。

 

我家有一个远房亲戚,在江苏江浦县桥林镇出了家。母亲和叔爷商量后决定全家暂时到他的寺庙里躲一躲,等父亲从四川来信后再做打算。叔爷当即到水西门订好船,连夜收拾东西,次日天刚蒙蒙亮就登船启程了。随我们一道走的还有两个亲戚,房东太太母子三人。母亲认为患难中同舟共济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十来个人分乘两条木帆船,船不大,被一望无际的江水颠簸得象只摇篮。我第一次坐船,而且是这种小船,很不适应,头晕、呕吐。但新奇陌生的天地诱惑着我,使我顾不上难受,在我幼稚的心灵里是喜欢这种生活上突如其来的变动的。

 

约莫大半天光景,船进入长江的一条小支流。在河水里船身稳定多了,而且能看到两岸秀美的江南风光。傍晚时分,我们踏上了桥林镇码头的石级。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江南小镇,只有一条狭长的石板街,但店铺林立,还是很热闹的。我们投奔的那座寺庙离镇上还有三、四里,是个烟火兴旺的富庙,有十多个和尚。我们的亲戚是位六十多岁的主事和尚(长老),按辈分我该叫他爷爷。佛门认为收容难民免遭灾难是行善,所以他对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到来并没有感到意外,很热情地安排我们在殿堂后院厢房里住下,每日三餐和他们一样吃,早上常常是是稀饭、油条,中、晚两餐则是大米饭,自种的菜蔬,自磨的豆腐。当然,庙里都是素食,不沾一点荤腥。

 

最难得的是,这位和尚爷爷并非四大皆空的修行者,相反倒是很关心国事的。他不但订阅报纸,还在后院安上了矿石喇叭,装上一付耳机,每天都要收听新闻,在这清净无为的佛堂里也传送着抗战的音波,南京被炸他早知道了。我们虽然暂时在庙里安下身来,可一颗心还是悬着的:战局究竟怎样发展,上海能保得住吗?什么时候才能回南京?家里是否安然无恙?......大家都很关心战况,而我,一个初小毕业生,情绪比谁都高。当时的学生,从上学起就灌输抗日救国意识,一年级就教唱“日本人,不讲理,杀我同胞夺我地,小朋友,快快来,打倒日本出口气!”现在真跟鬼子干起来了,能不叫人激动吗?我恨不得和大人一样参加救亡工作,那颗尚未蒙上尘埃的童心,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是那么无私可贵!每天晚上,我老早就守侯在喇叭旁,全神贯注地收听新闻广播。那时上海市郊已经打得很激烈了,每当我听到国军胜利的消息,都不禁会手舞足蹈,有时听完还会模仿着广播员的腔调表演:“......我军英勇阻击来犯日军,在XX阵地缴获敌装甲车XX辆,迫击炮XX门,机关枪XX挺,敌军被我将士打得狼狈逃窜......”惹得和尚们都笑了。喇叭里还经常播出《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大刀进行曲》等振奋人心的歌曲。所以,我们虽在僻静的乡下,仍然能感受到抗战的强烈气氛。在寺庙侧边的公路上,也经常能看到运送士兵的军车一辆辆驶过,我总是崇敬地看着这些即将开往前线的将士,并朝他们大声唱:“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可我那时毕竟还是个孩子,虽然被卷入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激流,但庙堂的肃穆,田园的情趣,却又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口,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我是在比较富裕的官僚家庭和都市环境里长大的,从来没在庙里住过。就说正殿里那些高大的金身菩萨吧,看着就够令人恐惧的。他们有的怒目而视,有的张牙舞爪,就连那多手多目的观世音也不能给人以慈悲亲切之感。虽然大人说菩萨是保佑好人的,但我每次经过时还是不敢抬头正视他们。到晚上我更怕,和尚们早晚都要给菩萨上香、磕头,跪在蒲团上敲木鱼念经,神情是那么专注。这时我就躲在一边悄悄地看,连大气都不敢出。好象在檀香的氤氲和琅琅的诵经声中,那些泥菩萨一个个都变活了似的。

 

然而,在这寺庙里有个去处却是我的乐园,那就是后面的菜园子,我的时光在那里总是快乐的流淌。

 

到菜园去必须穿过一间堆着一叠薄板棺材的偏房,那些棺材是布施给穷人的。看着装死人的棺材令人毛骨悚然,每次我都是壮着胆子急急地穿过偏房。可是只要一进园子,我就好象进了那个“芝麻,开门!”的藏满各种珍珠宝贝的山洞。

 

菜园子不算很大,大概有两、三亩地吧。一厢厢绿得象翡翠、红得象玛瑙的辣椒;一片片饱满得象珍珠粒的青毛豆;架子上嫩绿的丝瓜、苦瓜、细长的豇豆随风摇摆;粗壮的玉米杆上结着咧开嘴的玉米棒子;拨开草丛,还可以看到躲在里面的大冬瓜、大南瓜......真是目不暇接啊!这里也是昆虫的世界:红蜻蜓、花蝴蝶、尖嘴的蚱蜢和小蜜蜂都各自快活地飞着、跳着......有什么比这生机盎然的自然景物更能吸引一个久居城市的孩子呢?这时我想象驰骋,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而忘了现实中的战火硝烟,忘了我们是来此避难的“难民”。我这边跑跑,那边看看,扑蝴蝶、捉蚱蜢,自得其乐,留连忘返。

 

大人们可不一样,他们整天忧心忡忡。本来也是,逃难的生活哪有家里舒服?寺庙的环境多么孤寂乏味,成天吃素也难以下咽......大家都盼着南京的消息。一天我同一块来的赵姑姑到镇上去看有没有我们的信,正碰上当地中学生组成的抗日宣传队在街头演活报剧,围观的人情绪活跃,三三两两议论战局,有的说国共合作了,这个仗有打头了;有的说这回不比九.一八,一两年停不了火的。

 

不久父亲来信了,要我们速去四川,于是我们匆匆离开生活了一个月的桥林。当我们回到南京乘船西上到达重庆,再到成都时,这个小镇却随着南京的陷落而沦入敌手。我想,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它也不会幸免吧。

 

从此,我再也没有机缘踏上这块土地,但是在我的记忆中,这小镇总是和我的童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那样难以忘怀。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时常想,现今的桥林镇是什么样子了呢?那座寺庙,那个园子,还有那位慈祥爱国的和尚爷爷......

 

啊,我真想重游旧地,去追寻那飘逝了的岁月,去拾回那遗落的赤子之心。

 

                              (老年大学暑假作业——回忆录之一)

 

-----选自母亲关采芹作品集《晚霞》---由美国溪流出版社出版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