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来,被称“广寒宫”的月亮是冰冷的。特别是嫦娥奔月之后,大家对月亮的印象,便是冰清玉洁了——那就是很冷的意思。许多文学作品里头,关于 冰冷的月光的描述不少,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又如李白著名的《静夜思》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看李 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连大师们也把月光比作寒霜,这月光该是多么的寒心呀! 但自从李白先生的《静夜思》里,通过冷如霜的月光把自己离乡的孤寂和离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后,冰冷的月光便一下子成 为了人们思念故乡、表达离愁的最佳借代物。同样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后两句便如是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此以后,无数望月的 诗词里,便多数和思念有关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的词《苏 幕遮》“照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遥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在一个月高风清的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刻,对于客 居异乡的人们来说,思乡之情难免驿动于心。此刻的皎洁明月,成为人们倾泻情感的最好对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苏轼先生借着酒劲,居然质问起了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正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恰好代表着人生对悲欢离合的看法,更使人们深深地对初亏的月亮充满着期待,期待着月圆之日,便是重逢之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思乡的明月虽然冷,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热忱的元素,深深地嵌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头,演变成了一种思想。即使跨过了千山万水,来到了异国他乡,这个元素依然存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明月千里寄相思”,思乡的人们从月光中得到了寄托。透过中秋时分最圆的月亮,人们寻找着和故乡重逢的机会,即使不成,也会遥遥地向远方祝福。那一刻月光如水,轻轻地抚慰着游子的心。此刻的月光不再冰冷,而是充满着人情的温暖。 事实上,月光也有温暖的时候。 特 别是月亮初升时,看圆圆的月亮借着夕阳的余晖,染成橘红色的时候,月光给人的是热情的印象。还记得那一年的中秋,在离家乡相隔万里的温哥华,在一个孤寂的 海滩上,月光带给我的温暖。同样在这个海湾上,停泊着来自故乡的海轮。圆月悬停在海轮的上空,我看着她渐渐变得冰冷,内心却感到她的温暖。这一夜,有月光 洒落在海面上,陪伴着思乡的人们,让冷清的暗夜变得温暖。 无论这月光是冷是暖,她都能把思乡的梦照亮,并温暖着思乡人的心房。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