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3
“这儿有一个八分音符,”孩子一边将左手按下琴键示范,一边将右手指向琴谱,奶生奶气地强调:“只要弹成半拍就可以了。”
坐在琴凳另一旁的学生没有怠慢,干净利落地演习了一个漂亮的八分音符。“对,就是这样!”孩子不无欣赏地夸奖道,满意地点了点头。
“多谢老师指教!”学生十分礼貌地回答,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这是《小步舞曲及三重奏》三段式曲体中反复出现的音符,是陈老师刚刚布置给孩子的三拍子钢琴练习曲中难度较大的一个,也是孩子今天要“传授”给自己学生的主要内容。坐在一边、聆听观摩的这位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年纪一把、琴史大大长于孩子实际岁数的外婆。
其实,孩子给外婆当“老师”由来以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四、五年前孩子初次踏入社会、走进幼儿园的时候。那时,满口奇谈怪论的孩子楞是给这位历经落后保守的封建制度磨难、饱受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洗礼的外婆,打开了一扇透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视窗。孩子成了外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字典、“铁”翻译。久而久之,“老师”的称号便随着孩子津津乐道的“公益”活动徐缓地凭添到孩子日常作息之中。
且说外婆大人,当年在沙场上可真是骑上骏马的花木兰;在工作上,无愧为擂起战鼓的梁红玉;在人情上,不次于敢爱敢恨的樊梨花;在家务上,更胜似宝刀未老的穆桂英。
再道孩子童少,如今还是甘为战无不胜的奥特曼神魂颠倒;能对变化无常的“生化战士”如痴如狂;尽让穷兵黩武的《星球大战》魂不守舍;时显满腹经纶的双语(中、英文)本事。
这么两位横竖加起来今年恰好八十岁的隔代师生,本质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地域性格的迥异──“中国”对于“美国”;意识形态的差别──“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东西观念的冲突──“传统人文”对于“现代时尚”。是孩子那种博采众长跟外婆做朋友的善意, 触及到外婆的内心深处;也是外婆那种求同存异跟孩子做朋友的姿态,打动了孩子的五腑六脏。这样一来二去三磨合,孩子的一言一行便演绎成外婆洋为中用的新生事物,外婆的一举一动自然是孩子古为今用的榜样楷模。
“老师,”外婆谦虚地称呼着孩子:“婆婆从前弹过巴赫、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甚至莫扎特的D大调《小步舞曲》。”
“可是不知为什么,”外婆坦诚相告:“婆婆偏偏没见过这首巴斯申编辑的G大调舞曲?”
外婆的一席话,大大地激发了孩子想要好好表现的决心。对孩子而言,这首差不多带有五十个小节的舞曲,虽说不能跟外婆弹过的大部头作品相比,但是,单凭样样身先士卒的外婆对此前所未闻,就足够让孩子骄傲一番的。
每每这个时候,孩子的精神格外抖擞,情绪特别高昂。谁说不是呢?弄斧必须到班门!
于是,孩子事先把几个力度强弱的变化、贯穿在舞曲音乐里从容适中的速度、还有少许循环跳跃的音符转换,反反复复地跟外婆交待清楚。
“这儿《三重奏》的第一段,”孩子既好像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之谈,又好像是在提醒外婆多加小心:“有一个强拍符号,得用力表现。”
“那么,”孩子极力模仿陈老师的口吻,生怕不懂英文的外婆忘记琴谱上的标记:“遇到《三重奏》第二段弱拍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弹奏。”
“整个曲子”,孩子还是放心不下,有板有眼地补充道:“要先弹《小步舞曲》部分,然后是《三重奏》部分。末了,再来一遍《小步舞曲》部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不出孩子的所料,外婆善抓纲要心领神会,再加上平常扎实的基本功,上手得非常快。不一会儿,师生四手联弹,奏出了一曲旋律舒畅、伴奏优美、节拍典雅的天籁之音。
Today in History(历史上的今天): 2009: 下棋(Board Games)
Minuet & Trio (《小步舞曲及三重奏》07-09-2010)
4-Hand Piano of Home on the Range (四手联弹《牧场上的家》07-12-2010)
Crosslink(相关博文): 小学一年级(1st Gra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