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朱镕基与温家宝:搞经济,说真话与反腐败(1) 据外电报道,最近朱镕基在清华对中央政府的一些做法多有批评,如清华经管学院师生要和朱镕基合影时,朱镕基说:“合影留念是现任总理的爱好。”直接讽刺温家宝。再如谈及分税制时,朱指中央政府在向地方返还税收时制造障碍,导致政策异化,害地方“跑部钱进”。另外报道还称,朱鎔基近年对其继任人温家宝的经济政策颇有微辞,如认为温不懂经济,对控制楼价不力等等。 一时间媒体及网络多有将两位总理进行比较的文章,或长篇大论,或聊聊数语,基本上肯定朱的多,认可温的少。更有论者认为,温家宝在发展经济上吃的正是朱镕基的老本,但同时也把朱经济政策的弊端“发扬光大”,致使出现政府在全球眩富而民不聊生,经济社会险象丛生。综观新浪、网易等网民对朱镕基与温家宝的比较,大约主要集中于三点上: 一是谁懂经济。 在这场讨论中,朱镕基懂经济是被大多数所认可的基本共识。都认为朱是开拓性人物,当年因铁腕作风,于风雨飘摇中导演中国经济“软着陆”,一时间举世瞩目,人称“经济沙皇”。接着导演中国经济史上最著名的分锐制、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大开大阖间毁誉参半,国家既得其利也受其弊。利弊得失是怎样的一笔账,这是争论不下的最大焦点。但有一些观点认为,从现在所谓“盛世”来看,胡温经济繁荣的局面,正是江朱时代奠定的,现在中国政府那么有钱,朱是头功。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大多数人肯定朱镕基的作为,认为朱一口将国务院系统从70部门压缩为28个部门,工作人员减少了近一半,近乎奇迹。 对温家宝经济管理方面的能力,认为比朱镕基要差的显然占多数,比如新浪网友就称之为“改革开放后最不懂经济的总管”。大多数认为,十六大中央祭出“民生”大旗,这显然是对的,是试图对江朱经济繁荣而社会矛盾积累的一种修正。但想法好却不一定就能做好,在中央政府的具体落实中,“除了免除农业税一项,其他方面几乎乏善可陈”。网友认为,“温JB一面强调民生,一面却几乎全盘延续朱留下的经济格局,进一步放大其获取经济财富之利,同时也放大其掘取民生之弊”。“朱时代时大卖国企,可谓国退民进,而现时代则正好相反,缓过神来的国企,大肆扩张,国进民退,与民争利”。此外,房价飞涨,物价高企,多被网民认为是中央政府举措不力,甚至是胡乱作为造成的。“没有及时调整分税制弊端,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的主要财源”,百姓不堪其苦。民生方面,“比起朱,现在这位已经是大大的倒退了”。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有评论认为“温不仅没有借助朱打下的局面,将机构改革引向地方”,就连“国务院搞的‘大部制’改革,也半途而废”。认为,在这方面“朱、温面临的体制压力是同样的,甚至朱时代改革来自僵化势力的阻碍要远大于现今”。但“朱能冲出一条血路,而温家宝却偃旗息鼓”,能力高下也就很清楚了。 二是说真话。 这方面网络的反映可谓经纬分明,区别比较大。新浪就有网友尖锐指出:“一个是说真话,一个是拿‘说真话’说事”。 说真话的是指朱镕基。普遍认为,朱镕基有“铁面总理”、“大炮总理”之誉,“说真话在朱那里,算是家常便饭”。如《朱镕基功过之一瞥》一文介绍,朱亲自兼任央行行长,以从根儿上控制住银行的货币泛滥和贷款腐败。他力挽狂澜,将几个省的人行行长撤职。某省人行行长被朱撤职后,又去担任该省政府主管金融工作的副秘书长。不久,国务院在天津召开金融工作会议,该副秘书长赴会。不料开幕式上,竟被朱先生点名起立并轰出会场,理由是“你连一个银行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一个省的金融工作”。 朱这类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很多并普遍被肯定。“虽然不能说他句句是真话,从没有说过假大空的话,但总体而言,其政治操守,个人品德,还是要基本肯定”的。就连那些骂他大卖国企、搞“消气外交”、加入WTO“出卖国家利益”的左派,也很少质疑朱的个人品性和政治操守。 温家宝提倡“说真话”则遭到大家的揶揄。就算有部分人为温辩解,呼吁大家“相信温总理提倡说真话的真诚”,但也掩盖不住质疑的潮流。更有人以“拿‘说真话’说事”评论之。这也符合基本的网络民意,自从进入2009年以来,温的亲民形象开始变得复杂、暧昧甚至走向反面。这种变化,大概是温始料未及的。与其将这种变化的原因归之于外界或政敌,不如说这与温自己过度树立和使用形象,在很多问题上“只说漂亮话但措施却往往流于形式”有莫大的关系。 当民众从温点燃起的热望中回过神来,发现的却是“国家治理一日不如一日,民众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国人开始对温表达不满。“但W对这种不满的反馈,是将话题转向政治”。民众一旦清醒,仅仅靠语言的诱导、营造,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人们期待的是行动,就算大家能理解“政改不是他管的事”,温家宝“不能实际上推行政改”,但大家还是不理解一国总理“每天喊调控但房价物价越调越高”的现实。有人比较说,“李鹏时代、朱镕基时代,经济压力也很大,但从来没有这么失控过”。 这场讨论中,可能由于“影帝”一词过于敏感,一些人开始使用“仰望帝”、“政改帝”、“无奈帝”、“泪帝”之类的称号,指代温家宝。更有网民质疑,温家宝“大谈政改,不过是为了转移国人对经济社会政策失误的注意力”,“掩盖政府经济社会治理失败的现实”。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