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化 整100年前,1924年5月21日,印度詩人泰戈爾在中國文人徐志摩引薦下,在山西太原督軍府拜見了時任山西督軍、省長的閻錫山。文史記載了詩人和軍閥之間一段有趣的對話。泰戈爾:請問閻先生,東方文化是什麼?閻錫山:東方文化就是一個“中”字。 對這個“中”字,閻錫山有着自己獨特的解釋。他把“中”比喻為一顆有生命力的種子,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它自具生命力,自主地發芽開花。宇宙間造化,把握的就是這顆種子。假若抽去萬物的種子,地球就成了枯朽。 什麼是“中”呢?閻講,就是恰到好處。“中”是為了存在。存在就是一切,一切為了存在。只要掌握了“中”的秘密,就掌握了與萬物打交道的密碼。不論是看問題還是搞事情,不要問好壞,不要從錯中求對,只要問是不是,該不該,能不能。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無厘頭?別急,只要靜下心來,細細推理,你就會發現,老閻的感悟不無道理。可惜中國的筆吏從來以成敗論英雄,因為閻是個敗走麥城的地方軍閥,沒有哪一位歷史研究者對他感興趣。好在我本人沒有功利,只有好奇。下面,簡單把個人研讀閻氏哲學的心得體會整理如下,與各位分享。 “中”是中庸的原始本意,然而卻一直被後人誤解為不偏不倚的騎牆。《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裡揭示的,是天地的自然天性,宇宙的本來狀態。而天地之間的人,一旦擁有這樣的和諧狀態,也就達到了最高境界。萬物進入一種和諧無礙的境界,人與天地合為一體,行事自在,欣欣向榮。人自身則得到可持續發展。 怎麼才能進入這一境界呢?用閻氏的原話,不問好壞,不求對錯。因為人們從來就心中清楚,好壞對錯是不存在於自然萬物之中的,只不過是人類自己在其外部強加的觀念。火山地震海嘯洪水是好事還是壞事?對人來說當然是壞事,但對地球卻是好事。不然地幔中的能量得不到逐漸釋放,一次性總爆發,地球就消失,人類就毀滅了。 隨便拿出任何一種好壞對錯來理解,只要你只站在某個角度某種立場單方面判斷,越堅持就越極端。有人形容為極左或極右,其實又是強加的,只不過“極”這一端或“極”那一端,左右可以互換。中則是自由的,只依照實際,該幹什麼幹什麼,不理會不奉迎極端而已。 以色列對加沙的占領,在美國高校大學生眼裡是壞事。因為戰爭與他們所接受的自由平等理念相違背,於是罷課集會抗議。可惜這兒還有另一種立場,也就是以色列和世界一切反暴力民族的立場。如果不消滅哈馬斯,世界將永不得安寧。 問題來了,就以哈衝突而言,“中”在哪裡?閻的闡述很簡明:是不是,該不該,能不能。哈馬斯是不是殘忍?是。我看過一段流傳出來,哈馬斯匪徒對一個赤裸的以色列女孩施暴的視頻,場面殘暴得匪夷所思不可複述。該不該解除他們的所有武裝?早就應該。能不能做到?能。只憑以色列現有的軍力,只要外人不加干涉,完全可以做到。至此,所有的矛盾糾纏都得以化解,學生們可以洗洗回去睡了。 當然事情背後的角力不會這麼簡單,總有人唯恐天下不亂。怎麼辦呢?只要占壓倒多數的吃瓜群眾,心中藏着一個“中”字,別去推波助瀾,極力支持,僅僅幾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又能怎麼樣?他們有表達的自由。當然,也可以把這件事無上限激化,比如動用國民警衛隊,強行清場,上演美國版六四,美國就徹底分裂了。不過這對大洋彼岸的強國來說,卻是件大大的好事。 行文至此,覺得有必要多介紹幾句閻錫山。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漢族,山西省五台縣人。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同武上將軍”,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閻管轄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以來,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前後共經營38年,是眾多民國軍閥中紀錄最長者。 閻錫山主政山西期間曾大力推行村政建設,自1917年至1930年,歷時十餘載,山西逐漸成為聞名全國的模範省。在村政建設中,閻錫山特別重視發展鄉村教育,將當兵、納稅、受教育當作國民的三大義務。 關於教育,閻是這樣說的:“國民教育,系義務的、低淺的,故對於社會無報酬。受此教育者,亦無所發展,其不為社會所重視,蓋有故也。不過今日為列國並立之世界,此人群與彼人群遇,較量優劣,要在多數人民之智識,不在少數優秀之人才。今日中國四萬萬人,不及他國二千萬人者,因多數人無知識,一個人抵不住一個人之故。此尚就對外者言之也。說到對內,共和國家主體在人民,必人民之智識發達,然後能運用良政治,如其不然,則其政權,必將由多數人民移之少數人之手。既移之少數人,則此少數人所運用之政治,必以少數人之利益為利益。” 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前後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義務教育實施情況。他指出:“到現在為止,山西省資助小學經費的制度是最完善的。他們的辦法是:在城鎮按店鋪和房屋的所在地區的等級課稅,用於資助城鎮小學;在農村,則按照土地質量課稅,資助鄉村小學”,“現在該省己有72%以上的學齡兒童入校就讀。此外,還規定了25歲以下的成人文盲上成人業餘補習學校,學習常用漢字、算術和公民常識。”陶行知還說:中國除山西省外,均無義務教育可言。 閻氏在山西,一直提倡“村政自治”。早在1921年,他在《十年春出巡對民吟》的一首詩里寫道“國民教育要普及,整理村范尤要急。告爾村眾自動辦,粗俗三年便可得。”詩寫得粗俗,但非常務實,沒有空話,就是寫給老百姓看的。他還曾經說,“什麼叫民間呢?省不是民間,縣也不是民間,實在是村是民間。所以省縣無論什麼機關,不是官治就是紳治,總不是民治。換句話說,就是欲民治主義,非實行村治不可。” 在動亂的年代,山西暫時出現了社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的局面。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在數年之內創建了包括採礦、冶金、採煤、發電、機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紡、造紙、捲菸、火柴等輕重工業廠礦的西北實業公司,修築了長達860餘公里的同蒲鐵路,成立了山西省營業公社,整頓了山西省銀行,新建了鐵路、鹽業、墾業等銀號,並為“四銀行號”成立了實物準備庫。到抗日戰爭前夕,在山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資本體系,總資產達到2億銀元。 不過,山西的衰落,始於閻的敗走。退居台灣以後,由於非嫡系,他一直受到排擠。閻錫山的最後歲月,在陽明山一處簡陋的民宅中蟄居,整理舊日文稿。假如現在有人去台灣參觀閻氏陵墓,會看到墓前台階正中鑄有一個大大的“中”字。 結束本文前,又看到一個花絮,順手記在這裡:《人民日報》八年前發表重要評論,稱 “ 只要政治上不出現顛覆性錯誤,經濟上不出現毀滅性打擊,制度上不出現斷層式波動,再過 六、七 年,我國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將無懸念。 屆時,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已經實現 , 全面小康社會已經建成 。” 2004-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