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太太:你好。关於诗歌是否要注重押韵的问题,其实,这不应该是问题。古今中外,小说、散文、随笔、演讲词、评论、…等等,均有其区分之处,但有时也常常处在模糊之中。唯独诗,之所以称作诗的最根本区分,就是诗有押韵的特点,这不仅是这一种文体的外在形象,更是因为有了押韵的这个特点,文字就更容易谱出音律。至於现今弥漫在各种刊物中没有韵的文字,也被称作为诗,我是不理解的。 还有,关於诗意。是的,有些文字没有押韵,也散发出浓浓的诗意。这不奇怪。一幅寓意深沉的画,充满了诗意;一句幽默的警语,也会充满诗意;一首歌,一道风景,甚至一场慷慨激昂的政治演讲,都可以充满诗意,但这一些都不是诗,诗的特点,就是押韵,就是文字弥漫在韵律之中,这是诗之所以朗朗上囗,之所以让阅读者和朗诵者摇头晃脑和沉醉其中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这无可非议。 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写出来以供參考。
大伟:你好。 写诗是否需要押韵,读到了你的意见,与我的看法大相径庭。各人看法不一,永远是正常的事。大千世界诗意无处不在,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在我们书写的每篇文字里,都可以寻找到或者感受到某些诗意。问题是,能标榜为“诗”的文字,它有着自己区别於其它文字形式的地方:比如押韵,比如分行书写,比如文字的韵律,等等。臧克家写鲁迅:“有些人活着但他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活着”,说它是诗,不如说它是经典句子或者评论更妥当。还有“网”,这首一字诗,说它是文学界佳话,不如说它是文学界笑话更合适。郭小川,此时手边没有他的作品,但他的诗,我印象有些句子很长,但韵脚咬得很死。他绝对是一个很注重诗歌押韵的作者。我们因为看法不一,因为感受不同,所以,我们之间不判对错,以后的日子里,各自依然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学习和生活。 这里,我要提出的是,你说“古人所谓:无韵之离骚,指的是诗意而无韵脚。” 这一点,你可能搞错了。“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出自鲁迅之囗。鲁迅是在赞叹司马迁的《史记》时,他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一句赞叹《史记》如同屈原的《离骚》一样伟大,是历史界中没有韵脚的《离骚》。并不是说《离骚》本身没有韵脚。 这点特别提出。 讨论问题,各抒己见,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大家经常这样,所以,我们大家经常愉快。 谢谢大伟。 两篇分行书写的文字,一篇押韵,大家都承认它是一首诗;另一篇不押韵,於是有人不认为它是诗,有人却还说它是诗,理由是:无韵但仍有诗意。 诗的优美和扣人心肺的魅力,就是因为诗的形式吸引:文字顺畅,语意缤纷,音节缠绕,朗朗上口,不由谁能不倾心,不迷恋。至于诗意,倒不一定非诗才有,许多精言睿语,不少思想火花,瞬间的顿悟,都涵盖浓浓诗意,都唤醒阵阵激情。 大伟说:" 朦胧诗朗诵了也听不懂,所以就不必朗诵",这很可笑。曲,让人歌唱;诗,让人朗诵。这是各类体裁的文字特有的功能。不能朗诵的诗如同不能飞翔长空的鸟,这还是鸟吗? 有人说无韵诗,是发展的成果。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广义讲,这个规则适合一切事物。 有韵有音律的诗,请不要向无韵无音律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会加速诗的死亡。 以上陈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