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矛盾論 (一九九三年作於新疆勞改隊) |
| 矛盾論 (一九九三年作於新疆勞改隊) 一 中國有一支矛,燕人張飛的丈八蛇矛, 瀏陽河畔,神農一塊鎮紙的精鐵鍛造。 世世代代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千年得道。 舉著矛,貧困的農村包圍了無數城堡; 挺著矛,飢寒的鄉民戳穿了多少王朝。 我想起了陳胜、吳廣以及閃爍的紅燈照; 想起了孫悟空、秦始皇,還有怀素狂草; 想起了華山天險和那錢塘江上的怒潮; 想起了公元一九四九年城樓上那聲長嘯。 矛,並不僅僅象徵中國造反的烈士強豪, 而是翱翔于華夏九天的一種理想和驕傲, 一種亢奮的生命特質、一種激越的目標。 矛,頎長,頂天立地,欲與天公試比高。 百戰之後,出汗坐定,卻很容易患感冒。 躺著看許多古書,不知覺襲來陣陣寂寥, 好象有人竊竊私語,說俺老矛已經衰老, 還不會過日子,一點比不上飯勺和鐵鎬。 矛首先怀疑那些筆,沙沙作聲滿紙牢騷, 現代有鋼筆、鉛筆;古代有羊毫、紫毫。 這天下老矛打下,決不許新筆舊筆聒噪。 其實,矛和筆也有相似之貌,相通之妙, 細而長,堅而直,執其一端威力可不小。 但矛情願喜歡刀,如梁山好漢使的朴刀。 矛比刀絕對的長,所以不怕刀兒尾巴翹, 刀對矛也十分忠,為了保住自己烏紗帽; 筆卻自由靈活,妙筆生花,花開百般嬌, 看花了眼,老百姓會不會嫌棄俺刀和矛? 有花便有樹,止不住樹長得比矛還要高; 矛几番大怒,終于拍案而起一張大字報, 不准筆們修正主義,資本主義歪門邪道, 教導七億子民練武又習操,個個逞英豪。 想來想去這樣危險小,血色江山萬年保, 鬥來鬥去筆們被刀矛削折,甚至火裡燒, 大家一齊叩頭喊萬歲,誰也不想被燒焦。 矛最得意事,炸了原子彈,進了聯合國, 此彈乃矛家嫡傳,發揚光大鎮國之寶, 長長尖尖,一怒萬國皆廢,一代天驕。 有了它,諸位聯合國先生,誰敢小瞧? 或許矛無意解放全人類,領共產風騷, 只望與機關槍平起平坐,他在叢中笑, 可洋人說︰啍,無非是根老式中國矛。 矛之中國,中國之矛,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二 中國有一面盾,最大的盾是萬里長城。 峨嵋山下,黃帝一小瓶五色神土摶成。 盾比矛矮,卻比矛沉,顯得敦實方正。 挽著盾,中國淵源流長的道統得以保存, 倚著盾,華漢與四方夷狄八面風雨抗衡。 我想起了勾踐,以及伍子胥的白髮森森, 想起了幽深的敦煌經卷,痴情的紅樓夢, 想起了中醫學說,嘆為觀止的皇宮烹飪, 想起了那次九死一生,以柔克剛的長征。 盾,並不僅代指某類政治現象或哪個人, 而是浸潤于炎黃東方的另一種文化精神, 一種功利哲學,一種韜略的藝術化進程。 盾很沉著,擅長橋牌,慣於棉裡藏針, 因此才有几次三番東山再起旗鼓重整。 盾早就不滿矛,比清皇帝還跋扈專橫, 天天階級斗爭不如六畜興旺五谷丰登。 於是皇城重新設計,四面開大大的門, 城中心塑一個高高的金雞,勤勉司晨, 老百姓進進出出,如釋重負如沐春風, 有人唱歌有人吟詩,齊贊頌浩蕩皇恩。 有一天孟姜女說︰門越來越大何必要城? 這話有點出格,有點自由化,簡直忘本, 沒有城哪來盾?拆了城怕後人丟了靈魂, 盾越想越不對頭,香煙燒了一根又一根, 火起來干脆把門關了,可裡外有人敲門; 要制止敲門,又要搬矛,說出去太寒磣, 難道盾沒本事,到底還要請回矛這凶神? 終於他下結論︰門沒開錯,但不能沒城, 留住城對得起祖先,開了門對得起后人, 左、右都要反對,百年後隨你們去折騰。 這番話似乎很深沉,很真眨埠苤姓 結論有了,中國特色的問題卻越發生猛, 畢竟中國人太多,門總顯小,城總覺悶。 比如西方來了頭大象,左進右進卡住身。 議論紛紛﹕豬狗都可以進,為何象不能? 許多人提意見是因為空氣裏有太多灰塵, 還有官太貪,價太高,以及茶葉蛋等等, 一時間大家都上街,大聲嚷嚷小聲啍啍, 不僅對城門發火,還捎帶了我們盾大人。 嚴重的是大學生背后還有他的故舊門生, 關漢卿和王安石聯手,還有直性子的魏徵。 孰可忍孰不可忍,老頭儿氣呼呼發了狠。 盾不是矛屬進攻性武器,但總也算兵刃, 矛一動非死即殘,盾也能把人砸扁砸暈。 突然,盾象裝甲車一樣瘋狂地衝進人群, 許多人死,許多人哭,許多人逃出了城。 過後盾靜下來,還戒了煙,一個勁發愣, 過後盾也想:門越來越大,早晚擠掉城。 時間一年年逝去,風雨中傳來半夜鐘聲, 那個金雞拍拍翅膀,掙扎著要飛出古城。 中國之盾,盾之中國,千秋功過自有后論。 三 矛,突兀一支,天為一,陽剛之精, 盾,正反二面,地為二,陰柔之純; 矛指著蒼天,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先發制人,承天景命,元亨利貞; 盾挨著赤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後發制胜,思深取慎,含章可貞。 矛利乎?盾堅乎?誰都知這個寓言, 言甚簡,意甚駭,誰解答這個方程? 矛長憶,盾猶存,永遠離不開這矛盾。 從矛到盾,印証中華帝國的心路歷程, 周行不殆,成就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元辨証,揭櫫東方智慧的絕代頂峰。 不事革命,不尚帝尊,惟有民主憲政。 儒學為体,科學為用,庶几乎可大成。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法治為之根本。 誰能掌握陰陽兩儀之法輪?唯有聖人。 聖人者誰?先哲孔孟,惟惜鴻裁未真。 後顧茫茫,天地悠悠,獨愴然而涕陳。 鳴夫,「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聞!」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