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0,35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爱”的“本质”
   

世上最伟大的情感莫过于“爱”,最伟大的字眼也莫过于“爱”。而人世间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爱”。比如爱父母、爱子女、爱宠物、爱大自然等等、等等。形形色色的“爱”目标不同、对象不同、出发点不同、“爱”的行为方式也不同。而如此众多的“爱”是否具有某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共性”?换句话说,如此众多的“爱”是否应该具有某种“本质”上的共同点呢?本文就是通过阅读观赏文艺作品之后,我对“爱”之“本质”的“胡思乱想”。

 

在一个精神极度饥渴的寒冬,年幼的我寻觅到一本没有书皮的书,看完之后依然感觉云山雾罩。只记得其中的故事情节是小伙子罗普霍夫救了少女薇拉并与她结婚。后来,罗普霍夫发现薇拉与自己的好朋友吉尔沙洛夫产生了爱情,于是就制造了“跳河自杀”的假象,促使薇拉与吉尔沙洛夫水到渠成的自然结合……后来方知那本没有封面的书是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巨著《怎么办》。

 

通过那次阅读,我朦朦胧胧地意识到真正的爱、高尚的爱就要符合这样的理念:“爱,就是要让被爱的感受幸福”。我不知道现实生活里究竟有多少人赞成并接受这一“爱”的理念。但是,我对“爱”之“本质”的思考似乎就是从读完《怎么办》之后起步的。

 

 

都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对此,我毫无异议。只是希望在适当的时候与机会,也充分注重父爱的地位。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女子都说某孩子属于自己,聪明的判官让两个女人分别站住孩子的左右两侧,各自拽着孩子的一只手臂朝自己怀里拉。一旦孩子喊疼,首先放手的那位女子肯定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判官的理由很简单---只有亲生母亲才不忍心孩子遭罪受苦。这大概就是“爱,就要学会放手”、“爱,就是要让被爱的感受幸福”的最通俗的注解吧!

 

前不久,万维网友怡然撰写博文《父母皆祸害看中国父母教育理念的误区》,其中写道大陆“豆瓣网”上有一个七千多人的讨论小组,大部分小组成员是出生在84 年之后而父母又多为中小学教师的青少年。这个小组讨论的话题集中于一点就是如何对付父母?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过于控制与干涉了自己的自由。甚至认为“我的一生都被我妈妈给毁了”。

 

无独有偶,我在上海东方卫视的电视波士(boss)堂里看到另外一则例子。有一位担任某公司人事主管的女嘉宾曾经面试过无数80后。当她询问那些应聘者为何选择来本公司应聘时,好多80后坦诚直言是我父母让我来的。这位人事主管甚为感慨与震惊。不仅因为这些年轻人如此没有自己的主见,而且竟然大言不惭地公开表露出来......

 

从表面上看,对父母指令唯命是从似乎与扬言父母皆祸害截然相反,但其中隐藏的内在关系却发人深省。80后的家长或许是“很倒霉”的一代---长身体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长知识时遇到文化大革命;涨工资时遇到下岗退休……很多不幸的事情都被这一代赶上了。正因为80后的家长失去了太多的机遇,于是就对自己的独身子女格外的宠爱或溺爱,并以自己的经验教训去“教育”自己的子女,甚至期盼孩子去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其结果或许会导致强烈的逆反心理,或许会形成孩子自身的没有主见。

 

对此,怡然写到“父母出于爱心对子女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对子女也会造成某种伤害。首先,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永远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在心理上走不出断乳期。其次,过分地关爱孩子,也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行使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再者,毫无限度地‘爱’孩子,还会无形地助长孩子的个人中心主义,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看来,即便父母对子女的“爱”确实是出于一片真心、一片苦心、一片好心,也需考虑如何“让被爱的感受幸福”!

 

 

同样,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否也应达到“无私”与“无求”的境界呢?

 

在一篇记不得名字的小说里描写了这样一对校友。男生的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孤独寂寞,曾经想要重新成家。但这位男生与他的弟妹们都坚决反对。最后,父亲在郁郁寡欢之中很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成年之后的男生非常懊悔,觉得当初太不理解父亲,反对父亲再婚实在是出于自私与无知。

 

班里一位女生同样深爱自己的父母,同样遭遇母亲过早去世的悲剧,同样面对父亲想要再婚的处境。她采取了另外一种立场---竭力说服自己的弟弟们赞同、支持父亲再婚。她的理由是:虽然自己深爱母亲,但母亲毕竟已经去世,无法复生,而父亲还有很长的人生之路;再说,她坚信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也会希望未亡的父亲余生快乐。基于这样的理念,她说服弟弟们真心诚意地帮助父亲完婚,并与继母相敬如宾,让父亲与继母共享晚年的天伦之乐……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所谓对老人的“孝顺”,“顺”才是最大的“孝”。而所谓“顺”就是顺应、顺从老人本人的意愿。换句话来说,假如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自己的长辈,就不应该在对长辈的挚爱里参杂着过多的自我因素,而应该支持长辈按照自身的理想去追求他们所认为的幸福。还是那句话,“爱,就是要让被爱的感受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能够接受爱孩子或爱家长应该是不计回报的慷慨付出,而到了男女情爱的领域则开始信奉“爱是极端的”、“爱是自私的”、“没有妒忌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等等。我觉得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某些人对“爱”的理念持有着双重标准。

 

假如认为爱得越深妒忌心就越强,甚至认为占有欲越强就代表爱得越深,那就难免走火入魔。最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留美学生朱海洋在大厅广众之下,用刀割下自己所爱女子的头颅……他的理念或许就是我爱你,我想得到你!假如我得不到你,也不能让他人得到!

 

万维网友笑咪咪在博文《感情不投资》里这样写到,“在爱情和婚姻中应该避免将感情当成一种投资。所谓投资、投入、付出,是一种交换关系,是期待回报的。对待感情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有投资,就是说不应该有觉得自己在付出的心理,而是双方都享受这段感情……

 

我非常赞成以上的观点。无论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长辈爱,还是男欢女爱,本质都是“爱”。而“爱”的共性与本质就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而不应该对“爱”采取双重标准。母爱的无私确实伟大,而男女情爱之中的宽容与理解同样值得尊重、值得追求、值得歌颂。

 

AB同样深爱C的时候,关键应由C本人作出选择。也就是说,假如深爱对方,那么就应该努力为对方的幸福着想,而不应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更不应斤斤计较自己的付出与回报。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人的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假如自己的爱无法激发对方对自己产生爱,那么自己的爱就是苍白、软弱、无力的;假如发现对方对自己已经失去了爱,任何形式上的强迫、强制、强留都无法给对方带去丝毫的快乐与愉悦。

 

最近先后看了三出电视剧(《女人无悔》、《合适婚姻》与《灯火黄昏》),其中都有这样的情节一位年轻女子深爱某一年轻男子,但男子心里另有所爱。于是就趁男子酒醉之际将男子弄到床上。当男子醒来发现自己与该女子已经同床共眠,后悔而内疚。过后,女子又说自己已怀孕,出于道义和责任,男子被迫与女子结婚……

 

我不知道依靠这种手段而“得到”的婚姻究竟有多少爱情与幸福可言?值得幸运与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接受一些新的观念。那就是“放爱一条生路”、“爱,就要学会放手”.....

 

 

“爱”的领域非常宽泛,还有很多“爱”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但“爱”的“本质”依然存在。比如说吧,爱鸟就不应将鸟关进自家笼子独自玩赏,因为爱鸟的人应该懂得广阔的天空才是鸟的天堂;爱花就不应将公共场所的花剪下插进自家花瓶,因为爱花的人应该明白公共场所的花理应获得更多游客的观赏与赞美;爱名胜古迹就不应到处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 的字样,因为热爱古迹文物的人应该理解古迹文物的容颜何等的珍贵……

 

还有一种崇高的“爱”就是对祖国之爱、对民族之爱、对民族文化之爱。这种爱更加抽象,也更加复杂。我曾在《闲话左、右》一文里写到“同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的人看到其中的‘精华’多一些,觉得应该发扬光大;有的则看到其中的‘糟粕’多一些,觉得应该批判革新。鲁迅一辈子都在揭露中国文化里的糟粕,柏杨撰写《丑陋的中国人》来敲响民族文化的警钟!”无论是鲁迅还是柏杨都持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立场,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对中国的热爱!

 

曾经听到这样的说法,好像“海归”就是爱国,在海外定居或加入他国国籍就不怎么爱国。我觉得这里同样存在着对“爱”之“共性”的误解与简单化。爱国、爱民族可从很多方面去加以理解。比如,当祖国遭遇自然灾害时,伸出援助之手捐赠财物就是其中之一;能够放弃海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投身国家建设当然更是极其爱国的举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具备为祖国制造原子弹的才华与能力。现在好多大陆机构在招聘人员时都有严格的限制(比如年龄在35岁以下等等)。假如“海归”之后找不到合适理想的工作,甚至只能依靠国家政府发放的补助生活,那么回国恐怕只会成为祖国的负担。而假如已在国外工作多年,缴纳足够的税收,外国政府就有义务来支付退休养老金。与其由祖国政府来养着,还不如让外国政府养着。这不也是为祖国减轻人口压力、减少负担的爱国之举吗?

 

“爱国不一定归国,归国不等于爱国”。对此,网友回游海归的博文《归国不等于爱国》一文已经做了生动的阐述。我在《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一文里也曾写到“是否‘爱国’似乎并不在于身居何处,也并不取决于作者身为哪国国籍。世界早已是一个‘地球村’,推动世界文明与人类进步的任何举止,中国人民也会同样受益。而所有海外华人的创造性劳动都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当然也是对中国人民的奉献。这些‘业余作家’在海外生活,用中文写作,给华语文坛带来很多思考与信息,这不也是爱国的崇高之举吗?”

 

由此想来,我们这些网络写手们没有稿酬、没有补贴、没有奖励,不贪图自己的文章是否能上导读,真心诚意地用自己的劳动为华夏网民们提供娱乐和思考。不管是为富国强民献计献策,还是提供旅游信息或烹调食谱,都是为了让炎黄子孙生活快乐,也都是“让被爱的感受幸福”,所以都是爱国、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崇高举止啊!

 

 

年前,我观赏了电视剧《大爱无敌》。其中讲述三位大学同窗的命运和遭遇---男性同学AB都爱上了女同学C,由于一时胆怯,A在大学期间错过了向C表白情感的机会,结果导致C嫁给了B。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ABC又再度相逢。A依然深爱着C,并发现BC的婚姻已出现了严重裂痕并导致离婚。于是,A又重新开始追求C。但是,当A感觉到C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忘怀B,最后,A选择了放弃和出走……看完此剧,我不敢肯定是否“大爱无敌”,只是觉得应是“大爱无求”。

 

“大爱无求”一词是我模仿古人所言而生搬硬造的。《老子》里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意思是最完满的形象是无形无象的,最完美的声音是无音无声的。而清代的陈伯崖也曾说过“人到无求品自高”。说是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淡薄名利、淡薄金钱,在对物质享受的无所求中修养自己的德行。

 

按照我的理解,爱是一种付出与奉献,被爱才是一种获得与幸福。真正的大爱就应该不求回报、不求索取、不求私利。所以才叫“大爱无求”。

 

以上只是我对“爱”之“本质”的“胡思乱想”,如有词不达意或谬误之处,欢迎砸砖拍板!

 

 

 

初稿写于 2010年早春

完稿于   2010年夏末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