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己,其神乎。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是宏观研究必备的敏感度和素质。当然更要杜绝反应过度,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国崩溃论”实际上没有意义。结局谁都能看透,关键是边际上的明察秋毫。
市场波动是常态,异常信号需要剔除。但是当多个微小、细碎的信号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预示着暗流涌动到某个临界点,一场大风暴很可能就要来临。地震无法预测,但发生之前总有一些动物会感到不安。
宏观经济今天的走向,似乎是既清晰又迷茫。当一切成为历史的时候,逻辑的脉络也就拨云见日,只是当时尚且枉然。黑天鹅出现以后,总会被经济学家的各种解读洗白。如今,特朗普当选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美国民主政治与经济极化的必然结果。人民币的超级升值周期,也被经济学家们解读的头头是道,全然忘了前年预测到7.3的文章还挂在网上。新周期亦真亦幻,毕竟人家刷流量并成功套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留给市场一段传奇和羡慕妒忌恨。可惜,人群熙熙攘攘,热点来去匆匆。一个热点还没有炒多久,人们就匆匆追求下一个去了。 |
事出反常必有妖。话说这几件事也是老生常谈。教师连月发不出工资一直都存在,前行长现农商行董事长工作压力大想不开也有原因,毕竟银行的日子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债券违约也不该见怪,万人抢房更是习以为常。房地产已经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不是拜金而是拜房。每一件事都不是啥大事,但是集中出现在一起,就值得我们去思忖一番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吗?
或许只是闻道智库年初宏观报告《宏观2018:还有多少供给侧空间,可以置换明斯基时间》的一点证实(“如我们所料”的卖方式自恋,我们也难以避免)。我们在报告中大胆的提出“今年或许是市场风险反噬的一年”。如今来看,教师发不出工资——财政捉襟见肘,行长抑郁自杀——监管深入穿透不良猫腻,债市连环违约——信用生态恶化,不管到没到临界点,财、银、债的压力可能都到了一定的极限。然而在种种艰难的情况下,唯有房地产却高烧不退,再联想到最近云诡波谲的贸易战和股市大跌,宏观研究的一些迷思涌上心头——在财政、金融都如此紧缩的困境下,为何房地产的泡沫还依然如此坚硬? 房地产依旧火爆,购买力很可能来自居民的快速加杠杆。然而在房贷难贷利率上浮的条件下,万人抢房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新盘限价形成的巨大的差额收益。据说一线城市排队摇到号的人,转手就可以套取价差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个现象就像几十年前双轨制时的情形,计划管制带来排队和寻租是难以改变的规律。计划的有形之手在市场规律面前显得笨拙愚蠢。对人性的尊重就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而中国的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命门”。
且不说房子成为居民的主要资产,成为房贷每月现金流的主要支出,就是四十万亿左右的政府广义债务,近百万亿的银行广义信贷资产,都依附在房地产的价格泡沫上。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凡是房价大涨的年份,银行核销资产和不良率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地方财政也有了较好的改观。更不用说房地产关联的五十几家行业和对GDP的直接拉动。 |