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索姆林的博客  
加拿大資訊  
https://blog.creaders.net/u/3320/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索姆林
來自: ca
註冊日期: 2010-01-11
訪問總量: 203,522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驛站
最新發布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面試技巧】
· 最後一位流氓的悲劇人生
· 做法國紅酒加韓國泡菜般的女人
· 燃情代價 > 第一章-12夢遊
· 如何判斷結束面試的最佳時間
· 論面試的成功
【燃情代價】
· 燃情代價 > 第三章-04懷疑
· 燃情代價 > 第三章-03強暴
· 燃情代價 > 第三章-02變態狂
· 燃情代價 > 第三章-01電話號
· 燃情代價 > 第二章-10紅杏出
· 燃情代價 > 第二章-09玩麻將
· 燃情代價 > 第二章-08印刷廠
· 燃情代價 > 第二章-07偷情
· 燃情代價 > 第二章-06茶樓包
· 燃情代價 > 第二章-05老女人
【加拿大之最便宜的】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日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遺失在
· 女同事故意彎腰找東西 露出胸部
· 中國5000年的婚姻搭配規律絕非空
存檔目錄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1/01/2010 - 01/31/2010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出生於1940年,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國讀者調查中,克萊齊奧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並在200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克萊齊奧的代表作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他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物時常在形式、色彩與物質的海洋中搖擺不定,人和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後期作品,諸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等,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着自然與人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宏觀與微觀的探索。

2007年 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是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並幾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這位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國人。在萊辛5歲時她全家遷往羅得西亞,此後20餘年家境貧困。她15歲時因眼疾輟學,在家自修。16歲開始工作,先後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等等。她青年時期積極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曾一度參加共產黨。榮辛曾兩次結婚並離異,共有3個孩子。1949年她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兩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為題出版,使萊辛一舉成名,它以黑人男僕殺死家境拮据、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為題材,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即《瑪莎·奎斯特》(1952)、《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被陸地圍住的》(1965)以及《四門之城》(1969)——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這期間她還完成了一般被公認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筆記》(1962)。《金色筆記本》(The Golden Notebook)最為知名。那部小說敘述了青年女性經歷作情人和母親的故事,曾被全球數百萬人當成女性獨立的教課書。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來仍不斷有新作問世。像《簡·薩默斯日記》(1984)和《好恐怖分子》(1985)一類作品,就題材和風格而言,似是對作者早伍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6月7日出生於伊斯坦布爾,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1974年開始其寫作生涯。1979年寫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並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為了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稱,是其本人最鍾愛的作品;

2006年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在中國最常見的譯名為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1952年6月7日出生於伊斯坦布爾,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1974年開始其寫作生涯。1979年寫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並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為了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稱,是其本人最鍾愛的作品;2006年10月12日奧爾罕·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07年1月7日,奧爾罕·帕慕克受邀主編伊斯坦布爾的自由派日報《Radikal》一天,化觀點為文章,表達對本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關切。同年5月16日,奧爾罕·帕慕克作為該屆評委會成員出席嘎納電影節,並走上紅毯。2008年5月21日,帕慕克開始了其在中國的十日行程。文學評論家把帕慕克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稱他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其作品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在眾多國家和地區廣泛流傳。

2005年 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

1930年10月10日,哈羅德·品特生於倫敦東部哈克尼一個猶太人的家庭。他的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下度過的,這些都對他後來的創作產生了潛在的影響。1948年,品特曾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進行過短暫的學習。1950年他開始寫作,曾出版其詩作;並以藝名大衛·巴倫(DavidBaron)登台演出。1957年,品特寫出了第一個劇本《房間》。正是在這部劇作中,品特植入了日常生活背後的恐懼以及荒謬。近50年後,即2005年,瑞典皇家文學院授予哈羅德·品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成了專業作家後的品特有時仍參加演出或擔任導演。品特早年深受荒誕派戲劇代表人物塞繆爾·貝克特的影響,後來兩人更成為深交。他積極進行新的戲劇實驗,向英國的戲劇傳統挑戰,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注目。這些劇的情節往往把一些無傷大雅的情況,逐漸變壞成荒誕的局面,劇中人物的行為有時令觀眾、甚至劇中其他角色費解。品特的作品新穎精煉,形式多樣,有獨幕和多幕舞台劇,也有電視劇和廣播劇;早期主要作品有《房屋》(1957)、《送菜升降機》(1957)、《生日晚會》(1958)、《看管人》(1960)、《侏儒》(1961)、《搜集證據》(1962)、《茶會》(1965)、《歸家》(1965)、《昔日》(1971)和《虛無鄉》(1975)等。其中三幕劇《看管人》曾於1960年作為最佳劇本贏得晚會標準戲劇獎和紐約報紙同業公會的專欄獎,可以說是他最成功的劇作之一。兩幕劇《歸家》1967年獲百老匯劇評家獎。上世紀70年代起,品特有更多機會導演,並成為了國立皇家劇院的副導演。該時期他的劇作篇幅逐漸變得短小,更為政治化,看起來像某種寓言。同時,作品開始具有明顯的左派傾向,對充斥世界的不公正境況進行了嚴厲抨擊,他的激進言行也常見於英國媒體。可以說,品特這時的風格已從荒誕派逐漸向政治戲劇過渡。品特是個崇尚人權和反戰的作家,他曾公開反對北約空襲塞爾維亞。並曾與其他名人因伊拉克戰事,要求彈劾首相貝里雅,指責其為“戰犯”,並稱美國為“一個被許多罪犯治理的國家”。2003年,品特出版了一部詩歌選集《戰爭》,表達了他對伊拉克戰爭的強烈抗議,次年因這部詩集獲得了威爾弗雷德·歐文獎。“你的腦袋卷進沙里/你的腦袋是泥土的池塘/你的腦袋是塵埃中的一個污點/你的目光已經熄滅而你的鼻子/僅僅嗅到死者的臭氣/而所有死亡的空氣都活着/伴隨着美國上帝的氣息。”今年3月,品特宣布他已決定終止自己的劇作生涯,集中精力於政治活動,2000年的劇作《慶典》當屬他的封筆之作。這位被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一生獲獎無數,其中還包括奧地利文學獎、莎士比亞獎、歐洲文學大獎、皮蘭德婁獎、大衛·科恩大不列顛文學獎、勞倫斯·奧利佛獎以及莫里哀終身成就獎等。此外,他還有14個大學的榮譽學位。

2004年 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1946年生於奧地利施蒂里亞州的米爾茨楚施拉格。她的父親具有捷克與猶太血統,是位化學家,母親出身於維也納名門旺族。耶利內克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八孔長笛,後來她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在音樂學習的同時,她還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戲劇和藝術史。從年輕時起,耶利內克就開始創作詩歌,1967年發表了處女作《利莎的影子》。由於她與學生運動有接觸,她的作品中展現出對社會的批評口吻。1970年,她完成了諷刺小說《我們都是騙子,寶貝!》,這一作品與其隨後完成的另一部小說在語言上都充滿叛逆的特點,直指流行文化及其標榜的虛假的美好生活。上世紀70-80年代,耶利內克撰寫並發表了三部小說——《做情人的女人們》、《美妙的年代》和《鋼琴教師》,征服了德國讀者。其中,《鋼琴教師》於2001年被導演麥克爾·漢內克搬上銀幕。10月7日,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獲得了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她最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當屬小說《鋼琴教師》,2001年這部作品被搬上銀幕。主要作品有:《孩子,我們是誘耳》(1970年)、《米歇爾》(1972年)、《追逐愛的女子》(1975年)、《排除在外的人》(1980年)、《鋼琴教師》(1983年)、《情慾》(1989年)、《死者的孩子們》(1995年),劇本《娜拉離開丈夫後發生了什麼或社會中堅》(1979年)、《城堡劇院》(1985年)、《病和現代婦女》(1987年)、《雲、家園》(1988年)等。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會批判鋒芒,特別是揭露在現代男權社會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殘。他曾經獲得過多種獎項,1998年曾榮獲德語文學的最高獎:畢希納文學獎,2002年獲海涅獎和柏林戲劇獎,《鋼琴教師》拍成電影后獲得電影大獎。創作評價: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作品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出發,回顧歷史,尋找自我,發現自我,表現女性的人格和個性。她反對男權統治,男性話語禁錮了女性的發展,女性在兩性關係中總是處於受壓抑、被損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這種表面繁榮昌盛和美好下掩蓋的人性醜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壓抑,被禁錮狀態下人性的變態和扭曲。因為驚世駭俗的寫作使她成為媒體關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極大反響。她時而因為作品中太直接表現階級分析和唯物論觀點而被看作過於激進;時而因作品中的兩性關係描寫被指責為有傷風化。她被媒體稱為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卻又不被一些女權主義人士認同。她除了小說外還寫了不少戲劇,但是有的劇作卻被維也納的劇院禁止上演,只是近年來才解禁,耶利內克本人也成為引起劇壇重視的當前重要的劇作家之一。

 2003年 南非作家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

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1940年出生於南非的開普敦,1960年移居英國,在那裡幹了幾年電腦編程員的工作。隨後,他移居美國學習文學,並在完成學業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文學。1984年,庫切成為南非開普敦大學英語文學教授。他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現供職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庫切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並在1980年出版使其在國際文壇一舉成名的小說《等待野蠻人》。其主要作品還有《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和《恥辱》等。據瑞典文學院介紹,庫切的作品主要描寫的是種族隔離下人們的生活。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對所塑造的人物進行了非常透徹的心理刻畫。瑞典文學院發表的新聞公報說,庫切所創作的小說結構巧妙,對話含蓄,觀點鮮明。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審慎的懷疑論者,在其作品裡無情地鞭撻了西方文明的殘酷理性主義和虛偽的道德觀。

 2002年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凱爾泰斯

凱爾泰斯·伊姆萊,1929年11月9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裔的普通市民家庭。1944年,14歲的凱爾泰斯被投到德國納粹設在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後又被轉到了德國境內的布亨瓦爾德集中營,直到1945年被蘇軍解放。1949年在布達佩斯《火花》報社開始了最初的記者生涯,1953年開始自由撰稿人的寫作生涯。先後寫過三部音樂輕喜劇,並獲得成功。六十年代初,開始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命運無常》。1975年,以自己少年時代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自傳體小說《命運無常》經過了近十年的輾轉努力,終於得以出版。六七十年代,翻譯了大量的德文作品,其中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等。1977年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尋蹤者》和《偵探故事》,之後相繼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哭禱》,中篇小說集《英國旗》,日記體文集《船夫日記》及《另一個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語言》與電影劇本《命運無常》等。曾獲德國布萊登圖書大獎,匈牙利最高國家文學大獎——科舒特獎,德國語言與詩歌學院一等獎,萊比錫書展大獎,德國國家最高文藝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 移民作家維·蘇·奈保爾。

維·蘇·奈保爾(1932- )年生於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1948年畢業於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學校。1950年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畢業後為自由撰稿人,曾為BBC做”西印度之聲”廣播員並為《新政治家》雜誌做書評。1955年在英國結婚並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廣泛遊歷。 主要作品:小說:《神秘的按摩師》(1957),《埃爾韋垃的選舉權》(1958),《米古埃爾街》(1959,獲毛姆獎),《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斯通先生與騎士伴侶》(1963, 獲霍桑登獎)、《效顰者》(1967,W.H.史密斯獎)、《黃金國的失落》(1969)、《在一個自由國家裡》(1971, 獲布克獎)、《游擊隊員》(1975)、《河灣》(1979)、《到達之謎》(1987)、《世途》(1994)、《半生》(2001)非小說:《中間通道》(1962)、《黑暗地區:印度親歷》(1964)、《過分擁擠的奴隸市場》(1972)、《印度:受傷的文明》(1977)、《剛果日誌》(1980)、《伊娃·庇隆歸來》(1980)、《在信徒中間:在伊斯蘭地區的旅行》(1981)、《尋找中心》(1984)、 《南方轉彎》(A Turn in the South, 198)《印度: 百萬反叛》(1990)、《選擇無家可歸》(1994)《孟買》(1994)、《難以置信》(1998)、《父子之間》(1999),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