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國苦力下南洋的前世今生ZT
特別說明:這張照片呈現的是19世紀末由廈門開往新加坡的苦力船。大約四年前,我取得原版照片收藏後,撰寫圖文故事發表在新加坡英文線上媒體ThinkChina
上,反響巨大,包括新加坡李總理夫人何晶女士亦將此圖文轉貼在她個人臉書上,同時,這一張照片也被用於新加坡中學教科書裡。不少新加坡商業機構和外國研究單位也購買了這張上色照片的使用版權。可以說近年徐宗懋圖文館最受歡迎的歷史照片。
以下我們重刊這張照片所搭配的文字故事:
1978年,新加坡故總理李光耀先生告訴來訪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推動者鄧小平,南洋華人的祖先當年都是福建、廣東一帶的農民等底層百姓,祖先都是目不識丁、沒有土地的農民,而中原知識分子、狀元及貴族都留在中國,所以如果底階層的後裔都能成功,中國沒有理由不會成功。李總理此話後來被多次引述,今天已屬耳熟能詳,他以新加坡的例子鼓勵中國勇敢邁向改革開放目標。不過,另一層深刻意義卻較少被論及:新加坡華人並不諱言先人卑微的出身;相反地,對照今天的成就,這種卑微反映了奮鬥歷程的光輝。早年的貧寒已轉化為今天自豪的表述。
中國苦力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記事。歷史上中國以農立國,安土重遷,由農耕社會發展出中國人的生存哲學,勤奮、保守、以及強調紀律與秩序。元代以降,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出現一些海洋貿易,商人組織船隻出海尋求通商機會,最後曾一度發展出國家性質的武裝船艦,但為期甚短。清朝的開創者是來自滿洲的遊牧民族,不重視航海,反而將海洋視為敵人和盜匪逃亡和藏匿之處,從而嚴禁人民出海。此一時期,來到南洋的華人基本上是少數過境的商賈,以及在改朝換代過程落敗南逃的貴族、官兵和追隨的前朝遺民。
18世紀中頁以後,西方列強逐步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出現一些殖民城市,吸引了不少華人南渡謀生。再一個世紀過後,大英帝國在海峽殖民地開挖錫礦,種植橡膠和其他經濟作物,發展殖民經濟,開始有計劃地招募大批的華工與印度工人前來墾殖。加上此一時期,中國內部陷入動盪,農村凋蔽,百姓無以為生,被迫出海謀生。儘管後來美國加州的淘金熱以及太平洋鐵路的興建也吸引了大批華工,不過不久,美國就以「排華法案」對華人關起了大門。因此,無論國際環境和地理位置的便利,華工前往東南亞的為數最衆,也寫下了中國苦力下南洋的艱辛歷史。
儘管相關的紀載和文獻已經很多,但仍然存在一項基本的缺憾,即影像紀錄十分稀缺。原因是,早期攝影是一項昂貴的經濟活動,相館大多替客戶拍攝個人和家庭的紀念照,或者拍攝建築、自然風光等,製作旅遊紀念相册銷售,因此不存在為衣杉襤䄛的華工拍照的經濟誘因。幸運的是,近年我們取得一本20世紀初中國苦力船的珍貴相册。那是一艘由中國福建廈門駛來新加坡的苦力船,照片內容包括站在甲板上的窮苦華工群、德國籍的船東和管理人員、帶領華工的「客頭」和女眷、抵達新加坡後的情況,尢其運輸船駛入加冷河,停泊河岸。兩旁有西方人莊園、華人僕從、馬來人村落、印度人家庭、歐亞混血家庭,以及加冷河支流優美的風光等等,這些新加坡原始叢林河流的迷人景緻影像首次被挖掘公開,令人神往。它們真實地紀錄了一個世紀前中國苦力船,以及苦力們登岸時映入眼簾的獅城。經過我們影像精緻化的技術性處理,讓華人觀者有如回到最初先人抵達新加坡的一瞬間,彷彿自己的前世今生,産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
從19世紀中到20世紀30年代,移入海峽殖民地的華人主要來自閩粵兩省,閩省均由廈門出海,儘管名曰「契約華工」,但他們背負了一個羞辱性的稱呼「豬仔」,販賣華工勞力的生意稱之為「賣豬仔」。意思是,華工像豬隻一樣地任人販賣和宰殺。只要稍微檢視苦力買賣的型態,就可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種稱呼。為了開發殖民經濟,海峽殖民地政府鼓勵各種招募海外勞工的方式,或由仲介公司主動墊款安排,或由政府主動撥款組織到中國招募華工的事務。他們付錢給「移民公司」,租船隻到閩粵招華工,由華人「客頭」到農村招人。一窮二白的農民付不起船票和仲介費用,只能簽下賣身契約,由以後工作一至兩年的工資償還。「移民公司」從殖民政府的款項中抽取豐厚的利潤,再用餘款支付船公司和客頭,同時還以高價跟華工核算船資墊款,同時還要根據還款時限計算利息錢,如此又大賺一筆。等到華工扺岸時,殖民政府或「移民公司」再把他們販賣給錫礦開產公司、橡膠園主或者需要大量勞力的生産單位。簡單說,從殖民地政府、「移民公司」,仲介公司,到船公司、「客頭」等等,每一個環節的生意人都賺到可觀的一筆,層層剝削。在此「賺錢食物鍊」中最底層的自然是苦力們,所以才被形容成任人宰殺的「豬仔」,所有環節的商人賺得的財富最終都來自剝削「豬仔」無薪工作一至兩年所得。試想,華工們簽了賣身契,登上苦力船,擠在船艙㡳層,飲食粗糙,衛生惡劣,忍受長途航程,病倒也無法就醫,不少人死在船上,永遠無法扺達彼岸。即使上了岸,也必須立刻投入超時的工作。微薄的工資將被扣下還債,每天辛苦工作,只為了等待還自由身的一刻,再尋找新的機會。事實上,苦力就是奴工,中國苦力出洋本質上就是人口販賣。在上百年的販賣過程中,殖民政府、船運公司、仲介公司、礦業公司、橡膠園主、甘蔗園主、銀行財團等等都直接或間接從幾萬百萬的苦力們身上剝削利潤,最後都發了財,累積了可觀的財富,殖民經濟欣欣向榮。
至於熬過初期生死考驗,而且還完債務的華工們,則省吃簡用存錢,幾年後開始有些餘力寄錢回中國家鄉。再過幾年,他們可能穿著新穎的洋服,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光榮地返回離別多年的故里,成為本鄉後輩羨慕的海外華僑。接著,跟鄉親介紹的本鄉姑娘成親後,再把妻子帶回南洋。他們的下一代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其中有些具有才幹的子女們開商店、餐館、公司等,聚集成南洋各地繁榮的唐人街,在新加坡就是牛車水。興旺的商業、輕工業、金融業、旅遊業等,吸引了中國家鄉更多親戚渡海投靠。再過一代,他們的孩子會受到更高的教育,有些甚至在英國的名校拿到法學、醫學和商學等高等學位,與西方國家的管理階層菁英具有同等的智識能力。而那一刻來到時,也必然産生新的自信,他們不再需要殖民統治,有能力決定本身的命運,用自己的能力建設進步的社會,而這一切都始於遙遠的過去,當衣不蔽體、神情茫然的苦力們走下船望著新天地的一刹那。
就如這本珍貴的中國苦力船相册所反映的兩個時代面向,對中國而言,這是近代史內憂外患中百姓出海謀生的悲苦記憶;而對新加坡華人而言,除了辛酸歷程之外,同時也代表另一個嶄新的起點:新的環境、新的命運
,而且在走過幾代人的歷史轉折後,更出現了新的奮鬥目標,以及新的歸屬感。
誠然,今天走進牛車水新式高樓大廈和寬廣的大道之間,環顧四周,往日的痕跡早已褪去,很難想像百年前大批華工湧入,熙來攘往的街道景觀。他們曾有的付出、挫折、迷惘和夢想都化成了幻影,彷彿那只是電影中的異地故事,與當今眼前的一切難以聯繋起來。儘管如此,逝去的只是肉體和建築的外觀,百年前華工的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鬥志,仍穿越了時空,代代相傳,在新加坡每一階段歷史發展中,都展現了不畏艱苦的力量,沈默無言,卻又無遠弗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