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庭榕的博客  
闲来坐坐  
https://blog.creaders.net/u/237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庭榕
注册日期: 2009-05-05
访问总量: 209,17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谢谢光临
最新发布
· 告别百年孤独
· 卡夫卡随想
· 画之殇 - 走近Frida和Diego
· 说说火爆网络的《听说》和《新闻
· 《万历十五年》与中国时局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音乐随感
· 那些年 老男孩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赏心乐事(6)】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音乐随感
· 神秘的狂喜 — “走火入魔”之
【赏心乐事(5)】
· 革命者的爱恨纠结 — 电影《牛
· 在纽约看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赏心乐事(4)】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 墨西哥笑脸娃娃的新春祝福
· 婚姻让他望而却步 — 勃拉姆斯
· 婚姻让他望而却步 — 勃拉姆斯
【赏心乐事(3)】
· 如果人到中年,你会喜欢勃拉姆斯
· 末日经之世俗变脸
· 也谈谈朗朗
· 是无厘头还是高深莫测 — 透视约
【赏心乐事(2)】
· 足球赛场的经典音乐
· 声无哀乐 和声感人 —嵇康的音乐
· 俄狄浦斯王–斯特拉文斯基–新古
· 生命之不能承受—纪念舒曼诞生20
【赏心乐事(1)】
· 演绎酒神之舞- 千秋真一 PK 小克
· 最后四首歌 — 诗乐合一的佳作
· 跨越彩虹-贝多芬的感恩颂歌
· 自我流亡的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
【抒怀心得(3)】
· 告别百年孤独
· 卡夫卡随想
· 说说火爆网络的《听说》和《新闻
· 那些年 老男孩
· 日剧《仁医》引发的思考
· 死之坚强
· 别对我说谎(20101128)— 伟大
【抒怀心得(2)】
· 真实和谎言 — 尼采与瓦格纳的
· 真实和谎言 — 尼采与瓦格纳的
· 说说小“周立波”张冯喜
· 牢狱里的力阻狂轮
【抒怀心得(1)】
· 从纳粹党歌看《宗教大法官》
· 从摔碎到重建信心—C.S. 路易斯
· 是人还是鬼-周立波和张洁的离婚
·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马太系列(下)】
· 财主约瑟仗义葬人子 祭司兵丁封
· 客西马尼求天父 自不量力解经意
· 彼得贪生不认主 耶稣忍辱为哪般
【马太系列(中)】
· 彼拉多糊涂定判词 好彼得勇猛削
· 大祭司惊魂审讯夜 众百姓大闹衙
· 耶稣受难十字架 上天降灾以色列
【马太系列(上)】
· 贪婪犹大卖恩师 三十大洋惹血案
· 马太受难曲是怎样被忽悠成的?—
· 闲侃“马太受难曲”- 马太系列 (
【圣乐系列】
· 天国的声音 — B小调弥撒(巴赫
· 万王之王 — 亨德尔绝境挥写《弥
· Misa Criolla - 阿根廷民谣与弥
· 音乐宣告信仰 --弥撒曲中的信经
· 人性化的耶稣和激愤的民众- 听巴
【马勒世界(2)】
· 怒放的凋零 — 有感马勒的第六交
· 弃绝尘世 — 马勒的一首艺术歌曲
· 天人合一听马勒第三交响乐(下)
【马勒世界(1)】
· 天人合一听马勒第三交响乐(上)
· 童谣与失恋编织的荒诞葬礼—马勒
· 由死入生-从马勒的第五想起
· 在墨西哥听马勒“复活”交响曲
【天下评论(2)】
· 《万历十五年》与中国时局
· 明朝的安南之战和越南的反华传统
· “未来帝”网络预测闹剧的始末
· 哥本哈根的通天塔
【天下评论(1)】
· 谏问国庆60阅兵
· 翻云覆雨何其快:墨西哥“绑架”
· 是非曲直何时了-分析中墨外交纠
· 事实驳斥墨西哥政府对中国的谬论
【音乐与历史】
· Shema Yisreal 和华沙幸存者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
· 乘着金色翅膀的思想
【中国摇滚】
· 再见 乌托邦 — 中国摇滚乐的沉
· 摇滚诗人汪峰
· 听许巍的歌有感
【诗画杂感】
· 画之殇 - 走近Frida和Diego
· 天使恶魔 迷乱人生 — 意大利一
· 复苏美洲大陆的梦幻与命运—智利
· 若幻若失-Peter Doig 的画
· 迷失的孤独—读帕斯(OCTAVIO PA
· 夜雨对床 兄弟之情
存档目录
04/01/2014 - 04/30/2014
12/01/2013 - 12/31/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天使恶魔 迷乱人生 — 意大利一代画家卡拉瓦乔
   

他生性暴躁,以街头斗殴进监狱为家常便饭。

他流连妓院酒肆,与地痞流氓无异,又不时传出与男模特的同性丑闻。

他是个杀人犯,被缺席审判为死刑,一生的最后四年在逃亡中渡过。

 

他父母早亡,13岁被哥哥送去当一个画家的学徒。22岁只身来到罗马,一贫如洗,“无望无惧”是他当时流浪街头的座右铭。

但他的才华很快被红衣主教法兰西斯科·马利亚·德蒙特所赏识,并邀请他住进自己的宫殿。29岁在受邀为教堂所画《圣马太殉难》和《圣马太蒙召》后,立刻引起轰动,从此声名远扬,却又更加放纵沉沦,他在画坛上的敌人也与日增多。

1606年所画《圣母之死》被教会退回,遭此挫折,狂性大发而终酿大祸,在一次决斗中杀死他人,惶恐出逃到教廷无法管辖的那不勒斯。

后为逃避罪行,他成为圣约翰骑士团的一员,仅一个月后以“一个可憎的堕落的团员”的名义被驱逐出骑士团,再次开始流亡生涯。最终等来教皇侄子的特赦令的消息,却又在谜团之中结束了39岁的生命,他的尸体无处可寻。

 

 

他就是意大利划时代的画家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etto il Caravaggio15711610年),他既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又是开启巴洛克时代的第一位大师。

 

他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当时掀起一场艺术革命,它的影响力可直溯至十九世纪的库尔贝。当时画坛一味追求优美,而卡拉瓦乔却以写实为一生的特点,崇尚自然的物理状态,决不故意美化,例如真实画出枯萎的水果和有蛀洞的叶子,细致刻画圣母死亡之时浮肿的双腿,活灵活现世俗市井小民的面貌。

卡拉瓦乔最擅长运用“明暗对照法”,后代大师伦勃朗深受其影响。文艺复兴以来的画家多寻求光线的匀称之美,而卡拉瓦乔却以夸张强烈的光线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而让其它的画面处于昏暗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类似舞台戏剧的冲突氛围。

卡拉瓦乔的宗教画非同凡响,它们震撼的冲击力源自何处,难道一个犯罪成性的人能画出如此的境界。

卡拉瓦乔秉承“圣徒本就是凡人”的理念,赋予圣徒们庶民的形象,颠覆了长久以来宗教人物笼罩在神圣光环之下的面目,无知粗鲁的小民才是圣徒的本来面目,罪人才是世间万民的底相,因此他常以妓女和平民为原型创作宗教画。

卡拉瓦乔深知自己的罪性,他在黑暗中寻找赎罪的亮光,他画的其实是罪人而非圣人。“我的画不是让人凝视观赏的,而是让人深切体认的。”只有画的灵魂反照出自己的罪性,才会撼动他人认知上的共鸣。

 

 

《圣马太蒙召》是卡拉瓦乔震惊社会的成名作,光线的明暗对照出神入化地展现耶稣呼召马太的神圣一刻,耶稣并没站在万丈光芒之中,而是永生的光线顺着耶稣的手指照耀在税吏马太的身上,马太一边惊讶地问:是我吗,一边两眼望着耶稣接受了他的呼召。光线神奇地使一个罪人瞬间变成了圣人。


“要喜欢卡拉瓦乔,我们得学会接受一个前提:天使与恶魔,性,暴力与上帝,可轻易却也不平静地并存在同一个戏剧场面,同一幅画,同一个画家身上。”

正是卡拉瓦乔的反叛不羁,厮混在社会底层,对宗教的向往,都使他的宗教画独树一帜。尤其在他被通缉逃亡的四年内,更因自己心灵上的不安而找寻宗教慰藉,创作出一系列旷世杰作。

 

 

《大卫和歌利亚的头颅》取自圣经题材,一般认为是卡拉瓦乔的最后作品之一,是为了献给掌握生死审判大权的教皇的侄子。

令人吃惊的是歌利亚的头颅就是画家本人的自画像,狰狞丑恶的形象表达了画家的自我谴责,这象征着卡拉瓦乔的赎罪心态,希望以画中虚幻的自戕换取现世的赦免。也象征着性格狂妄乖戾的少年卡拉瓦乔杀死了成年后的卡拉瓦乔,可谓前因种下了后果。正如在大卫的剑上刻着拉丁文:谦卑战胜骄傲,算是卡拉瓦乔的宗教体验。

 

2005年,西班牙巴塞罗纳展出卡拉瓦乔的画作,邀请古大提琴之神Jordi Savall配合音乐演出。Jordi Savall采用当时的主题以及路易吉.罗西的《哀歌》,以巴萨加里亚舞曲和组曲的精神向画家致敬,共为七幅名画配乐,以古乐配古画,实为一段佳话。

 

2010年,卡拉瓦乔死后400年,科学家称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可能在意大利Tuscany找到五块他的骸骨,并发现骸骨中含铅过高,推论卡拉瓦乔因颜料中含铅而中毒,最后并发感染而死。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