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感到压力很大,有一种为“奴”的感觉,于是,什么“孩奴”、“房奴”、“卡奴”、“婚奴”等等新词汇就应运而生,这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感到了困惑和恐慌,似乎生活之路前途渺茫。同时,时下的一些现象,也让许多年轻人的父母感到无奈。
确实,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竞争,压力增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仅仅是这些,决不会让人产生为“奴”的感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依笔者分析,让年轻人产生这种感觉的因素不外是自身观念心态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现在的年轻人自主意识很强,绝大部分不愿按照父母走过的路径,安分守己地在一个地方和岗位长久地干下去。他们更愿意离开熟悉的地方,到陌生的都市去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中,少了人情世故,多了孤独感,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奋斗。交流的面窄了,自我支撑压力的能力有限,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去扛,无形之中就会产生“奴”的感觉。象原先在北京唐家岭蜗居的打工一族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很好的例证。再有就是年轻人的生活观念,超前消费、及时行乐等等,也给自身套上了为“奴”的枷锁。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接受新观念、新时尚的能力比较强,头脑也比较灵活。虽然收入有高有低,但是在追求时尚和过度消费上毫不逊色,于是有了“月光族”的称号,城市里的诱惑,吸引着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们,使他们如同飞蛾扑火般地投入其间,完全冲淡了节俭的意识。大手大脚、互相攀比、不计后果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特征。如此的观念、心态和行为,如果不是有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很难如愿的。所以,有些引人争议的行为一再出现,如宁当二奶不嫁经适男等等现象。
年轻人产生为“奴”的感觉,还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生活成本确实是增大了,除去吃穿住行的价格上涨外,各种必要的消费也在水涨船高,这些因素都不是年轻人所不能左右的,这对年轻人来说,无论是雪上加霜,在家的还能啃啃老人,漂泊在外的就只能自己面对了。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能没有“奴”的感觉那才怪哪。同时,不断的流动,也给这些年轻人增添了不安定的感觉。对工作地来说,他们是外地人或者说是乡下人,对老家来说,他们又是城市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和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难免产生两边都靠不上的感觉。要改善生活,提高质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借钱。现在的贷款名目越来越多,借贷也变成非常平常的一件事,如果哪一个年轻人没有借贷的经历,那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正是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使年轻人拼命去挣钱还帐,所以,为“奴”的感觉由心而生。
要让年轻人消除做“奴”的心理压力,不仅要靠年轻人彻底改变观念,学会科学地理财观念,理智进行消费。同时,社会环境也要进行改善。客观地说,年轻人的消费带有冲动和盲目性。当新事物出现、新诱惑当前,首先响应的是年轻一代,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即带动了消费,同时也带来了负担。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服务,必定都带有超前性和较高的价格,赶时尚虽然顺应了潮流,但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会有更先进的产品出现,所以,作为年轻一代,应该在面对新事物、新产品的时候,适当地捂紧口袋,量入为出,学会节俭,尽量储备一些备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切末崇尚月光族的豪爽和一掷千金的快感,而要从长远考虑,想法和做法都务实一点,把生活看的现实一点,这样不仅会减少做“奴”的感觉,也会感到生活中并不是消费就好,美妙的、有意思的东西还很多。
同时,社会环境也要传播些符合国情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不尚奢华、简单生活的风气,扬弃各种外来的休闲和时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切实的行动,不断增加年轻人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用充实的物质基础来改变他们这种捉襟见肘的窘况。
为“奴”的感觉不好受,这是必然的。年轻人的为“奴”感觉既有物质方面的因素,更有心理原因,单纯解决哪一方面也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只有多管齐下,共同营造进取和奉献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引导他们适应和养成新的消费观、理财关、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性认识社会现象,包容社会问题,勇敢地面对社会和生活,做“奴”的感觉才会淡化,从而从容淡定,积极投身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