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庭榕的博客  
闲来坐坐  
https://blog.creaders.net/u/237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庭榕
注册日期: 2009-05-05
访问总量: 209,17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谢谢光临
最新发布
· 告别百年孤独
· 卡夫卡随想
· 画之殇 - 走近Frida和Diego
· 说说火爆网络的《听说》和《新闻
· 《万历十五年》与中国时局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音乐随感
· 那些年 老男孩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赏心乐事(6)】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音乐随感
· 神秘的狂喜 — “走火入魔”之
【赏心乐事(5)】
· 革命者的爱恨纠结 — 电影《牛
· 在纽约看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赏心乐事(4)】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 墨西哥笑脸娃娃的新春祝福
· 婚姻让他望而却步 — 勃拉姆斯
· 婚姻让他望而却步 — 勃拉姆斯
【赏心乐事(3)】
· 如果人到中年,你会喜欢勃拉姆斯
· 末日经之世俗变脸
· 也谈谈朗朗
· 是无厘头还是高深莫测 — 透视约
【赏心乐事(2)】
· 足球赛场的经典音乐
· 声无哀乐 和声感人 —嵇康的音乐
· 俄狄浦斯王–斯特拉文斯基–新古
· 生命之不能承受—纪念舒曼诞生20
【赏心乐事(1)】
· 演绎酒神之舞- 千秋真一 PK 小克
· 最后四首歌 — 诗乐合一的佳作
· 跨越彩虹-贝多芬的感恩颂歌
· 自我流亡的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
【抒怀心得(3)】
· 告别百年孤独
· 卡夫卡随想
· 说说火爆网络的《听说》和《新闻
· 那些年 老男孩
· 日剧《仁医》引发的思考
· 死之坚强
· 别对我说谎(20101128)— 伟大
【抒怀心得(2)】
· 真实和谎言 — 尼采与瓦格纳的
· 真实和谎言 — 尼采与瓦格纳的
· 说说小“周立波”张冯喜
· 牢狱里的力阻狂轮
【抒怀心得(1)】
· 从纳粹党歌看《宗教大法官》
· 从摔碎到重建信心—C.S. 路易斯
· 是人还是鬼-周立波和张洁的离婚
·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马太系列(下)】
· 财主约瑟仗义葬人子 祭司兵丁封
· 客西马尼求天父 自不量力解经意
· 彼得贪生不认主 耶稣忍辱为哪般
【马太系列(中)】
· 彼拉多糊涂定判词 好彼得勇猛削
· 大祭司惊魂审讯夜 众百姓大闹衙
· 耶稣受难十字架 上天降灾以色列
【马太系列(上)】
· 贪婪犹大卖恩师 三十大洋惹血案
· 马太受难曲是怎样被忽悠成的?—
· 闲侃“马太受难曲”- 马太系列 (
【圣乐系列】
· 天国的声音 — B小调弥撒(巴赫
· 万王之王 — 亨德尔绝境挥写《弥
· Misa Criolla - 阿根廷民谣与弥
· 音乐宣告信仰 --弥撒曲中的信经
· 人性化的耶稣和激愤的民众- 听巴
【马勒世界(2)】
· 怒放的凋零 — 有感马勒的第六交
· 弃绝尘世 — 马勒的一首艺术歌曲
· 天人合一听马勒第三交响乐(下)
【马勒世界(1)】
· 天人合一听马勒第三交响乐(上)
· 童谣与失恋编织的荒诞葬礼—马勒
· 由死入生-从马勒的第五想起
· 在墨西哥听马勒“复活”交响曲
【天下评论(2)】
· 《万历十五年》与中国时局
· 明朝的安南之战和越南的反华传统
· “未来帝”网络预测闹剧的始末
· 哥本哈根的通天塔
【天下评论(1)】
· 谏问国庆60阅兵
· 翻云覆雨何其快:墨西哥“绑架”
· 是非曲直何时了-分析中墨外交纠
· 事实驳斥墨西哥政府对中国的谬论
【音乐与历史】
· Shema Yisreal 和华沙幸存者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
· 乘着金色翅膀的思想
【中国摇滚】
· 再见 乌托邦 — 中国摇滚乐的沉
· 摇滚诗人汪峰
· 听许巍的歌有感
【诗画杂感】
· 画之殇 - 走近Frida和Diego
· 天使恶魔 迷乱人生 — 意大利一
· 复苏美洲大陆的梦幻与命运—智利
· 若幻若失-Peter Doig 的画
· 迷失的孤独—读帕斯(OCTAVIO PA
· 夜雨对床 兄弟之情
存档目录
04/01/2014 - 04/30/2014
12/01/2013 - 12/31/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怒放的凋零 — 有感马勒的第六交响
   “他再也没有一件作品像此曲这样的由衷而出。那天我们两人都哭了。这音乐所预示的凛然之情直接触及到我们的内心……” — 马勒的妻子爱尔玛回忆1904年的夏天,马勒在钢琴上弹奏这首交响曲的情形。
马勒自己曾经写道:“要等到四、五十年之后人们才会理解这部作品”。

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最初有个“悲剧”的标题,但马勒后来删除了这个标题,他认为音乐自有它的内涵,不应用文字去束缚人们的感受。
但今天不得不试着用文字去表达一下本人的感受,曾看到有一文写道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六的风格是“怒放与凋零”,我想稍改一下为“怒放的凋零 ”,因为我认为它是这一交响曲的宗旨所在。
命运和人类,爱和阿尔卑斯山的风光,宁静和深渊, 混杂在这部作品中,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如果说贝多芬的第五《命运》是人类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那马勒的第六则是人类在命运面前无奈的宿命结局,他虽奋力搏斗,生命在绚烂地怒放,最后却如花般凋零在命运的力量中。



第一乐章开始的第一主题(1:11),呈现出冷峻的进行曲旋律。是命运的不可抗拒,还是人类的自我救赎,仁者见仁,我以为代表命运更为熨贴。其后的两只定音鼓击出“命运动机”(马勒自称“灾难的节奏”,2:54),此“命运动机”在整部交响乐中至关重要,将会反复出现。
3:33出现的第二主题是热情洋溢的“爱尔玛主题”,马勒对他的妻子说过:“我试图用一个主题来刻画你,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你得按着它的面貌去接受它。”



在第一乐章中有一段仙境般的天籁之音,它是被马勒一直赞美的阿尔卑斯山的美景,缥缈间传来遥远的牛铃声(2:23),马勒要求在演奏时模仿出牧场上分散的牛铃声,此处的牛铃乐思将在以后的乐章中相继出现。“遗世独立的高山群峦间所能闻的最后人籁”,这是在命运不仁之间的短暂宁静。



第三乐章是极为优美的行板乐章,神韵隽永。如白云飘浮在蔚蓝的天空上,缕缕不绝。又如看破尘世的清澈了悟,一望无边。音乐渐入高亢后又归于寂静,为进入最后的残酷乐章做一个铺垫。



全曲的重心是长达近半小时的最后乐章,该乐章音符交织堆砌,层层推进,情感弥漫四周而不散,惊心动魄的气势不由使人屏息而听,心情随之上下跌宕起伏。最后的十几分钟尤能考验指挥的能量,令人窒息的奔涌翻腾,扣人心弦的安静,暗无天日的绞杀,音乐在怒放中宣泄,但一切在庄严如安魂曲后,纷纷凋零于命运的漩涡中。
最使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那声如霹雷,前所未闻的两记“大榔锤”的鼓声(第一下在0:25),每当胜利在望的高潮之时,便被无情的“大榔锤”的鼓声所打断,随即响起“命运动机”,仿佛人的一切努力都被命运所击垮。用马勒的话来说:“这个英雄经历了命运的三次打击,最后一次像一棵树一样被砍倒在地。”
最先版本的三记鼓声对马勒来说好像是一语成谶,在该交响曲首演的一年后,马勒遭到了命运的三记重击:他被迫辞去了维也纳歌剧院总监一职,他疼爱的四岁女儿不幸夭折,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瓣膜疾病,就是这病魔最后夺去了他的生命。马勒最后改为两次鼓声,以期更改命运的不幸。

过去对阿巴多一直不太感冒,但自从他患胃癌经治疗复出后,他指挥的马勒交响曲令人刮目相看,经历生死使他与马勒的灵魂深深相合。
2004年阿巴多重返柏林爱乐大厅,再次执掌柏林爱乐演奏马勒的第六。2005年DG发行的现场音乐会的唱片迅速登上排行榜前列,并荣膺年度最佳唱片奖。
以下的视频是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上的演出,面容枯瘦的阿巴多面对不幸的命运,展现出智者的领悟和豁达。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